聚焦物聯網發展六命題
2010-10-25 16: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焦點1 物聯網規劃須找增量
在無錫成為中國的“感知中心”之后,各地紛紛上馬物聯網項目,成立相關組織聯盟,并制定本城市的物聯網發展規劃。
與此同時,很多大型企業也同時上馬了自己的物聯網發展計劃。
-
而在此撥物聯網城市浪潮中,不僅有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也有一些二線城市。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寶國指出,物聯網作為一種經濟現象,一種經濟轉型的模式,一種新的技術、新的經濟體出現,因此受到各地以及各大企業的重視。
事實上,目前各地的物聯網規劃都很盲目,很多地方的“十二五”區域信息化規劃與物聯網發展規劃很相似。在這些規劃中,各行各業的信息化,政府、科教文衛的信息化,乃至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的發展規劃,都放到了物聯網的范疇里。這些物聯網規劃,可以說是將老的產業形態歸攏,換了新名字而已。
而很多企業的物聯網規劃也沒有新的業態和新的業務出現。
陳寶國表示,各城市,乃至各個企業在做物聯網發展規劃的時候,應首先找到產業或企業發展的增量。即在原有產業基礎上,找到物聯網的新形態。
焦點2 物聯網殺手業務任重道遠
目前,最被業界所看好的兩個可能產生物聯網殺手應用的領域,分別是醫療和交通領域。
在醫療領域,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將病人,特別是慢性病人的生命體征等各種信息適時采集,并傳遞回醫院。醫生則可以直接察看病人的身體狀況,并提醒病人相關注意事項。業內眾多專家都認為,這一應用受制于我國的醫療基礎建設等環境因素,短時間內還無法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目前,覆蓋全國的醫療衛生信息平臺還沒有建立起來,居民的健康檔案尚未建立。其實,廣東等地運營商此前已與醫院和政府合作,在一定區域內啟動了類似服務。
交通行業早被業界看作是應立即“物聯網化”的領域。目前,我國交通堵塞已經成為了社會問題。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面臨交通堵塞難題,而擁堵的同時也意味著能源的浪費和空氣污染。如果相應的物聯網應用能夠在各地落地,就一定會改善各地交通水平,并幫助各地交管部門適時采集其需要的信息。而在這領域,我國企業目前還沒有掌握到核心技術。
焦點3 運營商未必是物聯網核心
目前,產業內有兩種觀點,一部分人認為運營商是物聯網核心,另一部分人則以為未必。愛立信高級市場經理李敏表示,在現階段,運營商一定是物聯網發展的根本推動力。
首先,物聯網市場的碎片化情況十分突出,產業需要長期的培育,電信運營商規模較大,有資本實力去完成這一任務;同時,運營商可以依靠自己的影響力,推動制定產業標準,并號召相關領域廠商,如傳感器廠商等共同發展物聯網。李敏認為,運營商在推動物聯網發展的同時,也必須充分尊重終端廠商,給終端廠商較大的自由度。因為,只有殺手級終端的出現才會帶動網絡的應用。
同時,也有專家認為,物聯網的發展是否由運營商牽頭,應當分階段來看,F階段,物聯網的發展由政府來推動更好,例如醫療等行業,運營商推動難度較大。而從長期來看,物聯網的主導力量是不是運營商,還存在變數。一些擁有自己專網的傳統行業或許并不會將物聯網業務交給運營商來做,他們很可能會自建物聯網。
焦點4 亟待突破感知難題
在物聯網感知、傳輸、信息處理的三層體系中,感知層無法做到真正的智慧感知已成為物聯網發展面臨的尷尬問題。中科院泛在與傳感網研究中心副主任趙壯表示,建立一個智慧的全面感知的感知層是整個業界發展物聯網產業亟須破解的命題。
中國移動研究院物聯網實驗室主任趙立軍認為,我國在物聯網領域的數據采集設備研發力量相對薄弱,體現在傳感器的精確性以及穩定性都表現較差。特別是重金屬傳感器以及光感應傳感器,國內都沒有相關的生產和研發企業。
此外,他指出感知層還存在著另外兩個問題。首先,標準化工作不盡完善。不同的廠商采用不同的組網技術,例如Zigbee網絡、無線Mesh、有線或者藍牙等技術,這使得運營商在部署物聯網應用時,智能采用單個廠商生產的傳感器設備。其次,傳感器的供電也困擾著產業界。趙立軍表示,傳感器一般采用交流或電源兩種供電方式。未來,物聯網大規模應用時,如何保證各種環境下的傳感器的充足供電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焦點5 芯片技術依然受制于人
芯片廠商一直以來都被看作是物聯網產業最有可能首先賺到錢的行業,而我國芯片廠商缺乏、相關芯片技術水平低,也被認為是制約物聯網發展的一大難題。
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戰略行業總監嚴魁對記者表示,缺乏傳感器的核心芯片是困擾我國物聯網發展的首要問題。目前,國內僅有幾家公司在開發傳感器芯片,地理位置在無錫和蘇州,傳感器核心網芯片一般由英飛凌、飛思卡爾以及TI提供。業內專家認為,我國的傳感器芯片研發水平已經落后國外先進國家10到20年水平。
嚴魁表示,我國生物芯片技術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距離美國的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人體本身的生命特征和行為特征的研究上,我國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在實驗室取得一定的突破,但還沒有商用;但是,在美國生命特征的微傳感芯片已經在醫院應用。我國在生物芯片的研究方面,與通信技術結合的還比較少,商用的幾乎沒有。嚴魁建議,國內企業應整合動物學、植物學,以及其他物品研究機構與電子信息研究機構于一體,聚焦在人體、生物,以及其他物品的生命特征、行為特征傳感芯片的研究上,以奠定物聯網發展基礎。
焦點6 標準博弈未有定論
自物聯網概念熱炒以來,我國至少有三個組織在制定有關物聯網的標準,包括:傳感器網絡國家標準工作組、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和包含了全國11個部委及下屬19個標準工作組的中國物聯網標準聯合工作組。
我國的傳感網標準制定工作在國際處于相對領先地位。2009年,傳感器網絡國家標準工作組正式成立,該組織正開展六項傳感網標準制定工作,分別是標準體系與系統架構、協同信息處理、通信與信息交互、標識、安全和接口。中移動、中電信、中聯通三大運營商及中興、華為等電信設備商已參與到此六項標準的相應制定工作中了。按照正常周期,以上標準最晚將在兩年內出臺。目前,我國正負責編寫、組織的國際標準提案包括:傳感器網絡系統架構;智能電網中傳感器網絡應用與接口標準;智能傳感器網絡中的協同處理服務和接口標準。
以上所述僅涉及傳感網領域,而在此領域之外的可能與物聯網有交際的各種標準組織也正在制定相應的標準。由于物聯網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對于標準產業界正進行博弈。一些相反的觀點開始出現,有專家認為一個產業有這么多的標準組織在制定標準,表明每個人都想在物聯網這個新興產業掌握更多的話語權,也表明產業處于一個比較浮躁的狀態。他認為,標準是隨著應用的發展而起步的,沒有應用何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