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并購:外資中資兩重天
2010-10-21 12:1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林振強
“外資其實都想在中國發展,他們對于中國企業的并購欲望是很高的。”瑞銀證券董事總經理彭菲力對記者說。彭菲力一直關注著中國并購市場的動向,他發現盡管外資企業的并購欲望很高,但在過去5年里,由欲望變為行動的并購事件,發生的頻率并沒有人們想像的那樣多。
這種情況在中國物流領域也很明顯。2005年12月,我國履行入世承諾,將涉及物流服務的領域全面放開,跨國物流巨頭開始大舉進入,從而在隨后的兩年里掀起了一波外資并購的高潮。然而,外資并購在之后卻逐漸陷入沉寂。
2010年,中國物流業再掀并購整合波瀾。3月29日,國內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阿里巴巴正式入股民營快遞星晨急便;5月10日,海航北方物流收購天天快遞60%股份;與此同時,復星集團洽談申通快遞、百世科技積極接洽匯通快遞等等一系列消息也不脛而走。物流業新一輪并購潮似乎已經到來。
只是,有心人已經發現,主導這次并購潮的主角,大多是國內企業,而外資物流企業卻鮮有出手。那么,是什么原因讓曾經將物流并購市場攪得風生水起的外資企業淪為今天的看客呢?
整 合 之 難
2010年,曾作為中國民營物流企業代表的佳宇和華宇,先后迎來了自己的15周年慶典。只是,如今的兩家企業,無論從企業名稱、管理團隊、業務結構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給人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這一切的變化,都源于發生在幾年前的并購。
2007,國際快遞巨頭TNT全資收購當時的華宇物流,華宇遂脫去民營企業外衣,成為TNT全資子公司,并更名為“天地華宇”。2008年,美國頭號貨運公司耶路全球以447萬美元收購佳宇物流65%的股份。此后,全新的“耶路佳宇”和“天地華宇”開始按照外資企業的思路進行整合與發展。
今年9月8日,在天地華宇成立15周年慶典上,TNT宣布將對天地華宇追加15億元人民幣投資。據了解,從最初1.35億美元全資收購,到此次增加投資,TNT在這家中國子公司身上投資已接近25億元人民幣。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基本都做好了燒錢的準備。可如此大規模的投資,也不是每家企業都能承受得住的。
利用雄厚的資金實力、國際客戶資源等優勢,對收購對象進行改造,是外資物流企業慣有的思路。在巨額投資之外,整合業務,進行戰略轉型,也一直是天地華宇CEO徐水波上任3年來重點做的事。此外,如何在企業文化、經營理念、思維模式等方面進行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并購整合的成敗。
原來的華宇物流,擁有遍布全國的網絡,在網絡管理能力上卻十分欠缺。為此,天地華宇不得不對整個業務流程進行再造。國內物流企業服務水平較低,徐水波坦陳,如何讓現有的1.8萬名員工透徹地理解服務的價值,“要培養一個人的服務理念,并且改變或者形成他的服務行為,這個就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徐水波認為,他們強調的不是什么宏大的思想,都是一些細節的理念和工作。“在天地華宇,就要接受這樣的服務形象和服務理念,逐漸培養起員工的服務意識。”
在經過了多年的磨合與探索之后,天地華宇終于開始逐漸走上正軌。去年他們推出“定日達”業務,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今年他們已經確定將“逐步向全國定日公路快運服務供應商轉型”。與之相對應的是,耶路佳宇依然處在艱難的整合期當中。
作為美國頭號公路貨運公司,耶路全球收購佳宇,曾被認為是“最佳選擇”。只是,在完成并購后,佳宇在公路貨運上的實力似乎沒有顯著增長,甚至有逐漸被人越拉越遠的感覺。實際上,這些都是出于耶路自身的需要。
耶路進入中國市場后,和大多數外資企業類似,其業務主要側重于全球大客戶。盡管他們先后并購了世聯運通、錦海捷亞和佳宇,但耶路物流亞洲區董事總經理莊偉元明確表示,耶路仍選擇對貨物運輸安全性、時效性和準確性要求較高的高端客戶,充分發揮耶路物流先進的管理水平和豐富的運營經驗,占據附加值高、利潤空間大的高端運輸市場。言下之意,主做國際貨代的錦海捷亞和主做公路貨運的佳宇,并不是單獨的個體,都僅僅是耶路完成高端客戶服務中的一部分。要完成這樣的轉型,對于之前從事零擔貨運業務的佳宇來說,無疑是一次脫胎換骨般的蛻變。
值得注意的是,耶路全球在金融危機中受到重創,近日已完成了對其物流部門的出售。盡管耶路全球將保留其在中國的兩家合資公司,并將繼續通過與AustinVentures的一項戰略合作關系提供物流服務,但人們還是不得不為耶路未來的并購整合之路捏把汗。
并購總是簡單,整合太難。在佳宇、華宇等民營企業紛紛被外資收入囊中的時候,就有業內人士指出,并購的達成并非一勞永逸,真正的戰斗或許剛剛開始。事實上,兩家企業近年來的整合經歷,也說明了這一點。
不衡量后果的并購,如同“先登記結婚,后再談戀愛”,這樣的婚姻往往不一定都是甜蜜的。因此,當后來的外資企業每每萌發并購念頭的時候,以往的并購案例,總會讓他們好好的思考一下,在投入與回報之間,并購到底值不值得?自己有沒有順利完成并購的實力?
更 多 考 驗
“中國的一些好企業的持有者,無論是國有企業或者是私營企業,現在往往還不希望把企業賣給別人,因為它覺得還有很多發展的機會。”彭菲力分析說,來自中國企業自身的態度,也左右著外資對待并購的意愿。“我們要變化,我們也不怕兼并,我們面對這個機遇,需要善于吸取經驗,汲取教訓,壯大自己,這是我個人的態度。”上海圓通速遞有限公司董事長喻渭蛟認為,兼并重組對他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
據喻渭蛟透露,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國內外很多公司來造訪圓通。但他始終堅持兩個原則,第一,對方股份不能超過15%;第二,經營權、經營者不變。“我是當成事業來發展公司,而不是當作賺錢機器來做公司。”喻渭蛟的話,或許可以代表許多本土企業的心聲。然而,對于一心通過并購,獲得網絡和市場的外資企業來說,讓他們放棄控制權,往往很難接受。
本土物流企業,尤其是民營物流企業,在進一步壯大的過程中總會遇到發展瓶頸,這也是許多企業情愿賣給外資的主要原因。但隨著自身實力不斷增強,國內物流企業的目標和信心也在迅速提升。更重要的是,由于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小,國內企業相比于外資企業來說,在資金方面并不占劣勢。像海航、阿里巴巴等等國內企業,逐漸認識到物流管理的重要作用,也有意投資或是并購物流企業,從而形成了與外資的直接對抗。“另外,現在外資進入要經過很長的政府審批過程,而且這個過程的挑戰很多,所以很多潛在交易者,無論是中方或者是外方會覺得很多他們想做的事情不一定能夠落實和實現,所以就不會考慮太多的并購。”彭菲力認為,審批過程長也導致許多外資企業放棄了并購的念頭。
實際上,在兼并重組的政策管理方面,不單外資企業受到限制,國內企業也有話要說。喻渭蛟就建議,在兼并重組的過程當中,要有國家的政策法律來規制兼并,包括透明化。此外,要明確一批重點企業,引導、支持、扶持,讓企業少走彎路,避免浪費企業的時間和人力。
明 日 之 戰
“在大環境影響下,一方面中國物流市場前景很好,另一方面將面臨激烈競爭。”亞致力大中華區綜合物流總裁朱衛平介紹說,因為中國市場發展是向上的,所以中國本土物流企業和外資物流企業都想搶占這塊“蛋糕”。
激烈的競爭下,并購整合不可避免。以快遞業為例,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國內快遞業務正處于大整合時代,今年快遞員從業資格認證和經營許可會淘汰大批小企業,大公司也處于并購收購的高潮期。
對此,科爾尼大中華區董事王欣表示,隨著市場與客戶需求不斷轉變,要求運輸物流企業擁有強大的國內網絡,或國內外運輸一體化網絡,以及整合的物流解決方案。因此,外資物流并購,依然會將具有豐富網絡資源的企業作為首選并購對象。
朱衛平也看到了這樣的趨勢。他說,一般的跨國企業都是通過國際物流來發展中國物流,就是支持一些跨國企業來中國采購,物流網絡也多是依此來鋪建。但他們看到中國在擴大內需、西部大開發、推進城市化進程等方面的發展,所以亞致力近年來也開始在中國內陸開展業務。2007年前后,亞致力在中國收購了3家公司,主要是專注于國內物流市場的全包,他們想通過收購這些本土物流企業,從而在其他外資企業之前占得先機。
剛剛全資擁有新科安達后的拓領集團負責人,日前也明確表示,如果有合適的機會他們還將繼續通過并購提升公司的運作能力,而做多式聯運的公司,以及在中國二三線城市擁有比較規模的物流服務的公司,都是他們感興趣的并購。
物流網絡固然重要,但也有專家提醒,來自后續整合的壓力,會讓外資企業不再過分迷戀網絡,具有優良服務客戶資源和管理團隊的本土物流企業,也將是外資重點瞄準的并購對象。
從2005年底,我國全面放開涉及物流服務的領域,如今已有近5年時間,外資進入的門檻也在不斷降低。去年12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做好利用外資工作中的一項重點工作是“促進利用外資方式多樣化,鼓勵外資以并購方式參與國內企業改組改造和兼并重組”。
今年4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出臺,就優化利用外資結構、促進利用外資方式多樣化和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作出進一步說明。
這些都表明,在中國物流業,外資并購目前的沉寂,只是短暫的平靜,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參與兼并重組將成為大勢所趨。對于本土物流企業而言,應利用難得的喘息機會,好好思考下,該怎樣面對新一輪并購潮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