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米業:供應鏈中管理“安全”
2010-10-16 10:2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編者的話/金秋十月,各糧食產地的搶糧收購大戰已經上演,就在糧食價格持續上漲的同時,西安“五常香米”造假事件的曝光又一次引起了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而近幾年,類似事件的頻繁出現,問題大都出在其產業鏈各環節的管理和控制上,尤其對于糧食這樣的關乎人身體健康的食品,其種植、采購、倉儲、物流加工和分銷的每個環節的安全管理都具有其特殊性和專業性。在這方面,中糧集團旗下的中糧米業打造的“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管控模式,最大程度地杜絕了有可能發生在各個環節的風險,比如運輸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問題等,當然,精細化的過程也是一步步完成的,各食品企業都需要在安全與利益之間尋找平衡點。
種植環境管理:整合當地多方資源
“商鋪里沒有人會賣烈性農藥,如果有人在賣烈性農藥,供銷社會對商鋪進行處罰。”
經歷了酷熱的夏季,江西恒湖農戶張恒偉依舊盼著天天都能艷陽高照,今年對他來說是一個“好年景”——用上了新型農藥,也購置了新的農機。80畝即將豐收的稻田就在他的眼前。
這里同樣也是中糧米業的種植基地,這里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適合水稻生長。灌溉用水主要引用的是贛江水和鄱陽湖水,水質較好。4萬余畝的種植基地98%以上為旱澇保收的高產農田。
張恒偉對自己地里所產的稻米從來不愁銷路,因為連續8年,張恒偉都通過恒湖供銷社把稻米賣給中糧米業,由于中糧對大米的質量標準持續提高,張恒偉每年都在嘗試新的種植方式以及新的種植品種。“在恒湖周邊,我們這些向中糧供貨的農戶使用的農藥是最先進的,種植方法也是最先進的,其他地區的農戶都在向我們學習。”張恒偉驕傲地說。
年初的時候,供銷社通知所有農戶開大會,會上,張恒偉看到,一位來自日本的農業專家向大家介紹新型的可降解、無毒農藥,“為了證明農藥無毒,專家還把農藥一飲而盡。”張恒偉看到這一幕很震撼,很快,他就用上了這種新型農藥,“這種農藥還非常省錢,每一季只要噴灑兩次就夠了,以前的農藥需要噴灑3次。”張恒偉算了算,使用新的農藥不僅能減少蟲害,還能夠減少噴灑用的人力和物力。
中糧米業一方面推薦農戶使用環保農藥,另一方面也聯合供銷社對種植區的商鋪進行管理,“商鋪里沒有人會賣烈性農藥,如果有人在賣烈性農藥,我們會對商鋪進行處罰。”恒湖供銷社負責人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我們會經常對商鋪進行監察。”
在江西的一些種植區,記者能夠看到農民隨意地將大米鋪在路面,借助往來機動車的壓力碾壓大米。但是,在恒湖種植區,這種行為則被杜絕。
“為了保障大米加工質量,我們成立了自己的大米加工廠,今年還配備了兩套烘干設備。”恒湖供銷社負責人表示。因為質量把控嚴格,恒湖的大米很出名。一些中小米商會慕名而來,采購農戶上交給中糧后所剩的余糧。
從水稻品種的選擇,到播種,再到施肥、防治病蟲害等水稻的整個生長過程,中糧米業還聘請水稻專家對種植基地進行全程技術指導,以保障大米的營養、健康。
除了氣候等原因,中糧米業對于原產地的選擇也有自己的一套標準。“選擇恒湖農場作為合作方的另一個原因是,這里曾經是當年上山下鄉知青墾荒的地方,農場農戶都是知青的后代,素質非常高,與他們進行合作也能有效保障種植的品質,有利于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推廣。”中糧采購部人士向記者表示。
鏈條管理:26個關鍵點的安全體系
“與農戶簽訂大米種植合同,以保證穩定糧源和產品質量,只是中糧打造大米全產業鏈管控的第一步。”
2009年,中糧集團開始倡導“全產業鏈”模式,中糧米業也開始推崇全產業鏈管理,并形象地稱之為“從田間到餐桌”的管理。
所謂的“全產業鏈”管理,就是以消費者為導向,完全把控“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個供應鏈環節,其中種植采購、貿易物流、食品加工、分銷物流、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的每個環節都要確保產品質量可追溯,打造安全產業鏈,以此來保障為市場提供高品質的產品。
為了保障對大米生產各個環節的質量把控,2009年,中糧米業全產業鏈模式實施,并建立了一套包括26個環節的安全管理體系,即通過對全產業鏈26個關鍵點的嚴格管控,達到為消費者提供放心、安全、自然、營養的高品質大米的目標。
為此,從與農戶簽訂大米種植合同開始,江西恒湖農場糧油供應站主管熊文峰就要經常與中糧江西米業的采購部門接觸,稻米長勢、雨水情況、收獲預期、農藥噴灑情況等等都是他們談論的內容。
“我們農場為中糧種植的大米要全部實現綠色無公害種植,還要執行綠色產品管理標準。”恒湖熊文峰對記者說,這也是他經常向農戶灌輸的觀念:只有好的大米才能賣上好的價格。
中糧江西米業是中糧集團建立的第一個大米生產基地,從這里,“福臨門”及“五湖”品牌小包裝大米被銷往全國各地。
恒湖農場一直是江西重要的產糧區,在種植基地內及周邊已經禁止發展帶有“三廢”污染源的工礦企業,這樣也杜絕了糧食源頭污染,由此,從這里走出來的中糧“福臨門”大米100%遠離工業污染。
過程管理:物流中防止“二次污染”
“搬運大米的工人該穿什么鞋子,我們都有規定,因為鞋也可能污染搬運環境。”
進入十月,金黃的稻穗垂下頭,中糧米業的簽約車隊徐徐開進恒湖農場,江西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并且連續4年糧食產量創新高。中糧下屬企業江西米業是中糧集團第一家米業公司,目前,年產成米24萬噸。
中糧江西米業裴經理從事大米事業已經多年,從她的辦公室窗戶望去,可以看到送糧的卡車在大門入口處過秤,而在不遠的地方就是糧食加工車間和包裝車間。
對工廠內大米加工過程的安全把控,由裴經理全權負責:“上到定期的安全檢查,下到搬運糧食工人的衣著,我們都有嚴格的規定。”
中糧在江西建立了亞洲最大的蒸谷米加工廠,這種大米營養豐富,但是加工過程非常復雜。多數的蒸谷米還沒有開始加工生產,就已經被客戶訂走了。
裴經理對質量的把控近乎苛刻。“在多次加工后,我們要求碎米率控制在4%以內。”
大米變為蒸谷米的第一步就是先用水蒸氣蒸去蟲卵,以便于保存。隨后經歷清理、分級、浸泡加壓等過程,大米還要被烘干,使水分控制在14%以內,以防止霉變。
不僅僅是加工過程,實際上,糧食在其運輸和倉儲過程中很容易產生“二次污染”。原糧儲存方面,中糧米業采用混凝土隔熱筒倉儲藏,并設定20個糧層測溫點,實行自動監控。污染控制方面,中糧米業引進瑞士布勒、日本佐竹全套頂級設備,嚴格按照GMP良好操作規范(GMP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縮寫,是一種特別注重在生產過程中實施對產品質量與衛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SSOP(衛生標準操作程序的英文縮寫)在生產現場實現全過程、全封閉、人機分離實時監控,保證大米品質安全。
此外,中糧米業還采用了“HACCP食品安全體系”對大米品質安全進行跟蹤預警防控。該體系源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太空作業的宇航員食品提供的安全保障系統,可使食品供應鏈及生產過程免受微生物、化學和其他物理性危害物污染。
裴經理說,“搬運大米的工人該穿什么鞋子,我們都有規定,因為鞋也可能污染搬運環境。大米裝運工都穿著統一的綠色膠鞋,不沾染粉塵。”
記者看到,一排火車空車車皮停在中糧江西米業的廠區,火車內部,工人用編織布仔細地貼好了四壁,“這列火車不知道上一趟裝的什么貨物,為了避免污染大米,我們把所有的車皮內部都用編織布予以隔離,防止污染大米。”工人們小心翼翼地將大米有序排好,這批大米將被運往碼頭,換乘油輪運往南非,大米的包裝已經打上了委托品牌的字樣。
很多年前,裴經理曾在一個小火車站內,看到小糧食加工廠運送大米的場景,“那些工人根本不管站臺內是否干凈,有的地方還有煤渣,就直接把袋裝大米堆在站臺上。工人搬運的時候,也只圖省力,把大米往車廂內一扔,有的大米袋子開裂,撒得到處都是。這些大米可都是要進入口中被人吃下去的。”裴經理說。
在大米儲藏過程中,每周、每月都有規模不等的質量檢查,以掌握糧情、蟲害和水分。因此,在中糧江西米業的廠區內,無論天氣多熱,員工的著裝都整齊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