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路建設——繁榮農村經濟 改善農民生活
2010-10-15 16:5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十一五”以來,交通運輸部和地方各級政府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大局,努力加快農村公路建設進程,農村公路通達水平和通暢程度大幅提高。“十一五”前4年,全國新改建農村公路156萬公里(年均39萬公里),鄉鎮通瀝青(水泥)路率達到92.5%,較“十五”末提高了10.8個百分點;建制村通公路率、通瀝青(水泥)路率分別達到95.8%、77.6%,較“十五”末分別提高了1.5個和17.7個百分點。
農村公路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構建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公路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是擴大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措施。“十一五”前4年成為我國農村公路投資力度最大的時期。這4年,國家投入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共計1661億元,其中車購稅資金1336億元、國債資金325億元,帶動地方共計完成農村公路建設投資7528億元。用于農村公路的車購稅投資占車購稅用于公路建設總投資的比例由2005年的29.5%提高到2009年的43.3%。政府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為農村公路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此外,國務院審議通過的《農村公路建設規劃》,各省區市制定的本地區農村公路發展規劃,對推動農村公路健康、有序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農村公路建管養部門規章和技術政策從無到有,并不斷趨于完善。各地在農村公路建設中,還努力做到“建、管、養、運”并重,使農村客運成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農村公路的快速發展,交通條件的顯著改善,繁榮了農村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改變了村容村貌,改善了農民生活,促進了村民素質提高,為廣大農民這個最具消費潛力的消費群體擴大消費提供了必要條件,為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突出亮點。
區域經濟發展因路而突破。交通的發展大大縮小了城市與農村的時空距離,實現了城鄉對接,加強了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了城鄉經濟交流,縮小了城鄉差距,為統籌城鄉發展提供了交通運輸支持。農村客運網絡的發展使農民群眾“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使偏遠山區農民“早進城、晚回家”的出行要求變成了現實。廣西“十一五”期間分年列入計劃的552個農村客運站建設項目,已有66.67%以上項目開工建設,竣工324個,累計投資2.24億元。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因路而改變。農村公路建設把促進農業產業化調整之路修到了家門口,為封閉的傳統農業經濟向以市場為導向的高附加值農業經濟轉變創造了條件,使農產品走出了農村、走向了市場,農產品變成了商品,資源變成了財富。各地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在公路修通后實施了諸如蔬菜基地、茶葉基地、水果基地及其他經濟作物項目,有力拉動了農村產業結構從以往單純的以大宗糧食產品種植為主,向多層次的種植業及種、養、加工一體化轉變,提升了農業生產的市場化、集約化、規模化水平,實現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繁榮了地方經濟。
新農村建設因路更和諧。農村公路建設推動了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滿足了小城鎮規劃、農業布局、資源開發、人口分布和自然地理條件的需要,使鄉鎮企業合理聚集,加大了城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資源的開發,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促進了城鄉協調發展,把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公路修到家門口。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下海石村在農村道路建設前道路泥濘、垃圾遍地,給人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現在,下海石村“綠、潔、整、美”已顯雛形,成為展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窗口。
農民生活質量因路而提升。在農村公路建設實施過程中,把增加農民收入的路直接鋪到了農民家門口。農村公路建成后,鮮活農產品上市有了快速、便捷的運銷手段,及時運輸的需求得到了滿足,農產品價格上升了,成本下降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沿線農民根據實際條件,發展多種經營。從事客貨運輸、小商品經營等商業活動,豐富了農村經濟,提高了生活水平。內蒙古扎蘭屯市大興村李志中說,道路的變化讓大興村大變樣,2009年有15戶村民建了新房,村里還建設了占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的健身休閑廣場,村民投資建設了圣華山漁業合作社、砂石廠。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5600元,2009年突破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