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俄羅斯華商現狀調查:被灰色清關榨取利潤

2010-10-14 15: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一只螞蟻”事件一年后:俄羅斯華商現狀調查   切爾基佐夫斯基大市場倒下之后,大約10個新的市場在莫斯科環城公路周邊涌現。部分消息人士表示,其中個別市場經營者憑借與個別腐敗官員和勢力集團代表的私人關系,口頭上宣稱“正規清關”,而實際卻大搞“灰色清關”,以此將華商誆來后非法榨取利潤。
  站在莫斯科市郊的一個由15棟大樓組成的國際貿易中心內,俄羅斯中國總商會會長蔡桂茹躊躇滿志。
  “現在,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更文明的、更現代化的、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形式。我覺得,從所有方面,我們都跟大市場完全不同。”她對《望東方周刊》說。
  蔡桂茹口中的“大市場”,就是莫斯科切爾基佐夫斯基大市場,它曾是在俄華商最為集中的經營場所,2009年6月29日,因被俄政府強行關閉導致很多華商被迫撤出,引起中國國內的高度關注。
  如今,“螞蟻市場”事件已經過去了一年多,本刊記者獨家回訪了經歷這場事件的當事人,探尋俄羅斯華商的新生意軌跡。
  從“一只螞蟻”到“綠色森林”
  蔡桂茹的另一個身份,是歐洲商業開發投資管理中心主任。該中心是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的大型企業集團---中國誠通控股集團下屬的全資子公司。
  今年6月22日,歐洲商業開發投資管理中心完成了收購格林伍德(Green Wood)國際貿易中心的交割工作。該項目投資總額達3.5億美元,如此規模在中俄非資源領域的合作中并不多見。
  據蔡桂茹介紹,該項目于去年7月底開始運作,購買房產花費2.66億美元,裝修和解決周轉庫問題花費8400萬美元,其中,前一筆資金是誠通控股集團和中國農業銀行提供。
  為防范投資風險,歐洲商業開發投資管理中心進行了長時間的法律盡職調查和財務盡職調查,聘請了6個律師事務所,包括國際和國內知名的諾頓羅氏律師事務所、金杜律師事務所和德勤會計事務所等機構,“每一個審計調查我們都花雙倍甚至三倍的工夫”。
  這個名字含義為“綠色森林”的國際貿易中心,位于莫斯科環城公路旁,占地面積20公頃,使用面積12.26萬平方米。目前,國際貿易中心的土地和建筑物已全部歸中方所有。
  在蔡桂茹帶領下,本刊記者參觀了國際貿易中心為入駐企業設立的獨立樣品展示廳、洽談室和辦公室。內部現代化的環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北京上海的高檔寫字樓。
  蔡桂茹特別提高聲音向記者強調說,“從所有方面,我們都跟大市場完全不同!”
  “大市場”的悲劇,在于“三個不合法”
  蔡桂茹將“大市場”的問題概括為:“貨物不合法、經營不合法、身份不合法”,即商品經“灰色清關”進入,交易由個人進行,華商實際工作與打工卡標注職業不符。
  蔡桂茹說,為消除“三個不合法”,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對入駐企業實行公司制經營,在莫斯科州紅城區納稅;注冊公司后,國際貿易中心通過正規渠道申請勞動配額;此外,企業可通過歐洲商業開發投資管理中心在莫斯科市郊的友誼海關監管庫正規清關。
  根據規劃,俄聯邦質檢、海關、移民部門將在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設立辦事機構。
  蔡桂茹向記者透露,俄聯邦移民局官員日前約見她時,正式承諾為入駐的每家中國企業提供3個勞動配額,并對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企業負責人給予3年期的工作簽證。
  鮑里斯。拉斯卡佐夫是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所在的莫斯科州紅城區的區長。他對本刊記者說,希望文明的、真正有實力的中國大公司前來經營,“我們樂意看到更多俄羅斯人開中國車,買中國貨”。
  中國駐俄使館經商參贊羅偉東則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格林伍德項目是切爾基佐夫斯基大市場關閉后,華商開始重新思考在俄發展經貿和占領市場的結果。
  目前,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內2萬多平方米面積已開始經營,涉及服裝面料、鞋類、電動工具等,交易形式包括企業對企業,以及企業對個人。
  蔡桂茹算了一筆賬,如果入駐企業達到2000家,每家企業一年出口額200萬美元,那么國際貿易中心一年出口額將達到40億美元;情況好的話,用3到4年時間可增至200億美元。
  她表示,上述只是保守估計,“200萬美元相當于賣7個貨柜的貨,大市場上一個商人一年賣5個甚至10個貨柜的有很多”。
  “一些商人還是延續了大市場的做法”
  據介紹,未來國際貿易中心還將成立管理委員會,并實行行業公會制,通過自我管理和約束的機制來運作,以避免企業惡性競爭。
  蔡桂茹說:“華商經過幾年折騰,需要療傷的過程。我們將給中方企業培育的期限,因此,(格林伍德)項目回報期會長一些。”但她表示,國際貿易中心將通過增加服務,比如提供餐飲、配送、倉儲,以及正規清關等服務,作為收入來源的補充。
  她認為,大市場在俄羅斯是過渡時期的一個產物,隨著該國經濟復蘇,大市場的功能、模式會被慢慢分解。“我們做出一個榜樣,把商品質量和經營品質都提高,這種新的方式就慢慢成為主流了。”蔡桂茹說。
 但現實情況與她的憧憬還有一定距離。她本人也坦言,入駐企業都是經營中國商品的,“但是國外的公司多一些”。 
  俄羅斯中國南方商會副會長江學兵對《望東方周刊》說,他了解過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的情況,“如果俄羅斯市場真的規范了,是往那個方向(發展)的”。但目前,華商人氣最旺的還是莫斯科東南部柳布利諾區的“莫斯科”貿易中心。
  這個由私人開辦的貿易中心內,眾多兩層樓建筑與中國的大型批發市場類似,內部劃分了皮鞋、服裝、家電等商品交易區。在這里經營的華商攤位有上千個。
  江學兵表示,雖然“莫斯科”貿易中心外觀與切爾基佐夫斯基大市場不同,但“一些商人還是延續了大市場的做法”。他認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俄方沒有從根本上杜絕“大市場”模式。
  江學兵曾向莫斯科市的一名議員介紹自己老家---浙江在管理大型市場方面的做法,比如讓工商、稅務部門派駐人員,為商戶定稅等,希望俄方借鑒利用。“議員一開始也很感興趣。但后來跟我說,這是國家的事情,我們也沒辦法。”江學兵攤開雙手說。
  “一只螞蟻”后,華商學會了組織起來維權
  江學兵認為,華商之所以暫時沒有選擇在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或大型超市作為經營平臺,原因除了轉型需要時間之外,還在于俄羅斯市場對于中低檔的中國產品依然有很大需求。
  在“莫斯科”貿易中心,從莫斯科以外地區前來拉貨的大客車和貨柜車絡繹不絕。不久前,這里擴建了一個大型停車場,新增了400個車位。
  此外,俄羅斯市場存在的巨大灰色利潤空間,無疑也是華商屢受挫折后仍不放棄的原因之一。江學兵說,就往年看,華商的利潤率“一般能到15%”。
  不過,經歷切爾基佐夫斯基大市場關閉的切膚之痛后,華商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
  為打擊“莫斯科”貿易中心內“炒攤位”的做法,華商們通過談判與管理方商定了每月70萬盧布的攤位費上限。
  兼任莫斯科(中國)溫嶺商會會長的江學兵還介紹說,今年9月初,該商會還聯合部分浙江籍商人,成功抵制了市場管理方的敲詐企圖。
  在一名溫州樂清商人煽動下,“莫斯科”貿易中心經理突然提出向華商收取倉庫費,每個庫位須繳2.5萬美元。
  “我們第二天就租了三輛大巴車,組織浙江商人去另外的地方看市場。那個經理一看,就慌了---怕我們不在這里做生意了,也就不收倉庫費了。”江學兵笑道。
  浙江諸暨商人顧仲山則興奮地對記者說:“溫嶺商會幫我們浙江商人一共挽回了上千萬美元的損失!”
  這件事觸動了顧仲山將老鄉們組織起來的念頭。9月22日中秋節當天,俄羅斯浙江諸暨僑商會成立大會在莫斯科總統飯店舉行。當選為會長的顧仲山承諾將團結會員,誠信經營。
  到會的俄羅斯南方商會會長王廣源說,以前的一些商會“光桿司令很多,沒有團結大家,(切爾基佐夫斯基)大市場一盤散沙和這個也有關系”。
  商會為華商開辦俄文夜校
  此外,江學兵還為莫斯科(中國)溫嶺商會會員辦起了學習俄語的夜校,教室就是商會設在“莫斯科”貿易中心內的辦公室。
  走進這間約20平方米的房間內,抬頭可見墻上懸掛的五星紅旗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的大幅彩照。長條桌旁,老師正帶領10多名年輕人朗讀課文。
  據江學兵介紹,老師是通過廣告招聘來的,教授的是日常會話和商業用語,每期學習班持續2個月。場地由商會提供,每位學員1萬盧布的學費由會員企業為員工支付。
  江學兵說,以前不少商會建起來后只是徒有其表,他希望把自己的商會“打造成一個樣板”。
  目前,莫斯科(中國)溫嶺商會有50多家企業會員,每家企業年營業額均在1000萬美元以上。其中,一家公司還在俄羅斯投資1500多萬美元開辦了制鞋廠,樹立自己的品牌。
  同樣,俄羅斯中國總商會在引導華商提高了解俄方法律法規,以及提高自身素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繼去年召開“在俄華商未來之路”研討會后,今年年中,總商會組織來自10多家企業的20余名華商代表,參觀了位于莫斯科市郊的一個商品質量檢查站。此次活動得到了莫斯科市消費市場和服務局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不少華商首次近距離了解了俄方如何對商品質量進行把關。
  此外,俄羅斯中國總商會還與俄羅斯司法部國家注冊局舉行聯席會議,就外國投資者在俄羅斯公司注冊、勞務配額申請,以及海關法律問題與華商代表進行座談。
  中俄海關已商定按季度交換數據
  中國駐俄羅斯使館海關處參贊張建對《望東方周刊》說,目前,中俄雙邊貿易秩序不斷規范,正規貿易已占絕大多數,“中俄海關雙邊貿易統計差異從3年前的80個億縮小至不到2個億就能充分證明這一點”。
  張建表示,去年6月,中俄簽署了建立中俄海關合作分委會的議定書,這標志著中俄海關合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規范貿易秩序,優化通關環境,提高貿易效率已成為兩國海關合作的當務之急。
  張建說,中俄兩國海關在統計信息方面的合作比較順暢,已商定按季度交換數據。在價格信息交換方面,雙方基本商定每月的10日交換上一個月的價格信息。這指的是雙方感興趣的商品價格,比如俄方主要對中方的輕工業產品價格感興趣。
  另據張建介紹,中俄兩國海關正在推動合作中的“三個相互”,即互認監管、互換信息,相互認證企業。
  目前,中方對于出口企業實行了分類。其中,A類企業為兩年內沒有出現任何違規情況,B類企業是有少量技術原因的違規情況,而C類企業則是因經常違規而被列入“黑名單”的企業。中方認為,此舉是大趨勢,而且類似問題正在世界海關組織框架下積極探討。
  張建說,只有在互換信息和相互認證企業都實現的基礎上,才可能達成互認監管。“畢竟是兩個國家,不可能強制要求對方執行自己的規定和政策。”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方海關人士說,即便中俄某些邊境口岸開展電子信息交換試點合作,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解決“灰色清關”問題,“只有所有口岸全部執行,才可能徹底鏟除‘灰色清關’”。
  “大市場正在進入重新洗牌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漸趨向好的大背景下,還是存在著不利于在俄華商健康發展的一些隱憂。
  切爾基佐夫斯基大市場倒下之后,大約10個新的市場在莫斯科環城公路周邊涌現。
  部分消息人士對《望東方周刊》表示,其中個別市場經營者憑借與個別腐敗官員和勢力集團代表的私人關系,口頭上宣稱“正規清關”,而實際卻大搞“灰色清關”,以此將華商誆來后非法榨取利潤。
 中國貿促會駐俄羅斯代表處首席代表王春榮對《望東方周刊》說,“莫斯科的大市場正在進入重新洗牌的局面”,這時,中方外貿部門應當認真研究形勢,并積極采取行動以確保華商的合法利益。 
  他表示,如果有關主管方面不在此時積極介入,到事態發生后再去解決,就會比較困難。
  此外,王春榮說,切爾基佐夫斯基大市場關閉后,華商數量明顯減少。以前,僅在大市場內就有約6萬名華商;而目前,整個莫斯科地區“剩下的大約有5萬,還有一種說法是只有6000人左右”。
  據王春榮介紹,針對華商身份不合法問題,俄方移民局人員采取的措施包括在護照上加蓋5年內不得入境的黑章,或限期離境的藍章。不過,個別人收了“好處費”后便作罷。
  對于敲竹杠的做法,一些華商索性到中國駐俄使館直接辦回國手續,然后在國內辦理新護照重新入境俄羅斯。
  現在,雖然新護照并不難辦,但想要辦好一張在俄羅斯的打工卡并非易事。
  據一位周姓華人介紹,通過中介公司辦理打工卡的費用已從大市場關閉時的1000美元暴漲至3000美元。“3000美元也不一定能辦下來。像一些有把握的公司,開口報價就是5500美元”。他說,一些人因此只能“黑”在莫斯科。
  “一只螞蟻”事件
  切爾基佐夫斯基大市場,因地處莫斯科東部的伊斯梅洛沃地區而又被稱為“伊斯梅洛沃市場”。華商們習慣把它音譯為“一只螞蟻”市場。占地200余公頃,于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后形成,貨物銷往俄羅斯全國及周邊的獨聯體國家。
  在這里,無數像螞蟻一般的華商,與越南人、土耳其人、印度人及獨聯體各國人艱難地做生意、討生活。
  2009年6月,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突然宣布將關閉切爾基佐夫斯基大市場,數萬名華商的錢款貨物被扣、生路被斷,引發多方關注。中俄貿易中“灰色清關”的問題也隨之引起兩國政府關注。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