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行業資訊

浙江物產的產融結合之路

2010-10-13 13:2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產融結合的熱潮正在國內蔓延,并被熱議。  
   所謂產融結合,是指產業與金融業的內在融合,即實業企業通過參股、持股、控股或人事參與等方式參與到金融業中。  
   作為生產資料流通企業龍頭企業——“浙江物產”在產融結合上屢有新手筆。浙江物產集團投資部負責人戴建成說,集團今年將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互動結合列為重要課題,工作千頭萬緒,現在他缺的就是人手。“集團每天有8億元的資金進出,產融結合得好,就可以利用這種充裕的流動性,推動企業在高位再上臺階。”  
   記者了解到,過去幾年來從金融創新中嘗到甜頭的“浙江物產”,今年將進一步玩轉資本魔方:通過內部銀行運作,進行頭寸調度、票據管理、匯率管理等;外部,通過銀企合作,探索發展供應鏈金融、金融租賃等新模式……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作為流通業的樣本企業,浙江物產不斷創新金融模式,創造出新型的產業形態,并實現了產業上下游間的共贏。  
   然而,流通企業在產融結合金融創新方面也遇到了一些體制障礙。  
  浙江物產的保函金融模式  
  “浙江物產集團為我們企業做了12條船的保函,他們的大力支持為我們做大做強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浙江金港船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佩華對于浙江物產提供的融資服務新模式贊不絕口。  
   此時的船舶工業是遭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大的行業之一。由于船舶行業周期性強,產品投資金額過高,往往幾艘船的價格就大大超過船廠擁有資產,融資風險較大,擔保無法落實。在經濟發展良好、信貸環境寬松的條件下銀行也不愿為船企開具保函,各家船廠往年囿于保函問題,船舶通過外地公司代理出口,造成外匯大量流失。  
   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國內外部分金融機構將船舶行業列為高風險行業或預警區域,收緊甚至關閉了融資“閘門”,而買船的企業往往先看到造船企業有足夠的信用保證,才敢踏踏實實地交錢,因此造船行業一度出現“交船難、接單難、融資難”的困境。  
   基于造船業的這種情況,浙江物產開始反思自己以往的經營思路。以前他們只是簡單地賣鋼材給當地船廠,賺的是“一榔頭一榔頭”的錢。如果能針對民營船廠“資金實力不足,開不出動輒上千萬美元的銀行保函,很難做出口生意”的現實,為船廠提供協助開立銀行信用保函等新業務,就可以介入到船舶產業上下游各環節,而且造好的船還能通過浙江物產下屬的國際貿易公司和國際貨運公司運輸出口。  
   為此,自2006年浙江物產開始與當地進出口銀行合作,為金港船業等當地知名的船企提供船舶制造企業船舶預付款還款保函等服務。  
   不僅如此,浙江物產還與臺州政府合資成立了一家擔保公司——為民營造船企業提供擔保,讓銀行為造船企業開具信用保函,擔保他們的履約能力。因為船舶大多數出口,在辦理進料加工、進出口報關、商檢、退稅等手續時,大多數民營中小型船廠既缺專業人才,又沒有能力開出銀行保函,而浙江物產國際公司則擁有豐富的進口經驗和大批外貿專業人士,且公司在銀行保函服務上具有整體實力優勢,具有整船以及船舶相關產品的進出口資質。優勢互補,使雙方一拍即合。  
   浙江物產首先與臺州8家船舶生產企業確定了合作關系,并針對船舶企業經營特點,重點推出了銀行保函、進出口代理和材料設備采購3項服務。從此,浙江物產在船舶行業大展拳腳,依托公司在銀行保函服務上具有的整體實力,為船舶生產企業提供全方位的融資服務。  
   2007年5月10日,浙江物產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出口的第一條大型船舶8000噸多功能船“航暢13號”順利駛離臺州碼頭,開始執行國際貨運任務。這條船的出口標志著浙江物產的產業化發展走上新的征程。這樣一來,浙江物產不僅幫助下游造船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還直接對這些企業提供鋼材原料供應及成品運輸銷售等服務。從此,浙江物產串起了輪船從原料采購到出口交付的各個環節,成為供應鏈上的最大贏家。  
   僅2007年,浙江物產即實現在手保函合同金額6億美元,相應產生的銷售船用鋼材即達18萬噸。  
   業內對此評價稱:作為流通企業,浙江物產經營策略最關鍵的一點,即不是從船舶生產企業那里擠挖利潤,而是“從船舶融資服務入手,把自身的進出口、原料采購、金融、物流運輸等專業化及綜合性服務優勢整合起來,為船舶生產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從而實現了雙贏、共贏。”  
   浙江物產的探索和成功還激發了浙江省內船舶金融產業的創新思路。去年5月份,浙江省首個支持船舶業的保函銀團在杭州成功組建,由6家金融機構參加。這意味著浙江省在支持船舶行業發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銀行體制性障礙仍存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看,產融結合的模式還有待大力開發。  
   浙江物產一位人士也承認,目前國內金融領域的壟斷色彩仍然較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他個人并不看好現有的金融體系能在流通企業的金融配套上有多大作為。根據他的調研,許多國有銀行的業務仍然顯得僵硬、落后,無法滿足流通企業個性化的資金需求。  
   他同時預言,如果國內的金融體制不進一步改革,鼓勵民營金融機構發展,流通企業的配套金融服務很難在根本上得到滿足。  
   華僑大學物流研究室潘文軍表示,流通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資金的流動和商品的流動日益頻繁,對金融服務創新的要求日益提高。目前,中資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模式仍然遠遠滯后于企業的發展。“在很多方面銀行還是大有可為的,他們需要提供更好的產品、更好更新的服務。”潘文軍說。  
   然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承惠認為,由于流通行業是作為貿易企業,不是生產企業,因此在融資上有一些特殊的困難,首先是沒有生產設備,缺少抵押品。相對于生產企業可以使用的融資手段,比如融資租賃、中小企業集合發行債券等可能對于流通企業來說不太適應,或者不太容易得到監管部門的批準。  
   不過,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銀行間日益激烈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加快了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步伐。  
   許多銀行正在為流通企業客戶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務或與大型國有流通企業進行金融業務合作,“我們需要這樣的服務,以防客戶被其他銀行挖走。”一位銀行人士坦言。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