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鋪就老區“小康路”
2010-10-13 12:3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站在子午嶺上放眼望去,莽莽群山,重重疊嶂,一條條高標準、高質量通達四方的公路,猶如一根根輸送營養的毛細血管伸向大山深處,連接著山外的世界,為老區華池縣鋪就了一條條平坦的“小康路”。
公路不通,曾讓農民吃盡苦頭,也制約縣域經濟的發展。為此,華池縣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改善城鄉基礎設施條件的重點工作來抓,堅持“以縣城為中心、三縱一橫為骨架、縣鄉村道網絡為支架,著力構建縣域交通網絡樞紐”的思路,大力破解農村“行路難”。2009年的計劃盤子里,華池縣投入1.5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9條220多公里,養護農村公路1106公里。這成為該縣交通史上“項目最多、投資最大、里程最長、進度最快、安全最好、群眾受益最廣”的一年。
為了把好事辦好,不增加農民負擔,華池縣先后多次召開農村公路建設現場會議和協調會議,明確縣、鄉、村道路建設責任主體,靠實建設任務,采取向上爭取一點,“以獎代補”補一點,“村民自治”、“一事一議”籌一點,發動鄉友捐一點這“四個一點”的辦法,先后落實農村公路建設項目9個,補助資金6424萬元。為確保有限的補助資金“一分不落”地用到農村公路建設上,縣上嚴格按照“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專人管理、封閉運行”的原則管理資金。縣農村公路建設領導小組還指派資金督察組,每月對工程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一次抽查,每季度進行一次督察,半年進行一次檢查,年終對工程資金進行一次審計。
去年6月,華池縣政府撤銷了縣鄉道路管理站,成立了華池縣縣鄉道路養護管理局,并按照下管兩級的要求,成立了15個鄉村道路管理所和111個村道養管小組,使各級農村公路養護機構達到了有門牌、有地點、有人員、有設施、有制度、有任務。與此同時,建立了“四為主”的新型養護機制,即縣、鄉人民政府是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主體,養護責任以鄉鎮為主,養護形式以村組或農戶承包為主,監督管理以交通部門為主,并將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納入鄉鎮經濟目標管理考核,實行“階段考核、年終總評、以獎代補”的考核機制,形成縣、鄉、村、組四級聯動,部門和社會鼎力支持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新局面,實現了“縣道縣養、鄉道鄉養、村道村養”。盤點近一年的公路養護工作,共投入資金290萬元,處置各類水毀254萬元,維修橋梁8座,維修涵洞14道,處置油路病害、清理塌方、補填砂路坑槽、疏通邊溝……每一項都淌著汗水,每一處都留下了精細,同時也初步形成了集實用性、觀賞性、效益性于一體的“綠色走廊”。
四通八達的鄉村道路網絡,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了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懷安鄉是華池縣洋芋種植基地,每年要外運洋芋1250多萬公斤。過去,坪莊村由于是狹窄的土路,汽車開不到村里,村民們只好用架子車或拖拉機將洋芋拉到十幾里外的公路上,十分不便。如今,柔遠至高橋至坪莊這條全長42.5公里的企地共建柏油路,讓沿線上百戶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將洋芋賣給客商。“路通了,我們的土特產不愁賣不出去了。”村民楊滿成高興地說,“我們現在走的是‘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