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七成農產品銷售任務 我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將全面升級
2010-10-11 23:3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昨日,記者從市商務局獲悉,日前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12年,成都要初步形成以區(市)縣商業中心為龍頭,鎮(鄉)商貿綜合服務中心為骨干,村(社區)直營連鎖店為基礎的三級市場體系,建成以大中型商貿服務企業為主體,功能較為完善的生活消費品流通、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資料流通、信息服務四大農村商貿流通網絡,農村商貿流通方式較快發展,流通組織化水平明顯提高;工業品、農產品雙向流通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內外貿融合進一步提升;支持生產、服務消費的能力明顯提高;農村市場消費規模穩步增長,消費環境全面改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三農’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增收,必須使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農產品在市場換回‘真金白銀’,農民才能增收。因此,在農業發展中,流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而關注市場建設是解決農產品流通的重要舉措。”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在就該《意見》的出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代農業是一個產業體系,是集現代化生產、加工、流通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就必須有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作支撐,其中擔負著70%以上農產品銷售任務的批發市場作用尤為重要,為此,《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扶優汰劣”要求,調整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結構,優化交易環境,提高流通效率,構筑與全市農業發展、居民生活需要相適應的農產品流通骨干體系。
那么,目前我市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現狀如何?在農產品產銷中究竟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市場自身的發展和《意見》提出的規劃又是否能有機結合起來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深入我省最大的兩家農產品批發市場——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和成都龍泉聚和(國際)果蔬交易中心進行了連日走訪,并將從今日起推出“關注成都農產品批發市場 構筑農產品流通骨干體系”系列報道。
一個市場裝滿了六成市民“菜籃子”
或滿載蔬菜或裝滿白條肉或拉著一箱箱的各種淡水魚,昨日上午,記者在位于成都市雙流縣白家鎮的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看到,一輛輛大型貨車不停地駛入駛出,顯得非常繁忙。山東的黃瓜、西芹,湖北的花白鰱,甘肅的烏蚌……雖然現在正值夏秋淡季,但市場內的產品琳瑯滿目,花樣繁多。作為全市唯一的“一站式采購”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這里扮演了保障主城區居民“菜籃子”供應主力軍的角色,市民每天所吃的蔬菜、肉類制品和淡水魚有六成都來自于這個市場,各種各樣的農產品從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匯集于此,同時,無數農產品又從這里涌入全國近30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如今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已發展成為以蔬菜、淡水魚、肉制品批發為龍頭和以糧油副食、海產品批發為輔助的成都市最大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
“國慶期間我們市場內每天的肉類和魚類交易量各有250噸左右,蔬菜交易量為3000余噸,市場隨時與蔬菜基地保持聯絡并組織調運,保障供應充足。同時市場內各大經營戶約有凍庫容量6000噸,儲存的蔬菜滿足了成都市場日常供應,也能緩解短時間內市場價格的變動。”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董事長馬賢平說,作為由原國內貿易部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四大國家級農產品批發市場之一,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于2000年在火車南站附近開業,2006年底,市場整體搬遷到了白家鎮,目前共有蔬菜、肉類、海水產、糧油副食四大批發交易區上千個農產品大類在這里銷售,除了通過市場經營戶進行常規交易外,他們還利用在豬肉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方面的領先優勢,開設了“成農批”品牌放心肉專賣店18家,日均銷售總量2600公斤,并與5家成都市標準化菜市實現對接,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放心肉”供應。“ 我們是一家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所銷售的產品七成以上來自四川本地,去年市場實現總成交量104萬噸,同比增長49.6%,成交額56億元,增長23.7%。”
一年超過三百萬噸成都蔬果賣全國
大白菜、芹菜、西紅柿……走進成都龍泉聚和(國際)果蔬交易中心,眼前景象極富氣勢,這些琳瑯滿目的蔬果都清一色地“堆”在載重二三十噸的貨車上,貨車前擺著一個磅秤,來自福建、天津、河北等操著各地口音的蔬菜客商和用于轉運貨物的“火三輪兒”在市場內忙碌著。
“國慶生意還不錯,現在人都愛健康,吃的蔬菜越來越多了。”正在批發市場上的劉志平這段時間是忙得不亦樂乎,就在半個月前,他剛和都江堰市政府簽訂協議,將在該市種植1500畝的蔬菜、建立120畝的食用菌基地以及水果基地,定點銷售到上海,進而銷售到港臺。“目前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馬上就能投入生產,說不定明年開春的時候在上海就可以吃到我種的萵筍、大蒜、蓮花白了。”他笑呵呵地說道。
作為主要面向西南地區的大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成都龍泉聚和(國際)果蔬交易中心一期占地325畝,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是集農產品展示交易、氣調保鮮、物流配送、分選加工、電子商務、基地建設、無公害檢驗檢測、進出口貿易等多功能配套服務為一體的大型農產品交易中心。“為加快拓展農產品流通流域,將四川名、優、特農產品展示出去,市場正著力形成一條農產品批發、保鮮冷藏、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物業管理、電子商務等綜合性上下聯動的產業鏈條。”四川聚和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玲說,通過搭建多條產、集、銷市場定點、定時冷藏物流運輸專線,他們已有效地與華南、華中、華東、西北、西南等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及四川省內二級農產品批發市場由點到面的結合,充分解決農產品保鮮運輸困難的現狀,既滿足廣大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又降低保鮮運輸的成本,增加產品銷量,極大地調節了農產品市場供需平衡。目前,聚和以成都為中心,對各連鎖超市、機關、政府、行政事業單位等大中型團體進行農產品配送服務,已經形成了集“基地、貿易、配送、管理、培訓及市場營銷”為一體的服務網絡。2009年實現交易量320萬噸,交易額達70億元,所銷售農產品輻射全國甘肅、陜西、新疆、內蒙古、黑龍江、江蘇、云南、貴州、青海等20余個省市區。本報記者 尹婷婷 攝影 謝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