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市場體系建設 促進新化縣縣域經濟發展
2010-10-10 15: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浙江紹興市委黨校的學習,感觸頗深、受益良多。浙江興旺發達的私營經濟、如火如荼的城鎮建設、靈活多樣的土地政策、企業之間相互擔保的融資模式,特別是擁有中國第一市場的義烏小商品城、第二市場的紹興中國輕紡城的市場建設,使浙江成為了中國最富有、老百姓最有錢的省份之一。感慨之余,針對我縣實際,就市場體系建設,略表幾點看法。
一、我縣市場建設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基本上告別了自然經濟狀態,市場機制逐步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因素。目前,我縣市場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市場類型和流通業態逐步完善,市場主體開始出現多樣化。至2009年底,我縣共有各類市場70余個,其中主要是農(集)貿市場,同時也出現了一批專業市場,如建材大市場、商貿城水果批發市場、邵東小商品城等專業市場近年來風生水起,生意十分紅火,為推動我縣的經濟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時,我縣的市場主體規模小、實力弱,流通經營業態及經營方式陳舊,市場建設缺乏合理規劃和指導,與我縣的經濟發展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二、我縣市場建設的優勢
1、便捷的立體交通體系正在形成。新化位于全省的幾何中心,距最近的中心城市僅100公里。隨著S225的改造完成,S217、S312線的改造提質,婁-新-懷高速公路的開通和境內兩條連接線的建成,湘黔貨運線的提質和滬昆高鐵線的完成,以及新化支線機場的全面啟動,我縣將形成對外鐵、公、機、水俱全,對內“四縱四橫”的立體交通體系,承東啟西、通南達北的交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2、地方優勢產業有一定特色。以煤炭、電力為主的能源產業,以電子陶瓷為主體的新材料產業,以水泥為主體的建材產業,以硅鐵合金、有色金屬、碳素制品為主體的冶金產業,以碳銨為主體的化工產業,以食品、中藥材、竹木制品為主體的農產品加工產業,是我縣工業的傳統優勢產業。
3、農產品開發加工具備較好條件。我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農業產業優勢集中體現在糧食、養殖、中藥材、竹木加工等方面。我縣是全國糧食主產縣,常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28萬畝、總產50萬噸,其中優質稻、特色稻(紅米、黑米、糯米)和玉米已經形成產業化優勢,糧食加工、飼料生產及釀酒行業初具規模。我縣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重點水產縣,年出產生豬170萬頭、牛8.5萬頭、水產品2萬噸。縣內有中藥材894種,其中天麻、百合、金銀花、玉竹、杜仲等已經形成產業化基地,面積均在3000畝以上。全縣有楠竹32萬畝、林地243萬畝,活立木蓄積量550萬立方米,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杉木林基地和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縣。截止2009年年底,我縣農產品加工企業超過200家,年加工產值超8億元,其中前進食品、白溪豆腐、東嶺田魚、熊山蜂蜜、梅山板鴨、西河家俱、洋溪玉蘭片等優質農產品,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
4、勞動力資源充足。我縣有134萬人口,2009年有農村社會勞動力72萬,有剩余勞動力40萬。此外,我縣周邊的經濟欠發達地區,也有大量剩余勞動力可供補充。
三、我縣市場建設的方向
堅持實施“貿工農”經濟發展戰略,以商貿為突破口,以城鄉市場建設為依托,按照“大市場、大流通、大商貿”和“專業化、規模化、規范化”的要求,把城鄉市場體系建設與城市開發改造、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小集鎮建設、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資源優勢等諸方面相結合,堅持以城區和重點鄉鎮市場為紐帶,以專業批發市場為龍頭,綜合市場為骨干,狠抓全縣城鄉市場體系的建設與培育,帶動農業產業化及農村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同時,把多種經濟成份參與城鄉市場建設作為重點來抓,鼓勵個人、集體和外來企業興辦市場,初步形成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專業市場、要素市場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促進縣域經濟較快發展。
四、加快市場建設的措施
1、整合商貿資源,打造一批承載能力大、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商貿流通載體。從整合商貿資源入手,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運用市場化手段,多渠道融資,培育一批全省乃至全國知名,具有較強輻射作用的中心市場、貿易園區、物流中心和商場商城。重點規劃建成以新化建材市場、農產品供應市場、木材家俱市場、小商品大市場、礦產資源中轉等為依托的各類物資配送中心。建成一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巨大吐納能力的綜合性、專業性市場。
2、發揮資源優勢、產品優勢,建設一批產業基地,支撐市場發展,使商貿流通與生產加工良性互動。在當前商品豐富,買方市場靈活多變的形勢下,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和支柱產業作支撐,形成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條,才能使市場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千方百計地把梅山土豬、前進食品等品牌做大做強,形成產、供、加、銷為一體的大型專業集團。必須科學規劃,統籌運作,全方位整合各種資源,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以豐富的資源優勢為依托,從建設加工基地和種植基地入手,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中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占有率的特色名牌產品,使商貿流通和工業生產形成了良性互動的局面。
3、培養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發揮商圏名人的影響力和帶動力。“產業協會”等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的迅猛發展和農村經紀人的大量涌現,是農村商貿市場近年來日益活躍的重要動力。政府在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要注重鼓勵農產品經銷大戶創辦龍頭企業,并依托龍頭企業組建產業協會,使協會成為內接基地、外連市場的橋梁。通過引導、培訓,讓一些頭腦靈活、嗅覺敏銳的運輸戶逐漸發展成為銷售能人,主動進入了市場。另一方面,引導各方面有資金實力,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進入市場,并把他們培養成了經紀人隊伍中的骨干。在這些能人的帶動下,迅速打開國內市場,建立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
4、出臺優惠政策,以寬松的發展環境促進商貿流通業持續快速發展。政府出臺促進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的優惠政策,在市場準入、立項審批、土地規劃、稅費負擔、社會保障、法律保護等方面給予全面支持,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同時,對行政審批項目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進行全面清理,進一步降低收費標準,規范收費行為,嚴肅整治各種破壞企業生產經營秩序的行為,嚴厲整肅交通環境,打造規范、文明、順暢的“綠色通道”,保障物流暢通。消除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掣肘因素,使企業能心無旁騖地搞建設、謀發展。(新化縣商務局局長 曾紹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