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和香港進出口貿易深讀
2009-9-5 13:5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據7月份出版的《國際集裝箱化》報道,自從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O以來,中國迅速發展成為制造和加工初級產品的世界工廠。例如美國市場銷售的玩具總量約90%、歐洲市場銷售的服裝和鞋帽約70%均為中國制造;中國又是禮品、家庭耐用品和家具的最大規模制造國;中國還是全球市場規模最大的供應商,控制著全球貿易三分之一的集裝箱運量。2008年全球集裝箱貿易運量達1.35億TEU,其中三分之一由中國控制,而在1980年中國當時控制的全球貿易集裝箱運量僅為2%。值得指出的是,中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持續多年高增長,2008年達到1.15億TEU,在世界集裝箱港口前30名排名榜中有8家是中國港口。 香港不僅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之一,而且一直是廉價制造業和裝配業的重要基地。大陸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制造、加工和裝配業開始進入以華南為主的大陸地區。盡管內地集裝箱港口發展迅速,甚至與香港展開激烈競爭,但是香港強盛實力依舊,繼續大量轉運來自內地和世界各地集裝箱貿易量。尤其是香港的增值物流服務十分發達,深受海內外客戶歡迎,2008年香港港集裝箱吞吐量仍然高達24248000TEU,與上年同比增長1%。因此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盡管受到近在咫尺的深圳港等內地港口咄咄逼人的競爭,香港將繼續是世界上工作效率最高,服務質量最佳的集裝箱港口之一。
不過必須看到,一季度香港港集裝箱吞吐量為460萬TEU,與2008年同比下降20%,而最近一年大陸與臺灣地區之間全面開放“三通”腳步加速,原本從香港轉運的大陸和臺灣地區之間的貿易集裝箱將直接來往臺灣海峽,由此可以節約大陸與臺灣地區集裝箱運費10% - 30%。
不少專家指出,這是大勢所趨,而且是一件好事,香港大可不必擔憂,更重要的是看到中國政府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投入約5860億美元資金的經濟刺激政策已開始顯效,在堅持開發中西部地區等方針政策下的國內基礎設施開發建設迅速擴大,大陸經濟正在開始回暖,預計其2009年GDP增長率將在6.5%-8%,大陸將超過日本而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
在世界經濟蕭條和國際金融危機雙重沖擊下的中國對外出口貿易,在上半年不可避免地開始降低,但是與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出口貿易下挫態勢并不那么激烈。不少海內外專家紛紛發表評論,中國經濟目前看好,2009年晚些時候回暖復蘇將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