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物流行業分析

把最短出海距離變成最低出海成本 拉動跨越發展

2009-9-4 19:5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沿海發展,港口是龍頭。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導師陳吉余,全國人大常委、致公黨中央副主席、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研究中心主任嚴以新呼吁: 
  
推進沿海港口群建設,必須厘清需求,合理定位,防止求大求全形成浪費;必須優化港口服務功能,真正把最短距離轉化成最低出海成本,最大限度吸納區域內以及中西部物流,拉動港口跨越發展。 
  
淤泥海岸照樣能建大港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當江蘇沿海發展列入國家戰略,很多人喜歡援引這句詩,然而,這片經濟洼地的春天能否來得更快,取決于很多因素,尤其是沿海港口群的發展。 
  
港口是通向海洋的窗口,受制于自然條件,江蘇沿海雖坐擁千里岸線,港口建設卻滯后于沿海其他省份。“江蘇沿海港口建設,突破自然條件制約,時機已成熟。”跑遍江蘇沿海的陳吉余說,江蘇沿海僅連云港有一段基巖海岸,其余為淤泥質海岸,過去總以為回淤難解決,建港條件太差,加之灌河受困“攔門沙”一直未得到很好開發,海運、水運滯后,導致工業、商業發展落后。 
  
“淤泥質海岸建港的難題,‘攔門沙’的難題,在技術上都已解決!”陳吉余很肯定地說。大豐港的建設,為淤泥質海岸能建大港,提供了例證。有人擔心,淤泥質海岸建港成本過高,是否如此?較之基巖海岸,大豐建港成本多出近6公里的導堤和棧橋,花費兩個億,平攤到6座已建或待建的碼頭上,等于每座碼頭多花3000多萬元,這并非不可承受。專家認為,江蘇沿海發展進入國家戰略,完全能夠吸引國內外資本,參與港口建設,資金不會成為大問題。 
  
“集群”重在鏈接港口與需求 
  
“集中力量加快建設以連云港港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這句話,最近頻頻出現于媒體報道,顯示出江蘇沿海港口發展的方向在“集群”。“港口群”不是簡單的港口疊加。“群”,建立在合理分工、錯位發展的基礎上。包括港口建設,包括產業布局,屢屢陷入同構,主要因為缺乏對區域個性的精確把握。港口“集群”,需要發現目標市場,在港口與需求之間建立“群”的鏈接。 
  
“連云港不僅是江蘇沿海港口群的龍頭,而且,是國家沿海主要港口、長三角北翼國際航運中心,是全國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陳吉余認為,這是連云港特殊的區位所決定的:它是沿海與隴海蘭新兩大經濟帶的交匯點,要向廣袤的中西部傳遞沿海板塊的經濟輻射,為它們加快融入全球產業分工提供便捷的出海通道。連云港吞吐的物流,60%以上來自中西部,也證明國家定位之合理。作為新歐亞大陸橋東方橋頭堡,連云港對接的西橋頭堡,是鹿特丹這樣的世界級大港,而新歐亞大陸橋連接各大主要經濟體的作用,正在日益顯現,為連云港建設國際性遠洋綜合港,提供了長遠空間。 
  
連云港瞄準全球大港,那么,鹽城和南通沿海又該如何定位?專家認為,自然條件有差異,需求有差異,不能簡單復制連云港。 
  
無論鹽城還是南通,都具備獨特的區域個性。鹽城東望日韓,西襟蘇北腹地,建設特色產業港,有相當的市場空間。大豐港碼頭設計吞吐能力80萬噸,今年運量可達200萬噸,這是需求推動的結果。專家認為,以大豐港為代表,鹽城沿海港口應重點服務區內產業發展,圍繞汽車制造、石化等臨港項目,多建專業性碼頭;同時,考慮鹽城以及鄰近區域是國內重要的農業產區,應加快建設糧食專用碼頭,為蘇北、皖北、豫南等地農副產品轉銷國內,出口國外,打開海上通道。抓住特色內需,鹽城沿海港口成長性不可低估。 
  
至于南通,最大的區域優勢是江海相連,是向蘇中、蘇北傳遞上海輻射的橋頭堡,海港建設也應集中于此。專家認為,南通港口群,除了服務本地產業發展,更要處理好與長江沿線港口,以及與上海港的關系,結成合作與多贏的“群”。長江之于南通,如同隴海蘭新鐵路之于連云港,它大大延展了南通沿海港口的服務半徑,覆蓋包括江蘇沿江地區在內的長江流域,加強與沿江港口的合作,江海聯運,打造服務長江流域的能源、原材料、綜合性物流基地。而對于上海港,南通港要給崛起中的國際航運中心當好“翅膀”,當好它的“喂給港”,而非不切實際地扮演競爭者。嚴以新打了個比方:南鋼建在南通港,每噸鐵礦石的物流成本可節省300元;寶鋼建在南通港,可大大節省商務成本。處理好這兩組關系,以洋口港為中心的南通沿海港口前景看好,完全能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的重要組成,成為長三角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 
  
多位專家建議,全省應加快完善海港的集疏運體系,只有與水路、公路、鐵路等密織成網,海港才能吸納更多物流,服務更遠區域。 
  
最短出海距離≠最低出海成本 
  
港口做大,取決于需求旺盛。作為江蘇經濟發展薄弱區域,沿海三市制造業相對滯后,拉動海港發展的內需,短期內難以迅速擴張。有觀點認為,自己建港,省內距離最短,能占“近水樓臺”之利;對于隴海沿線,連云港出海距離最短,吸附中西部物流優勢明顯。 
  
這種樂觀,在專家看來,其實值得擔憂。就港口分布而言,江蘇北有天津港、青島港、日照港,南有上海港、寧波港,相對于起步較晚的江蘇沿海港口,這些億噸大港競爭力更強。即便在蘇北地區,很多物資并非選擇連云港,而從青島港或上海港出海。舍近求遠,道理很簡單:最短直線距離≠最低出海成本。 
  
以連云港為例,作為亞歐大陸東橋頭堡,論空間距離,是隴海蘭新沿線11個省份最近的出海口。在國內海港中,連云港也以腹地空間最大為優勢。但是,這個腹地也是天津港、青島港、日照港的腹地,只有綜合成本最低者,才能成為競爭優勝者。這綜合成本包括:運費與時間、港口服務能力、出海航班……面向隴海沿線,即便比青島港近三四百公里,如果鐵路運力不足,服務能力不足,貨物很難運來,很難上船,綜合成本同樣沒優勢。 
  
專家建議,無論吸引省內物流,還是競爭中西部物流,江蘇沿海港口必須鎖定最低出海成本,優化設施,提升能力。在短短四年內,連云港吞吐量實現翻番,躋身億噸大港,就是靠不斷降低出海綜合成本,吸引更多的中西部物流取道連云港。目前,連云港已在隴海沿線十幾座城市開設窗口,并在多個城市建立“無水港”,在貨源地完成通關手續,貨到連云港直接上船,比以前至少節省一周時間;增開面向中西部的點對點“五定班列”,提高面向歐美貨輪密度,保證中西部物流更快抵港,更快出海。嚴以新認為,連云港港口基礎設施建設仍需提速,加強與各大船運公司合作,引進品牌物流運營商,提升港口綜合服務功能。單純降低運費空間有限,而優化服務空間無限;個性化的良好服務能為客戶省錢,而粗放的服務,則可能把“最經濟的報價”變得不“經濟”。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