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我國物流與制造行業企業管理模式創新分析

2009-9-4 0:5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日趨成熟、買方市場業已形成的條件下,企業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并提供滿意的服務,減少庫存積壓,加速資金及商品的流通,是企業獲取經濟效益的必要途徑。被稱為“第三利潤源泉”的物流已成為全世界廣泛關注的焦點,并作為第三產業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起到日益巨大的作用。
一、第三方物流與供應鏈
物流是指作為物資實體的商品從供給者向需求者的運動過程,這一過程涉及到運輸、倉儲、包裝、流通加工及信息處理等行業和部門。為了減少商品的停留與等待的時間,通過流通加工提升商品的價值和配送服務,使顧客達到滿意的使用,這是企業獲取利潤的新途徑。企業可以有效地整合企業內部各種資源,制造出各種產品,但經濟實力有限的企業很難以整合企業外部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息息相關的各種資源,實現原材料優化供應,產成品優化流通組織的目標。獨立于生產企業組織之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恰好可以完成這一使命,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掌握若干個企業群體的供需脈搏,有效地組合社會上的各種資源,適時、有序地為生產企業提供供應原材料和銷售產成品的服務。第三方物流公司往往采用先進的網絡信息處理技術和電子商務的運作模式,了解大市場的供需情況,可以為生產企業提供適時、周到的流通組織服務,從而達到加速流通,減少庫存積壓,在較大的范圍內有效地配置經濟資源的目的。
第三方物流公司是以供應鏈的觀念來實現物流過程的優化的。具有產業關聯性的企業群體,以一個制造企業或流通企業為核心,形成從原材料采集、加工成型到制成品進入市場,上游企業的產品恰好是下游企業加工制造的主要原料,每個企業生產、分配產品以及提供服務直至給最終消費者的全過程就是供應鏈的經濟活動運作過程。每一種供應鏈都是以信息為導向,包括物資供應、產品生產、運輸、倉儲、搬運堆碼、包裝、流通加工及銷售等功能,供應鏈同時包括了物品、信息和資金在供應鏈參與者之間的移動。
第三方物流是供應鏈整體化和系統化的基礎,是由物流企業向供應鏈上各方提供專業化服務,其中不僅包括運輸、倉儲、流通加工等流通功能,還可以通過與各級企業實體的廣泛接觸和交流,從整個供應鏈的全局出發,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改進意見。第三方物流公司,從全局上把握著供應鏈上每個環節的供需跳動脈搏,從而實現生產與流通組織的優化,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也更為可觀。
二.工業制造業產業結構的剖析 
工業革命造就了大型工業企業及大批操作工人(馬克思稱之為生產者),企業內的結構是十分龐雜的。企業組織結構的設置原則是追求“大”而“全”,設置有原材料倉庫及產成品倉庫,各個車間還有在制品和備用品庫存,企業最終產品所需各類零部件都希望自制自用,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企業形成班組、車間、分廠、總廠的分層管理結構,每個管理層所對應的生產操作層面上,都有自己的原材料、半成品及制成品的庫存,企業內各工序相互銜接,但彼此之間相對獨立致使結構松散。這種大型的工業企業組織結構存在以下弊端:在企業內部層層設庫,使企業內物品的流動分散且緩慢,造成資金積壓和資源浪費;另一方面,這種大型工業企業所追求的零部件的高自制率,根本難以保證企業下設的分廠及車間為最終產品的組裝提供成本最低、性能最好、性能價格比都屬合理的零部件形成工業制成品。企業企圖通過大量采用自制零部件組裝成最終產品上市銷售,獲取利益,卻又不能保證由本企業所自制的零部件在經濟技術性能方面處于最佳狀態,那么,企業最終產品的質量就不可能是上乘的,這種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就必然是有限的。產品加工工序越復雜、組裝最終產品所用零部件越多的技術密集型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最終產品使用本企業制造零部件自制率越高,就可能意味著競爭力的下降。任何企業,由于資源、技術條件的限制,科技進步的相對狀態總是不穩定的,只有在某些關鍵工序上,可能處于相對領先的水平,這就是企業的核心制造能力所在,而在其他加工工序或零部件生產上處于非領先水平。
企業這種自供自產自銷的運作模式被稱為垂直一體化供應鏈,但在大多數國家的實踐中被證明是行不通的。如20世紀初期,亨利·福特就想成為一名完全自給自足的汽車行業巨頭,并計劃發展世界第一個垂直一體化公司的聯合體,如開辦橡膠園以供應輪胎用橡膠等。在福特的一體化擴展的頂峰時期,追求由一個以獨立供應商組成的網絡來提供產品和服務,然而公司卻面臨著經濟調整,以及工會方面的障礙。福特王國最終以垂直一體化的解體而告終,福特在最終的分析中發現,沒有哪家廠商能夠自給自足。在這種“大而全”的企業結構和垂直一體化的供應鏈結構中,企業難以把主要精力和有限資源放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而是平均投資于企業的經營活動中,致使企業有限資源無法得到合理利用,企業核心制造能力得不到先進的設備支持,企業整體效益低下。

三.我國工業制造業企業企業管理模式的發展與創新 
隨著物流管理的日漸成熟,全球工業制造業企業管理模式也經歷了一個迅速發展的過程,從MRP-Ⅰ、MRP-Ⅱ到ERP等,企業的管理活動正向著合理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物料需求計劃(MRP-Ⅰ)。這種工業制造企業內的物資計劃管理模式,是根據既要降低庫存又不出現供應短缺的原則,在分析產品組合裝配的基礎上,運用網絡計劃原理,剖析產品各個結構層次所需物品的主從順序和數量匹配關系;以構成企業最終產品所需每個零部件為計劃管理的目標,以各個工序的作業時間和完工時間為依據,倒推每種物品的適時、適量供給計劃,并以次分別下達各個物品計劃供應的先后順序,達到優化企業物流組織的目標。
制造資源計劃(MRP-Ⅱ)。這是工業制造企業內原材料供應及制成品銷售的物品計劃管理模式。它是以實現企業全局效益優化為出發點,運用科學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對企業生產過程中所需各種資源,以及企業自身生產流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加工深度的在制品和制成品,進行全面的計劃、組織、控制、和協調,達到既能連續均衡地生產,又能最大限度降低企業生產流水作業線上各個環節原材料、在制品既制成品的庫存,消除無效勞動,降低物品在企業內的等待時間,從而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MRP-Ⅱ的原理是融現代管理思想、計算機技術和現代制造技術為一體,旨在優化資源配置、有效控制庫存、縮短生產周期、降低成本和合理占用流動資金,以提高內部管理效率。MRP-Ⅱ的應用可以為企業適時決策、庫存控制和采購管理提供科學的定量分析數據,使企業的管理流程進一步規范化、科學化,同時使企業加強了對信息時代、電子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普遍運用情況下的適應性,夯實了企業的信息基礎設施,使企業的全方位的質量、價格、交貨期、成本競爭中獲取了較大的生產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企業資源計劃(ERP)。20世紀90年代,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IT技術飛速發展和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一場以業務流程重組(BPR)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模式革命和以ERP系統應用主體的管理手段革命。它是在供應鏈上相關企業的物流管理中,在各企業實施MRP-Ⅱ的基礎上,通過分析上游企業物品的供給和下游企業所反饋的需求信息,以及供應鏈上資金流動的狀態,把滿足用戶的需求、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能力及供貨商的供貨能力整合在一起,實現按用戶需求進行企業經營管理的一種企業管理模式。ERP系統擴展了資源管理的范圍和功能,在生產方式管理和事務處理控制方面,ERP系統能較好地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生產以及看板式生產相組合的混合型制造環境,較好地滿足和支持了企業多元化經營的要求。ERP系統將設計、制造、銷售、運輸等經過集成并行地進行相關的各種作業,提高了企業對質量、適應變化、滿足客戶、提高績效等關鍵問題的實時分析能力。ERP系統更多地帶有柔性整合型集成式管理特點,支持精益生產、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ERP系統體現全過程的計劃與有效控制,要求在每個流程業務處理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工作潛力與責任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促進企業管理由“金字塔式”組織結構向“扁平式”組織結構轉變,因而可以極大地提高企業對市場的適應能力。
總之,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極大地帶動了我國工業制造業企業管理模式的變革。我國即將加入WTO,這對我國的物流業和工業制造業來說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種挑戰,我們要緊跟世界物流發展的最新動態,以最科學的方法管理我國的工業制造業,根據自身的情況建立適合自己的企業管理模式系統,進一步提高我國企業在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力。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