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產能過剩調經濟結構
2009-9-4 0:1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潘正彥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會議在強調嚴格市場準入、強化環境監管、依法依規供地用地、建立信息發布制度外,更要求實行嚴格的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特別要防止那些高耗能、排放比較嚴重的企業盲目發展,同時要調整信貸投向和結構,有保有控,對不同的產業采取區別對待的政策。
對產能過剩問題提出這樣的 “預警”,特別是在當前中國經濟復蘇的基礎尚不穩固的關鍵時刻,表明中國政府已意識到產能過剩問題的嚴重性及解決這個問題的迫切性,也突出了下半年“保增長”中“調結構”的重要性。
產能過剩問題是個很復雜的問題,既與市場有關,也與政策有關。市場因素波濤詭譎,難以把握,但在政策方面,原因之一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試圖透過提高投資率來緩解多年來由短缺經濟所造成的供給短缺。隨著投資增長率的大幅上升,中國經濟也逐漸走出了短缺經濟的困擾。
但是,問題又隨之產生了。當投資增長長期超過消費增長時,多年來投資高增長積累的大量產能無法為國內需求所吸收時,只能通過出口渠道才能加以消化。確實,最近幾年出口的指數型增長,吸收了中國不斷產生的過剩產能。不過,一旦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如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下滑,外部需求隨之下降,依賴出口消化的過剩產能問題又會重新暴露出來。這就是在當前特殊的國內外經濟背景下外部環境變化對產能過剩問題的深刻影響。
當然,根本問題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即多年來投資高增長積累了大量過剩產能,導致國內需求無法消化這部分過剩產能,只能依賴外部需求來消化。
除此之外,我國產能過剩還具有另外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產能過剩表現為是行業整體性的產能過剩。由于迄今中國市場經濟制度還很不完善,仍然存在著行政壟斷和自然壟斷。由行政壟斷和自然壟斷等引發的 “暴利效應”,導致某些有行政壟斷和自然壟斷權利且有“暴利傾向的行業”的投資不斷膨脹,社會資金也加倍流入這些部門,最終導致這些行業產能的過度擴張。如果出現了行政壟斷與自然壟斷的相互結合,問題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可能會出現產能過剩與價格扭曲的雙重矛盾,如鋼鐵、汽車等都存在著這樣的現象。
二是產能過剩往往體現為是一種爆發式的。這些年來,一些很有發展潛力的行業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產能過剩行業。
從這個角度觀察,如果不改變過度依賴政府直接推動經濟增長的觀念和方式,產能過剩終將難以避免。
那么,如何來破解產能過剩這個難題呢?
首先,要解決導致產能過剩產生的思想根源。一般認為,導致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合理。這確實是個重要的原因,但主導經濟增長方式的思想有問題可能是另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式產能過剩產生的思想根源來自于GDP崇拜。要解決中國式產能過剩,首先要消除GDP崇拜,改變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雖然這并不容易,但還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其次,要建立解決產能過剩的市場環境。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條件的產物,我們就應該用市場經濟的方法來逐步解決。
一是逐步形成產業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實現資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形成市場機制的自我校正;二是要逐步改變經濟行政壟斷與自然壟斷問題,減少“暴利行業”產生的市場制度;三是減少政府對GDP的直接控制和干預,根本扭轉政府只有靠投資才能推動經濟增長的固有觀念和方式。
由此觀之,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可能預示了中國政府刺激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正由“總量政策”向“結構性政策”的方向轉變,在目前“保增長”無虞的前提下,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事關通過“調結構”來優化經濟增長質量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