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發:跨國物流公司的中國戰略及對中國傳統物流業的沖擊力
2009-9-29 11:2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丁俊發同志,1964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后留學、工作于法國,1967年回國,歷任機械工業部辦公廳副主任,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物資部辦公廳主任,國內貿易部黨組成員、總經濟師,國家內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等職。現任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市場學會副會長、中國物流學會首席顧問、國際采購與供應管理聯盟理事、中國海事仲裁委副主任、中國貿促會物流行業分會會長、東北亞物流學會第一副會長。丁俊發同志為研究員、多個大學客座教授、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中國著名流通經濟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流通經濟學、消費經濟學與現代物流學。丁俊發同志較早進入物流理論的研究與實踐,是中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積極倡導者與推動者,被一些同行稱為“中國物流推銷員”。他對中國物流業規劃、物流產業政策、物流教育、物流統計、物流標準、物流科技、物流企業發展、采購與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
跨國物流公司進入中國物流市場,采取了以下戰略:
第一,先由國際著名咨詢公司投石問路。比如麥肯錫、埃森哲、科爾尼、摩根士丹利等,撰寫了“中國物流市場白皮書”、“中國供應鏈現狀”等等,提供給跨國物流公司。他們的結論是:①中國物流市場很大,發展前景很好,將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②中國現代物流處于初級階段,缺少現代物流理念。③進入中國物流市場要實行搶灘戰略,著眼于長遠,不要著重眼前利益。
第二,采用多種方式進入中國物流市場。主要有:
①購買航線
②投資物流設施,特別是港口設施
③追隨產業轉移,特別是制造業跟進
④成立中外合資物流公司或獨資物流公司
⑤把亞太地區物流樞紐轉移到中國
第三,分段實施,快速跟進,形成全球供應鏈中國物流網。外資物流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可分三個階段:起始階段(1984—1996年)、初步發展階段(1997-2002年)和快速發展階段(2002以后)。進入中國的著名物流企業有美國聯邦快遞、聯合包裹、總統輪船,日本通運、日通、郵船、佐川急便,德國郵政,丹麥馬士基,英國英運,荷蘭天地,韓國韓進,新加坡海皇、港務集團等等,據初步統計,全球前50名著名跨國物流企業大部分已進入中國市場,物流網絡已覆蓋全中國200多個城市,在中國的分支機構已超過500個。
第四,突破重點,全面進入。運輸業是外資投入最多的領域;港口與集裝箱是外資投資增長最快的領域;高端物流市場與國際航空貨郵、快遞是競爭最激烈的領域;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是優先進入的領域;制造業是重點爭奪的領域。在中國物流業的以下幾個方面外資已全部進入,它們是:第三方物流、物流基礎設施、物流設備制造、貨代、國際貨郵及快遞、海上運輸、物流地產、物流培訓、物流咨詢、物流展覽。
外資進入中國物流業有利有弊,但總體講,利大于弊。
利:
第一,外資進入中國物流業,是對中國傳統物流產業最大的沖擊,外國的物流理念、運作模式、先進管理、優秀人才、雄厚資金,推動中國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轉變,并加速與國際接軌。
第二,有利于中國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成長。
第三,推進中國物流資源市場化進程。
第四,引進資金,彌補物流基礎設施投入的不足。
弊:
第一,外資進入中國物流業是由于國際產業轉移,特別是制造業轉移中國而進入的,是國際產業服務鏈的延伸,外資物流企業80%是為外資制造業、流通業服務的。中國可以制造產品,但外資牢牢控制了為制造業服務的供應鏈。高端的物流服務設置了很高的門檻,使中國物流企業很難進入,在某些領域可能會逐步形成壟斷,損害中國物流業的利益。
第二,加劇物流人才競爭。
第三,按加入WTO的承諾,中國開放了物流業,但有些地方給予了一些超國民待遇,加上民營資本不能平等進入,形成不平等競爭。
第四,由于跨國物流公司與中國物流公司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不是同一等級。前十年,外資、國有、民營物流企業形成比較穩定的三足鼎立態勢,在各自的領域開展服務,但外資憑借資金實力,開始通過并購的方法加速擴張,必將對國有、民營物流企業造成更大壓力。
四、中國物流業與發達國家物流業存在較大差距
(一)中國物流業“三高一低”,與發達國家相比,處于初級階段,差距達20—30年
第一,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過高。2006年為18.3%,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多。
第二,商品周轉慢,物流庫存費用過高。工業企業流動資金年周轉2-3次,而發達國家為10-20次。
第三,剛性的體制性約束,使物流管理費用過高。管理費用與GDP比率為2.5%,而美國與日本只有0.4%。
第四,物流總體水平明顯偏低。
1.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雙不足
2.物流集中度低,2006年經營額超過100億的只有4家。
3.物流信息化、標準化水平不高
4.物流基礎設施綜合效率較低
(二)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商業運作模式基本上沒有改變,市場化、社會化、專業化水平低
第一,長期的小農經濟+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舊勢力、舊模式,一下子難于改變。
第二,制造業還沒有走完實物配送階段。
第三,流通業只在部分領域有所突破。
第四,農業物流剛處于起步階段。
(三)物流市場不發達,不成熟、不規范
第一,物流的缺陷性外包,引發了運輸與倉儲大戰,缺少物流高端與增殖性服務,物流供需市場過于單一。
第二,物流服務商參差不齊,“散、亂、差、小”非常普遍。國內物流企業明顯落后于外資物流企業。
第三,物流資源沒有完全進入市場,物流壟斷性行業如鐵路、航空、郵政等的改革剛剛起步。
第四,物流金融、物流保險、物流仲裁、物流咨詢、物流設計、物流規劃等相對滯后。
第五,由于物流業是一個新興行業,政府管理缺少經驗,物流業的政策環境還不完善、不配套、不透明。
(四)物流人才短缺,明顯存在一個3—5年的斷層
第一,理論準備不足
第二,人才準備不足
第三,設施準備不足
第四,技術準備不足
以上四大挑戰實際上就是中國物流業存在的四大難題,我們要敢于面對,敢于迎接挑戰,歷史上只有勇敢者勝、智者勝,所以我們這一代人承擔著沉重而光榮的歷史使命。
我們再來具體分析一下國有、民營、外資物流企業的對比情況。
國有、民營、外資物流企業各有優勢,競爭加劇。
從物流供給方的情況看,國內物流公司可分為三類:一是DHL、UPS、FedEx、APC、TNT、馬士基、美集、英運、伯靈頓、普洛斯、日本通運、新加坡港務集團等外資物流公司;二是中遠、中海、中外運、中郵物流、中儲、招商局物流、中鐵快運、中鐵現代、大慶油田物資、廣東省航運、民航快遞等國有物流公司;三是遠成、宅急送、寶供、嘉里大通、安吉天地、大田、南方物流、傳化、蓋家溝、亦禾、寶鼎威、歐浦鋼鐵、九洲通等民營物流公司。
各類物流公司各有優劣勢,國內物流市場競爭比較激烈。一般說來,外資物流公司的優勢主要在于擁有國際物流網絡、財務狀況好、運營能力強、管理水平高、信息系統先進,劣勢主要在于缺少國內物流網絡、不熟悉當地情況、運營成本較高;國有物流公司的優勢主要在于與政府關系好、擁有國內物流網絡、熟悉當地情況,劣勢主要在于體制僵化、機構冗余、服務意識較差、運營效率偏低、缺少國際物流網絡;民營物流公司的優勢主要在于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新意識、價格低、反應快、運作靈活,劣勢主要在于資產量過少、資金短缺、物流功能不全、網絡還未形成。
五、幾點政策建議
第一,發達國家為什么不怕產業轉移,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主要是跨國公司牢牢控制了產業供應鏈,所以,把中國物流市場融入跨國公司全球供應鏈是他們的目標。未來世界不存在企業與企業的競爭,存在的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我們必須從產業供應鏈角度來認識外資進入中國物流市場。一旦一些重要產業的供應鏈控制在外資手里,其后果不堪設想,必然造成巨大的威脅力。
第二,有必要制定或修訂一些物流法則,解決外資進入物流業“通行無阻”與“超國民待遇”問題。防止外資壟斷某些領域,凡外資能進入的物流領域,全部向國營特別是民營資本開放。
第三,大力扶持中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成長。像商務部抓幾十個重點流通企業那樣,由發改委抓幾十個重點物流企業。打破外資物流公司壟斷高端物流服務領域的局面,進入國際產業供應鏈體系。目前,中遠、中外運、中海運已是國際航運大企業,一些國有與民營已進入外資制造業,但目前講,總體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弱,可以預計,5—10年后,中國物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將極大增強。
第四,盡快出臺全國物流業發展專項規劃,加快全國物流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強化政府推動力度,形成橫向縱向的合力。
第五,鼓勵多元化投入,設立物流發展基金,加大對物流業融資力度。加快物流裝備網絡系統、物流信息網絡系統、物流節點網絡系統、物流企業網絡系統與物流人才網絡系統的建設。
第六,充分發揮全國與地方物流行業協會作用,強化自律管理,整頓物流市場,規范交易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