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興山縣公路段60年跨越發展掠影
2009-9-28 11:4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翻開興山縣公路發展史,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一個個勤勞智慧的公路人,一個個動人的筑路場景激蕩著人們的內心……60年勵精圖治,60年滄桑巨變,興山公路事業成就輝煌,紅旗漫卷。又值金秋時節,漫步香溪河畔,環顧昭君故里,山水白云之間,一道道猶如“彩虹”的盤山公路網,四通八達、縱橫交錯、坦途盡現。無論是歸鄉的游子,還是遠方的來客,大家交口稱贊:“興山因路而巨變,興山因路而更美!
深山路作證,一組組數據,一個個成就,在不經意間見證著變遷,詮釋著進步,凝聚著努力:
——截至2008年12月,全縣公路通車里程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0凈增到1533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101公里,比重達72%;公路密度達到65.9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橋梁148座,7710.3延米。
——干線公路網絡拓展,等級提升;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宜巴高速已開工在建,建成通車后縣內里程達40余公里。
——農村公路步伐加快,通村水泥硬化路達905公里。全縣8個鄉鎮政府所在地全部通了二級公路,102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油(水泥)路。
——縣內擁有全國首條科技環保、生態旅游示范路(神宜公路);宜昌市二級公路養護管理示范路(宜興路)。
回望興山公路60年的發展與變遷,一代又一代興山公路人,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踏著拓荒者的足跡,播下希望和理想,如今已是碩果累累。興山縣公路段自1972年5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興山縣公路段”以來,受到各級黨政軍機關表彰50余次,曾榮獲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的“五一勞動獎狀”,同時被交通部授予“抗洪救災先進集體”稱號,近10年連續五屆被評為“宜昌市文明單位”,2008年被評為“湖北省十佳縣市公路段”。
公路建設提速:近10年的建設投入相當于前50年的48倍。
解放初期,興山境內交通雖經歷代開發,然而進展極其緩慢,陸路物資運輸全賴人畜背、抬、挑、馱,通道僅有幾條人行走道。1958年,興山有史以來的第一條公路“興香公路”建成通車,揭開了興山公路建設的序幕。至1981年,全縣通車里程達482.654公里,基本達到“社社通公路,區區通客車”。因當時全部是人工作業,公路質量低下,路面全部為砂石路,公路缺橋少涵,路基狹窄,技術等級低。
進入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近10年,興山新一輪經濟發展對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交通先行地位得到確認。制定并提出實現“出口二級路、鄉鎮柏油路、聯通水上路、村村通公路”(“四路”)發展目標,開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興山公路建設搶抓三峽庫區移民遷建、西部大開發、省路網建設工程、“一江兩山”旅游通道開發、農村公路建設等機遇,在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公路交通進入快速、升級時期。2000年以來,該縣累計組織投入資金近10億元,先后建成宜秭公路王學段、石峽段,高古公路、209國道復線古夫至觀音河段、古界公路、高峽公路等105公里;新建峽口一、二號大橋,昭君大橋,古夫大橋,李家溝大橋等29座大中型公路橋梁2645.1延米;興修鄉村公路300余公里;完成宜興公路界嶺至三堆河、209國道白沙河至鏵場埡、峽堡公路峽口至游家河、保興公路溫家埡至昭君橋4個路網工程建設項目,長達230公里;今年縣政府投入5000萬元擴建古夫經界牌埡至兩河口二級通鄉油路32.5公里,在興山公路建設史上展現了“大手筆”;宜巴高速公路已經開工,途經興山境內達40余公里。
項目建設,管理是關鍵。為了切實把這些來之不易的項目建設好、管理好,使之發揮最大效益,興山縣嚴格實行“四制管理”和領導包干建設責任制。從項目設計、項目監理以及施工單位招標、征地、拆遷等各個環節把關。公路段技術人員更是責任到人,長年駐扎在工程建設第一線,跟班作業,指導建設,盡心竭力保障公路建設質量。2007年竣工的神宜公路,采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建設模式,使公路“路景相融、自然神宜”,成為全國首條科技環保示范公路。2008年6月4日,神宜科技環保示范工程經驗交流會在宜召開,交通部推介了神宜科技環保示范公路的建設模式與經驗。同時,作為宜昌通往神農架旅游景區的重要公路,宜興路綜合整治工程也受到與會者的充分肯定。該縣境內77.5公里的宜興路整治工程包括路面大中修、排水、安全保障、景觀綠化及沿線房屋立面改造、集鎮道路改造、服務區建設和公路標牌、加水站、垃圾屋等線外環境整治。
整治路段進行了整體綠化、休息區設置、橋名石安裝,處處皆成景觀、路路都有靚點。宜興路已經成為一條與全國科技示范路神宜路相連并匹配的科技環保路示范路、生態旅游示范路、養護管理示范路。
道路管養規范:便捷、安全、優質、和諧的公路網形成今天,驅車在興山盤山公路上,連接南北走向的209國道,和貫通東西的312省道交會于興山大地,一座座大橋似人間彩虹將興山的山川打扮得更加妖嬈動人,使一張張藍圖變為現實,展示在世人面前……
公路網密了,路更寬了,縣里的特產也隨著這條條公路輸送到各地;百姓的荷包鼓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從以前的只顧吃飽變成現在的吃好和怎么吃才有營養……這種種變化歸根結底要歸功于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歸功于長年風餐露宿的公路人。
“養護也是建設”。近年來,該縣牢固樹立“建設是發展,養護管理也是發展”的理念,堅持以養為主、管養并重的原則,規范了“國、省、縣道段養、鄉道鄉養、村道村養”的新型道路養護管理體制?h政府每年年初簽訂的經濟目標管理責任書中對各鄉鎮養護的線路、養護標準、養護時間進行了明確規定,年終進行考核,重獎重罰?h公路段嚴格按照“三定一包二掛”(定路線、定標準、定人員,包干經費,考核掛鉤、工資掛鉤)的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思路,積極探索和實踐 “國路民養”的新型管理模式。對管護工作實行定崗定責,責任到人;按月下達養護計劃,細化責任,強化監督檢查;根據養護生產季節特點和該縣地質實際情況,每年堅持組織開展以處治沉陷翻漿和提高路面平整度為主要內容的“建設標準公路,爭當養護能手”等養護競賽活動,真正把“以養為主”的方針落到了實處。
在公路養護實踐中,全體公路人發揚新時代的“鋪路石”精神,克服養護投入嚴重不足等問題,突出“全面養護、經常養護和科學養護”,重點抓好邊溝、邊坡、路肩清理和坑槽修補等環節,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形成山區公路的管養特色。為了不斷提升公路管養水平,公路段多方籌資近千萬元添置了攤鋪機、拌和樓等機械設備,逐步邁向標準化、機械化養護。全縣公路養護工作已初步實現了“四個轉變”,即由被動型向主動型、由突擊型向經常型、由隨意型向規范型、由傳統方式向現代化方式轉變。此外,他們還將危橋加固、安保工程與路網改造、鄉村斷頭路、公路大中修工程相結合,提升公路通行質量,確保干線公路始終處于良好運營狀態,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路政管理高效:文明執法,鐵腕治超,保障了公路的安全暢通和高效使用公路服務了人民大眾、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群眾與公路息息相關,但是公路沿線的老百姓與公路的矛盾比較集中,公路段因此也成為群眾上訪比較頻繁的部門。興山縣路政管理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以宣傳教育為先導,認真查處各類違法違章案件,使路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軌,保證了縣鄉公路優質安全、高效暢通。在落實公路兩側的用地范圍、田路分家、公路綠化以及清除公路兩側的障礙物、亂搭亂建和擺攤設點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細致的工作。全面實現了 “兩無兩百三九五”的工作目標,即:無新的違章建筑,無行政訴訟(敗訴)和復議案件,公路兩側建房辦證率100%,規范建房率100%,路政案件查處率、結案率、索賠率均達95%以上。優質高效地完成了維護路產路權任務,保障了公路的完好、安全和暢通。隨著公路事業和地方經濟的高速發展,伴著利益驅使,超限超載車輛屢禁不止,路橋損毀日趨嚴重,養護成本大大增加。興山縣的治超工作自2006年10月1日正式啟動,堅持“依法治超、標本兼治、就地卸載、倒查責任、獎罰并舉”的工作方針,由政府牽頭,交通、公路、公安、糾風等部門聯合行動,自2007年設于古夫和高陽兩個檢測站以來,多次開展治超“百日行動”,共檢測35萬余車次,卸載4000余噸,超限率從100%降至5%,惡意和嚴重超限率降至1%,依法處理超限貨物收取補償費近百萬元。
安保工程完善:以人為本,珍視生命,打造高標準的安全公路為了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提高公路基礎設施的安全性、整體性和協調性,必須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更安全、更舒適的交通條件。興山公路段始終把公路安全保障工作視為 “生命工程”,在縣委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的悉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經過各職能部門的密切配合,大大提高了道路行車安全系數和通行能力。興山現有國家列養公路里程282.865公里,由于山脈連綿,溝壑縱橫,大多數公路依山沿河而建,受特殊地形地貌和資金的限制,公路線形普遍較差,等級較低,附屬設施比較簡陋,翻車事故頻發。為確保人民生命安全,他們成立了領導小組,選派熟悉情況懂業務的技術人員組成工作專班和施工質量過硬的施工隊伍。根據交通部《公路安全保障實施技術指南》出臺全縣通用安保工程施工標準圖,認真按照“安全、經濟、環保、有效”的原則,因地制宜,真抓實干,在全縣大力實施公路安保工程。對公路上的急彎、陡坡、視距不良等危險路段進行綜合整治,不斷改善安全防護設施,為行車安全創造條件。通過統籌規劃,穩步實施,興山縣公路路況差、安全通行能力低的狀況得到有效改善,既不斷提高了車輛通行能力,又大大降低了交通安全事故發生率,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通村公路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的安保工程建設,不斷提升通村公路安全性能和服務功能,正在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發揮促進效應。
“安保工程就是生命工程,建設和諧興山,必須從點滴做起。”2004年7月15日15時10分許,一輛牌號為鄂A-29048的吉普車在由興山駛往宜昌市的途中,當車駛至省道S312k115+700處時,因占道行駛,與迎面駛來的鄂E-82046側面相撞,鄂E-82046轎車碰撞后,變向朝公路外側行駛,幸虧道路外側修建的防護欄將其擋住,無一人受傷。該段路外側是垂直8米下河,而事故發生時該車上乘坐5人,否則該起事故后果不堪設想,事后鄂E-82046號車駕駛員說是防護欄救了他,他要給它鞠個躬,向“民心工程”建設者敬個禮。
據不完全統計,經過整治的山區道路,道路交通事故損失以10%的比例逐年下降,重特大交通事故至少下降了50%,有效避免了重特大交通事故數起,挽救生命近百人。此項工程已成為司機和乘客的“生命工程”、保險行業的“效益工程”,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得到了社會輿論和人民群眾的廣泛贊譽。
近十年來,該段投入5000多萬元用于公路安保工程。防護總里程150多公里,其中波型鋼防護欄數136908米,防撞墻17820米,廣角鏡25個,標志牌476塊、警示樁951根。在90年代之前的公路建設中幾乎沒有考慮 “安保”因素,投入更是微乎其微?梢哉f,近10年的“安!惫こ淌菍嵸|性的跨躍發展。
文明創建深入:走行業特色創建之路,打造安全、環保、亮麗的旅游文明通道播種文明從我做起,興山公路段緊緊圍繞“文明道、樣板路、示范線、星級站”四大創建目標,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公路行業特色的文明創建之路。2002年,該段抓住移民遷建機遇,投資1000萬元在新縣城修建了職工宿舍樓,投資1500萬元新建了辦公大樓。
近幾年來,投入900萬元新建和改造了養護管理站、治超檢測站、路政中隊辦公點,極大地改善了職工工作和生活條件。公路段經常組織職工參加各類文藝體育活動、軍事訓練活動,豐富了業余生活,提升了人文素養。為了營造“兩山一江”良好的旅游環境,公路段與縣委宣傳部、文明辦等單位共同發起,實施“打造百里旅游文明通道”建設。通過逐年加大養護投入和加強路政監管,該段對宜興線界嶺至古夫段、昭君橋至三堆河段全長105公里路段進行綜合整治,形成了暢達、安全、整潔、環保、美化的旅游大通道。該路段成了興山縣公路段打造的一個重要公路養護品牌。同時,嚴格遵循“突出重點,抓好養建,理順體制,改善形象”的總體思路,加強經常性養護和重點養護,加大防護設施整治和公路險段設置砼防護欄、警示樁、標語牌等配套設施建設,注重細節管理、不斷美化優化,做到了標志標牌整齊規范,路容路貌煥然一新。“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游”、“路景相融,自然和諧”,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無不賞心悅目、滿口溢美之詞。公路人的勤奮與努力也得到了肯定:2004年高嵐公路養護站被省公路局授予“五星級公路管理站”榮譽稱號;2005年被中共宜昌市交通局黨組、宜昌市交通局授予全市交通系統“青年文明號”稱號;2008年被評為湖北省“十佳縣市段”,宜昌市公路系統“先進單位”;連續10年被評為宜昌市“文明單位”。
興山公路人的奮斗激情并沒有熄滅,“路在心中,心在路上”,他們清楚自己肩負的歷史重擔依然任重而道遠: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以道路創品牌,以品牌創效益,以效益促發展,進而創造出道路與環境、自然、生態、經濟的和諧發展,讓昭君故里人人行走在幸福生活的“康莊坦途”
上,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