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宜昌交通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2009-9-28 11:4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人們常說,倒下來的就是路,豎起來就是豐碑。新中國成立初,宜昌交通基礎薄弱,僅有公路109公里。60年來,經過幾代交通人的不懈努力,宜昌公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2008年底,全市公路各項指標居全省前列,通車總里程達到25077.22公里,居全省地市州第1位。 
  ——公路等級由低到高。建國后,宜昌公路建設經歷了恢復、普及、提高的艱苦創業歷程,到1978年底以干線為骨架、以縣鄉為脈絡的公路網基本形成。20世紀80年代后期,公路建設的重點由普及為主轉向提高為主,全市開始了大規模的二級公路改造。至2008年,全市二級以上公路達1981.297公里,等級公路比重由1978年的42%提高到68%,實現了宜昌城區到各縣市區通二級公路。 
  ——高速公路從無到有。1995年9月,漢宜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車,改寫了宜昌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隨著三峽專用公路、滬蓉西高速公路、荊宜高速公路、三峽翻壩專用公路、宜巴高速公路相繼建成和動工,宜昌市境內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226公里,在建的116公里,擬建的1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為1.05公里。 
  ——公路通達率由少變多。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在政策上扶持交通發展,先后實施糧棉布、中低檔工業品以工代賑扶持貧困地區交通建設、斷頭公路建設、鄉鄉通公路建設、農村公路建設。至2008年,全市公路通村率從1978年的55%提高到100%;公路密度從1978年的26.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提高到117.9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新建農村等級客運站25個,建成鄉鎮候車亭295個,農村招呼站440個,農村客運線路達366條,營運客車1271輛20161座;全市101個鄉鎮通暢率達86.14%,1500個行政村通暢率84.4%,農村客運的通達深度進一步提高。 
  ——橋梁建設超常規發展。改革開放前,全市615座公路橋梁中沒有一座特大橋。進入二十一世紀,公路橋梁建設中大量新技術新工藝的運用,促進橋梁建設高速發展。至2008年,宜昌共有公路橋梁2529座,其中特大橋13座,大橋254座,長江宜昌段230公里的江面上,已有五橋兩壩溝通大江南北。由宜昌交通部門自己組織建設施工的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其建設工藝、科技含量、質量水平在全國同類型橋梁中居領先水平,獲得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和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譜寫了宜昌橋梁建設史上的輝煌篇章。 
  ——站點建設配套發展。三十來,全市共投入資金逾億元,建成客運站53個,貨運站3個,總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其中一級站2個、二級站10個、三級站4個、四級站6個、五級站31個,設計能力日客流量10.5萬人,初步形成市到縣到鄉的站點網絡。改建后的宜昌長途客運站,實現了微機聯網售票、旅客自助檢票、營運調度系統、車輛檢測線,并設置了電子顯示屏、電腦查詢系統、雙語自動播報系統、電子監控系統、無障礙綠色通道及旅客出站百米地下長廊,成為宜昌一道亮麗風景線。 
  二、水運通道實現由萎縮到振興的歷史跨越自古宜昌對外交通以水運為主,昔日川江急流險灘行船難。改革開放前,由于公路交通的迅猛發展,宜昌傳統的水運主通道開始萎縮。隨著清江流域梯級開發,隔河巖、高壩洲、水布埡三大水利樞紐工程和三峽工程建設,高峽出平湖,航道拓展,宜昌港航建設超常規發展。到2008年底,境內航道里程678.5公里,其中長江干線232公里,新增支流里程119公里。一個依托一干(長江)、二支(清江、香溪河)、四庫(三峽庫區、葛洲壩庫區、隔河巖庫區、高壩洲)的水運大通道基本形成。萬噸級船隊可直達漢渝,1000噸級船舶在宜昌干支航道上可自由穿梭。 
  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建成了太平溪港、茅坪港、峽口港、楊家灣重件碼頭、銀杏坨、靖江溪滾裝碼頭、宜昌港客運站、宜昌港集裝箱碼頭、臨江坪、磨盤溪綜合貨運碼頭、枝城港煤炭專用碼頭等一批專業化、現代化設施的碼頭,全市萬噸以上港口碼頭38個,其中年吞吐量萬噸以上的有21個,碼頭泊位354個;年裝卸能力達3184萬噸,港口機械化水平達85%以上。隨著宜昌海關重新開關、宜申國際集裝箱班輪開通、中國外輪理貨總公司宜昌分公司登記注冊、宜昌港二類水運口岸開放。宜昌港已具有二類水運口岸聯檢外輪理貨、保稅庫及國際集裝箱航線等外貿進出口一條龍服務功能,宜昌港不僅成為長江沿線的四大主要港口之一,而且成為宜昌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三十年前,宜昌航線僅到武漢,今天上至重慶、下至上海、遠到近洋,通江達海,走向世界。 
  三、機場建設實現由滯后向超前的歷史跨越建國后,宜昌民航事業恢復發展。1953年,中央軍委民航局投資修復土門埡機場。隨著三峽工程建設,宜昌航空運輸需求量增大,原有的土門機場因路道短、空曠面狹窄不能適應航空運輸需要。1994年9月,三峽機場正式開工,機場按4E級標準規劃,4D級標準建設,年吞吐量140萬人次,項目投資近7.5億元。1996年10月建成通航,先后開通了宜昌至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重慶、西安等20多個城市的航班,以及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包機,使宜昌飛往國內外的航線達到20多條,年客運量超過萬余人次。機場按綜合考核在全國143家民用機場中排50位左右,在湖北居第二位,僅次于武漢天河機場。2005年,三峽機場投資2500萬元,重點對候機樓的設施、流程進行大規模的改造,機場保障能力由原吞吐量140萬人次/年提高到204萬人次/年。國務院于2005年7月4日正式批復同意三峽機場對外開放,宜昌從此向世界開啟了“空中國門”。2008年,飛機起降、旅客吞吐量、貨郵行吞吐量分別完成7515架次、52.31萬人、6494.9噸,生產經營實現持續增長。 
  四、鐵路實現由區間終端向樞紐中心的歷史跨越建國前,宜昌境內和川漢鐵路建設半路夭折,60年代末,宜昌開始鐵路建設,至改革開放前,宜昌境內干支鐵路通車里程僅有200多公里。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宜昌鐵路的兩大動脈宜萬鐵路、漢宜高速鐵路客運專線開工,宜昌鐵路開始東接西進,至2008年10月,宜昌已建在建擬建的鐵路里程達610公里,是改革開放前的3倍。尤其是漢宜高速鐵路建成后,武漢到宜昌城際列車將由走長荊鐵路的4個多小時縮至90分鐘,為加快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拉動鄂西渝東經濟發展增添了后勁。 
  在鐵路線路里程增加的同時,設施條件改善,技術檔次提高,運輸能力增強。先后開通北京、上海、西安、太原、廣州、武漢、鄭州、貴陽、無錫、湛江、襄樊等大中城市客運列車,鐵路客運輻射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到2007年末,宜昌鐵路年客運發出量已達290萬人次,是改革開放前的4.14倍;宜昌鐵路管理范圍不斷擴大,實現由1條支線管理向5條干線管理的跨越,由5個車站管理向38個車站管理的跨越,由49公里的管理范圍向延綿千里的管理范圍跨越。 
  五、運輸結構實現由傳統方式向新型結構形式的歷史跨越全市交通水陸運輸結構調整從“八五”起步,實現了由普通、中低檔傳統方式向中高檔、豪華、快速、小型配套等結構形式的轉向。“大宇”、“沃而沃”、“凱斯保爾”、“現代”、“伊利沙爾”、“奔馳”等代表國際運輸先進水平的大型高檔豪華客車先后進入宜昌道路客運市場。1995年漢宜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高速客運迅速發展。高速客運車輛普遍采用大功率發動機,配有空調、音響、電視,采用航空式服務,實現高速、方便、舒適、高檔次服務,形成以宜昌為中心,網絡全省幅射全國的高速客運網。至2008年,全市有營運客貨汽車28179輛,比1978年增長56倍,其中,客車4501輛(高級客車833輛,中級客車1195輛);貨車28724輛(專用貨車1577輛,大型貨車626553輛)。中高檔客車占營運客運車輛總數的51%;全市有營運貨車23993輛,其中專用貨車1053輛,大型貨車5720輛,專用型和重型貨車占貨運車輛總數的28%。高速客運、城際快運、出租客運、旅游客運、危險品貨物運輸、現代物流、小件快運、汽車租賃等發展迅猛。 
  水上旅游客運、高速客運、集裝箱運輸、滾裝運輸、危險品運輸等新型水路運輸方式興起并快速發展。宜昌現擁有三國、乾隆、平湖、帝王、仙妮、仙婷、仙娜、昭君、招商等長江上最豪華的游船系列,擁有黃鶴9號、興隆68號等江海直達船,擁有長江干線上僅有的長江系列、金山系列高速水翼飛船,擁有川江一半以上的滾裝運輸船舶。2007年,宜昌擁有各類運輸船舶596艘,其中客船159艘,12379客位,55092千瓦;貨運船舶369艘,358209凈載重噸,140326千瓦。 
  民航客機實現從安2、運七到波音、空客的跨越,客運列車基本告別“綠皮車”和蒸氣牽引時代,全部更新為內燃機車,并即將進入電動車時代。 
  六、運輸市場實現由封閉向全方位開放的歷史跨越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運輸經濟成分單一,運力嚴重不足,運輸市場不得不實行“三統”管理。1981年,個體運輸業在宜昌城鄉出現。省市交通部門連續推出了一系列放寬搞活運輸市場的改革措施,社會資本大量進入道路運輸市場,民營企業和個體經濟逐漸成為道路運輸的主要成份。截至2008年1月,全市在冊道路運輸經營業戶21115家,從業人員50522人。全市營運車輛中,民營和個體經濟占72%,國有經濟占13%,其它經濟成份占13.2%在改革大潮的沖擊下,宜昌30余家國有水陸運輸企業有的合并重組,壯大發展,有的虧損嚴重,破產倒閉。通過承包經營、資產重組、股份制改造、公私合營、外資合營等多種經營體制改革,促進了交通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模式的變革。交通國有企業在涅槃中新生,形成交運集團、宜港集團、公交集團等三大國有交通運輸企業。其中交運集團進入全國道路運輸“百強企業”;宜港集團組建后,兩港資源整合,資源優化配置,2009年與香港保華集團進行重組,協力打造長江港口核心企業。 
  城市公交企業在改革中發展壯大。始創于1972年的宜昌市公共汽車總公司在經濟轉軌過程中,注重公交車輛的提檔升級和公交線路的覆蓋率,逐步向綠色公交、智能公交、立體公交過渡。2001年,劃歸宜昌市交通局管理。2008年4月,與夷陵區三峽運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并重組成立了宜昌公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擁有營運車輛596臺,營運船舶9艘,公交營運線路46條 (其中航線3條),長途客運線路37條,營運里程近1000公里,網絡遍及宜昌主城5個行政區,成為全省地級市中最大的公交企業。 
  七、增長方式實現從粗放型向科學發展型的跨越隨著執政理念的更新,責任政府、服務型政府的提出,交通部門以公眾需求導向為根本出發點,在交通網絡結構協調發展的同時,逐步向舒適、安全、便捷、環保、節約、數字化發展。交通部門以實施科教興交戰略為契機,實現從資源消耗型、環境依賴型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建設理念轉變,抓住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中的關鍵問題,加強領導,加大投入,采取重點攻關、聯合攻關、引進消化吸收等多種形式,努力打造節約型交通、環保型交通。從20世紀80年代宜昌將太陽能遠紅外技術率先應用于公路建設至今,交通科研碩果累累,共有39個項目獲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50多篇學術論文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2007底建成通車的神宜公路,建設中避免對沿線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了沿線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被譽為全國第一條生態環保旅游路。全市交通規費、通行費全部實行微機售票,公交IC卡、公交GPS、GIS調度系統、駕培IC卡計時管理系統、營運管理系統、城區出租車GPS衛星定位系統、船舶IC卡等均在全省率先開發應用,宜昌市交通行業服務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實施規范化、科技化、精細化、法制化管理。1995年以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等法律法規相繼頒布,交通管理實現從無法可循到依法治交的跨越。依法征費、依法治路、依法維護運輸市場秩序、依法規范交通建設市場管理,嚴格執行了項目法人負責制、工程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施工監理制和質量終身負責制。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運輸市場和全方位、立體型市場監督體系初步建立。推進行政流程再造,交通部門先后調整或下放審批事項30多項。科學發展,人才為本。數年來,全市交通系統人才總量穩步增長,人才隊伍結構逐步改善。截至2008年底,全市交通系統共有干部職工7031人,其中,碩士學歷(學位)9人,本科學歷639人,中專及以上學歷人數占職工總數的39.4%,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占職工總數的16.1%。 
  全系統現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名、省管專家1名、享受省政府津貼專家1名、市管專家2名。 
  八、文明創建由單一活動向文化品牌建設跨越交通行業文明創建從1982年開始起步,通過“五講四美三熱愛”、“文明禮貌月”、“三優一學”、“雙文明”競賽活動、“三學四建一創”、“迎講樹”、“三城連創”等豐富的創建活動,激發了廣大干部職工文明創建的活力和動力。隨著交通硬件設施的改善,群眾對交通行業服務質量提出新要求。交通行業文明創建也順應時代需求,提出以滿意服務和真情關愛服務百姓,通過文化品牌建設構建“和諧交通”的核心價值觀。圍繞“和諧交通”這一品牌,市公路部門以“文明路” 
  建設為重點,構暢、綠、潔、美的公路環境,318國道宜昌段、“宜興路”等品牌文明路效益初現; 
  市公交集團在不斷拓展“乘客流動之家”品牌,大力營造“溫馨之家”、“和諧之家”、“環保之家”的文明氛圍,打造18路國家級青年文明號、1路預備役軍人示范線,10年對特殊人群減免車費1億元;宜昌長途汽車站精心打造“綠色旅途、情牽萬里”服務品牌,以“四個一、五代、六上門” 
  服務為載體,實現了服務技能市場化、服務藝術情感化、服務手段智能化;市出租車行業以努力打造“城市流動名片”品牌為目標,組建了“雷鋒”、“預備役”、“剛毅”、“長兵”、“文明使者”5只品牌車隊,連續5年開展義務獻血、免費接送高考學生活動。通過“和諧交通”文化品牌的建設,宜昌交通人用愛心和義舉感動了宜昌市民,形成了廣大群眾理解交通、支持交通、信任交通的良好局面。目前全系統文明單位創建率達到100%,市局先后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抗擊冰雪“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共有43名交通干部職工獲市級以上“勞動模范”稱號。 
  品味60年灑落的汗水,宜昌交通人用一串串堅實的腳印,搭建起快速發展的階梯,揮灑創業的激情。宜昌交通人必將披荊斬棘,奮勇前行,實現宜昌交通新的跨越。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