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億美元跨國采購雪中送炭 中國制造危中覓機
2009-9-25 1:2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盡管金融危機沖擊之下,出口企穩回升的跡象依然不夠明朗,但是,2009至2010年度總額達180億美元的跨國采購,依然吸引了諸多中國企業尋覓商機。
昨天一大早,梅花傘業股份有限公司外貿業務員官雄就帶著各種遮陽傘、雨傘的樣品,趕到了“2009中國(上海)國際跨國采購大會”(下稱“跨采大會”)現場,在跨采大會采購商展位前,熱情地介紹自己公司產品。
“今年訂單情況不如往年,我們產品以往主要出口歐美市場,現在明顯感到客戶的需求減少,而且從價格上來看,中低端產品更好銷售。”官雄對CBN記者表示,“我們是第一次來跨采大會,希望找到合適的采購客戶,增加一些訂單。”
出口企業“危中覓機”
來自商務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全國出口總額為7307.4億美元,同比下降22.2%。
對此,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在21日舉行的“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制造”跨采大會高峰論壇上坦言,無論是世界實體經濟的復蘇、國際金融體系的重建,還是市場消費信心,目前都難以快速地恢復。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在短期內將進入一段低速增長期。
英國BP集團國際采購中心總監馮喆也對CBN記者表示,金融危機沖擊之下,BP的采購規模受到一定影響。“我們2007年在中國成立國際采購中心后,采購金額每年都是100%增長,今年沒有達到100%,但仍然在增長。”
上海平和金屬制品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金政秀則表示,自己公司是初次試水跨國采購這樣的展會,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尋覓到新的商機,但是對跨國采購的體系和規則并不是十分了解。
“如果能夠躋身于跨國采購鏈、成為供應商,對企業訂單復蘇肯定有所幫助,”金政秀表示,“但是,如果出口情況持續萎靡,我們也會考慮產品開拓內銷市場。”
中國聯合國采購促進會項目官員朱毅也表示,跨國采購對中小企業而言意味著巨大的商機,聯合國機構的跨國采購的預算一直在持續增長,在華采購的數量也連年遞增。
“但是,去年聯合國各機構高達135億美元的全球采購總額中,在華采購份額也只占到1.3%,”朱毅說,“主要是聯合國每個機構的采購程序、規則都不同,中國企業往往誤認為‘門檻太高’,其實聯合國跨國采購的產品主要用于援助發展中國家,對技術含量的要求并不高,很多中小企業可以爭取機會中標其采購體系。”
“自我修煉”延伸產業鏈
朱毅表示,語言能力不暢、對細節關注不夠、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等諸多因素也制約著中國企業中標聯合國采購體系。
對此,美國自有品牌協會會長SharoffBrian在跨采大會高峰論壇上也表示,中國企業在OEM領域非常擅長,大量出口玩具、電子消費品等,如何把這種特長轉變為自己發展自有品牌的一個優勢,中國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阿里巴巴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衛哲表示,對任何企業而言,單純的制造只會越來越不值錢。“只有在制造中包含了設計、渠道和服務,才能夠使這個產品和別的產品不一樣,才能夠擺脫比價殺價這樣一個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局面。”衛哲說。
上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肖國普也表示:“我們過去的中國制造是不完整的價值鏈,后危機時代,價值鏈要延長完善,競爭力才會提高。”
榕泰國際有限公司經理陳小靖對CBN記者表示,金融危機以來,公司長期依賴的歐洲市場需求下滑嚴重,僅是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期間,訂單量就下滑了近40%,從三四月份開始逐步恢復。
“主要是我們開拓了南美市場的新空間,現在也在開發新產品應對金融危機,差異化競爭,使自己的產品在同行業公司中具有特殊性。”陳小靖說。
“以往我們都是完全根據外商的訂單需求,來制訂企業的生產計劃,按樣做產品,現在開始研發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這是生存的唯一辦法。”上海常亨實業有限公司市場拓展部經理吳吉對CBN記者表示,“中國的供應商應該加強‘自我修煉’,才能夠在需求下滑的情況下,爭取到更多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