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獲批 迎來黃金發展時期
2009-9-24 10:3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昨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會議提出,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爭取到2015年,中部地區實現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的目標。機構認為“中部崛起”戰略,將使中部地區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去年年底推出的“4萬億”計劃,投資重點已明顯向中西部基礎設施項目傾斜。在今年年初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后,國家陸續公布的區域振興發展規劃,中西部省份紛紛根據自身優勢,制定了差異化的定位目標和發展規劃。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未來會有更多的中西部區域發展規劃接連出臺。
中部六省GDP合計占全國比重變化情況
今年以來,長江證券沿著區域經濟這條主線做了系列研究,基本上對于區域經濟未來的發展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而在今年的資本市場上以區域為主題的投資給投資者帶來了獲得超額收益的機會。但是必須看到,今年區域性的投資機會并不是以成長為主線,而是以政策為導向的概念、題材性的炒作,熱點板塊往往曇花一現,另一方面,政策的執行與貫徹并不以資本市場馬首是瞻,它們往往能給一個地區帶來長遠的持續性的發展,也需要大浪淘沙來辨識具有真正基本面支撐的區域性投資機會。
在眾多區域經濟的話題中,長江證券一直堅持認為中部地區是目前中國實體經濟領域最大的機遇和亮點,它對于中國能夠平穩渡過這次世界經濟危機具有重要意義。實際上,早在2006年國務院已批準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同時獲批準的還有長株潭城市群,批準在中部地區設立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此促進中部崛起,推動東中西地區協調發展。這無疑為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改革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為什么是中部地區?
在2004年3月,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極大關注;200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2005年3月,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抓緊研究制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規劃和措施,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和綜合經濟優勢;2006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列入了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規劃明確提出了要增強中部地區糧食生產能力、支持該地區煤炭基地建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精品原材料基地、構建綜合交通體系等內容,從而把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提到了重大戰略意義的高度,“中原安,天下安”,中部崛起的區域發展戰略成為整體經濟布局的關鍵步驟。
從工業化的角度來看,中部地區將成為中國工業化進程下一個熱點的原因,主要是從生產要素來判斷,對于資金成本來說,中部并沒有特別的優勢,而從勞動力要素和資源稟賦來看,中部地區具有特別的優勢。它的勞動力成本要遠低于東部地區,大約相當于浙江地區2004年、北京上海2002年的水平,而且從增速上來看,東部地區也快于中部地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走一個二元經濟發展的道路,主要特征是農村富余的勞動力為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低廉的勞動力。隨著東部地區城市化率遇到了瓶頸,勞動力供給從富余轉向了短缺,也就是所謂的“劉易斯拐點”,因此東部地區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開始消失,經濟增長方式會出現質的飛躍,較大幅度的產業結構調整也開始進行。但是中部地區的“劉易斯拐點”出現的時點將晚于東部,這也是東部產業轉移到中部的經濟基礎。不過中部和東部的勞動力成本時間差距基本上維持在5-7年的時間,從這點上來看,未來中部地區將進入制造業發展最快的幾年時間。從歷史經驗來看,美國當年所出現的工業化擴散階段也呈現出這個特征,經濟發展從沿海貿易地區向資源豐富和農業發達的中東北部擴散。
另外,美國工業化的轉移是朝著資源稟賦和農業發達的地區進行的,關于這一點的原因,可能是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受到資源的約束,而工業化進程面臨經濟轉型的原因所致,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面臨產業升級的要求,另一方面,產業升級又不能解決眼前的生產問題,因此企業必須尋求新的替代生產資源,國內的生產資源是首先被瞄準的目標。因此我們看到美國和中國都得益于幅員遼闊,資源豐富,通過國內產業轉移就可以實現工業化進程的延續,而日本、韓國這些國土面積較小的國家則沒有那么幸運,它們必須尋找其他的發展方式。
我國東部的工業化過程主要靠進口加工貿易,在未受到明顯資源約束前,其工業化的主要產業是有優勢的,但在資源約束條件下,尤其是達到劉易斯拐點后勞動力供給的短缺使得其產業發展的基礎受到破壞,迫使其進行產業升級或者轉型。從這點上來看,中部地區在當前和未來的5-7年間是有優勢的。中部地區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同時人口素質能滿足產業的需求(相當多的人口屬于原來勞動力輸出的部分,目前回流到內地,因此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以上這些原因都促成了中部地區承接工業化進程是一種必然。
四個方面具備明顯的長期投資機會
中部地區十一五以前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偏低于東部地區,其共同特點都是農業大省,具有區位優勢、地理優勢、成本優勢,市場優勢和綜合資源優勢。從區域發展現狀來說,大同證券認為中部地區在以下四個方面具備明顯的長期投資機會。
1、中部地區增長極
近期國家推進中部崛起的重點是:加速推進或盡快組織實施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皖江城市帶、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等重點區域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開創2009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的新局面。在這些二級區域中,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在中部地區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功能,將成為我國中部地區新的增長極。長株潭城市群總面積占湖南的29.7%,人口占湖南的39.3%,在湖南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武漢城市圈總面積占湖北的31.1%,人口占湖北的51.2%,是湖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兩者都是長江中游最重要的城市群,是中西部發展最具潛力的重要區域。
2、交通運輸網路的建設,長期利好交通工程建設行業、交通運輸行業和倉儲物流行業
中部地區是我國東西、南北聯系的通道和樞紐,是全國東西、南北產業帶的“中游”和交匯處,客觀上具備發展現代大市場,促進大流通的區位優勢。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關系到全國交通的暢通,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具有的重要戰略地位。經過近年來的加緊建設,中部地區路網已初具規模,其區位優勢開始發揮。目前已經形成了以京九、京廣、大湛和隴海、襄渝、浙贛為主干的“三縱三橫”鐵路干線網及山西煤炭基地大能力煤運通道網。2008年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調整,進一步明確了中部地區鐵路建設的標準、規模和發展目標,到2020年新增鐵路1.6萬公里,中部鐵路總規模超過3.4萬公里。規劃實施后,中部地區每萬平方公里擁有鐵路由原來的175公里提高到331公里,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目前,中部地區有13項客運專線及城際鐵路正在抓緊建設,規模接近4000公里;12項重大區際聯系通道及區域開發性項目建設規模近2000公里;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爭取今明兩年開工的項目中,中部地區有近1.2萬公里,投資規模約7500億元。這些項目大都在2012年建成,屆時中部地區將建成新線7000公里,鐵路總規模達到2.5萬公里。根據測算分析,這將為中部地區創造750萬個就業崗位,工程消費鋼材2500萬噸、水泥1.5億噸,同時帶動裝備、冶金、電子信息等一系列產業發展。交通運輸網絡的建設與完善將給相關基建行業及區域交通運輸行業帶來了長期的投資機會;隨著中部交通網絡的完善,屆時也會促進中部物流企業的興起。
3、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帶動工程類行業和消費類行業的增長
中部地區城市化水平較低,2007年城市化水平僅為39%,遠低于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相似。作為中國經濟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隨著中部崛起戰略及國家啟動內需戰略的實施,中部必將成為全國的區位中心和交通物流中心和生產中心,中部城市化水平必將持續提高。在中部城市化過程中受益的行業有以下幾類:受益于工程總量的增長的工程機械、建材裝飾、工程施工等相關行業;受益于中部城市人口增長的消費類行業,以及在中部具備壟斷優勢的商業百貨和連鎖超市;受益于城市發展的交通運輸行業,及城市客用行業,及客車生產企業;受益于城市化進程且具有一定壟斷能力的區域性土地開發商。
4、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
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加快向其他地區轉移也給中部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機遇。經過30年的發展,沿海地區的一些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比較優勢正在喪失,必須向其他地區轉移;而中部地區由于具有其他地區所沒有的區位優勢、市場優勢和資源優勢,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最具優勢。2007年底,商務部出臺“關于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工作的意見”,認定武漢、南昌、贛州、郴州、新鄉、焦作、合肥、蕪湖、太原9個城市為重點承接地,而這幾個城市全部屬于中部地區。
長三角地區目前集中了全國70%紡織業、80%服裝制造業和90%以上加工貿易,如今產業轉移的趨勢非常明顯。而中部地區處于內需市場的腹地,承接產業轉移的物流成本相對較低,成為外商投資和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首選地。中西部六省中,當前安徽主動融入長三角地區,在承接長三角優勢產業方面最具優勢。安徽計劃將裝備制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產業、高技術產業等作為五大承接轉移產業。此外,安徽省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在六月中旬正式獲國務院批準。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范圍共包括合肥、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巢湖、池州、宣城、滁州9個皖江城市。按照安徽方面的預期,示范區區域將建成為長三角的農產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閑基地,以及中部地區最重要的現代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此外,湖南主動融入泛珠三角區域協作,在接受粵港產業的梯度轉移方面,也具有相對優勢。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沙市獲批全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郴州、益陽、岳陽、永州4市被商務部批準為中部地區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