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進入對華貿易保護高峰期
2009-9-22 12:5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早已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但受金融危機沖擊,印度國內出口制造業面臨困境,我國作為印度最大的進口來源地,成為印度貿易保護措施的主要對象,立案數量和涉案金額創歷史新高,手段也從反傾銷擴展到反補貼、特保調查和進口限制,保護主義傾向甚至已擴展至投資領域。印媒評論認為,隨著印度制造業的發展,兩國具有類似制造能力的領域將增多,貿易上的競爭關系將持續。 進入貿易保護高峰期
此次金融危機使得2008年和2009年成為印度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的高峰年,不僅反傾銷調查立案數量創歷史新高,涉案金額同比增長20倍,而且開始使用反補貼措施,重新使用保障措施等其他貿易救濟措施。
據中國駐印度商務使館統計,在反傾銷方面,印度2008年新調查立案數量創歷史新高,達15起,涉案金額高達16.7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20倍。接近印度過去14年(1997-2007年)累計對我發起的108起調查涉案金額的2倍。
今年1月印度對中國產的亞硝酸鈉發起了反補貼調查,成為印度第一起反補貼案件。今年前5個月,印度先后對中國產的純堿、鋁板與鋁箔、尼龍簾子布、汽車前梁橋、曲軸和轉向節以及乘用車輪胎等發起5起特殊保障措施調查,涉案金額約3.78億美元。
與此同時,印度還不斷出臺針對我產品的進口限制措施,包括玩具、牛奶、巧克力產品和手機,對17種鋼鐵產品實施強制質量檢測,也提高了部分產品的進口關稅。
印制造業發展滯后
印度經濟學家和媒體認為,政府面對商會的游說和政治壓力,不得不作出保護國內產業的決定,但近年來中國一直是遭受印度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重要原因是印度本身制造業短期內難以與中國抗衡。
今年5月份,印度最大的商會印度工業聯合會公開宣稱,由于中國對歐美的商品銷售收縮,過剩的產品正轉移到印度和非洲市場,因此商會必須積極反對,商會稱2008年4月到12月,中國對印度出口增長近20%,達到242億美元,“印度產業很擔心在全球經濟衰退中,傾銷可能成為嚴重問題。在目前這個時刻,沒有其他國家像中國這樣對印度構成如此大的威脅。”
印度經濟學家莫漢·古魯斯瓦米認為,印度勞動力成本高于中國,加上行政效率低,基礎設施發展嚴重滯后等多種制約因素,與中國制造業的差距不是幾年能趕上的。
中方企業應加強應訴
印度媒體評論認為,在某些兩國都已發展起來的制造業領域,貿易沖突可能還會繼續增加。
中國駐印度商務使館分析指出,針對印度的反傾銷和貿易保護攻勢,我國企業應訴率仍然較低。2008年14起做出終裁的案件中,我企業應訴的只有8起,僅比2007年11起終裁案件中應訴6起略有提高。如果再扣除雖有一企業應訴,但因未按要求補充信息而被視為“不合作方”的苛性鈉案,則只有7起應訴,應訴率剛到50%。在這7起案件中,我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待遇的只有瓷磚日落復審案,5家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待遇,并被認定不構成傾銷。
針對印度對中國投資設限,中國駐印度商務使館建議,到印度投資的企業應盡量本地化,減少中方雇員,一些當地中資公司也認為,近期類似簽證這樣印度政府政策的變化,增加了長期投資的風險,目前從事短期貿易項目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