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貿易保護的面具
2009-9-21 12:2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全球氣候危機大背景下,世界著力于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各國擬實行的碳稅政策,在引發貿易爭論的同時,也給國內出口企業敲響了警鐘。 貿易摩擦伏筆
今年6月2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以應對氣候變化之名將“碳關稅”正式納入世人視野。按照美國的規定,從2020年起對不接受污染物減排標準的國家實行貿易制裁,具體的措施將表現為對未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
這一條款因涉嫌“以環保的外衣、行貿易保護之實”而備受國際質疑。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就明確回應,中方一貫主張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但部分發達國家提出對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的做法,違反了WTO的基本規則,是以環境保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
從各方迅即的激烈反應看,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新興市場國家已感受到“碳關稅”的潛在威脅。在9月3日晚的長安大講壇上,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擔憂,美國國會參議院很可能會在今年10月底通過議案,對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
此間觀察人士分析,未來美國將會在WTO框架體系下尋求征收碳關稅的合理性支持,而今年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就是不錯的契機。美國或許會在新的公約里提出相關協議條款,或許通過國與國之間的合作條款來給碳關稅尋求國際支持。
一旦碳關稅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中國出口貿易將受到巨大影響便毫無懸念。援引中國國家發改委談判代表的說法,此類關稅將是一個災難,可能引發貿易戰,并違背世界貿易組織相關協定。未來美國要是這么做,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就也可以跟著學。屆時,“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的競爭優勢會完全消失。
中國制造業的死敵
近些年,機電、建材、化工、鋼鐵等高碳產業幾乎占據了中國出口市場的半壁江山。如果開征碳關稅,作為美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出口必然會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
“美國把氣候問題帶到貿易上來,問題就變得相當復雜。對于我們的出口企業來說,未來可能沒有選擇的權利,要出口就必須接受碳關稅。”著名能源經濟學家、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征收碳關稅堂而皇之的說法肯定是為了應對氣候問題,但是有沒有貿易保護主義之嫌也是見仁見智的。
“一旦開征碳稅,絕大多數中國制造業企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增加成本自然不是企業所樂見的。”林伯強認為,總體而言,中國實行碳稅并不容易。
但無論如何,碳關稅對中國的制造類出口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將形成新的擠壓和倒逼機制。由于我國制造業起步較晚,科技含量不高,高能耗導致成本增加,市場空間會進一步變窄。
有媒體曾報道過這樣一件事:一名廣東陶瓷企業的老板不久前在出口一批陶瓷衛浴產品到國外時,被對方問及產品單位能耗是多少。和大多數的中國企業主一樣,這位中國老板從未計算過自己產品的能耗,當然也就無法回答對方。在這位老板眼里,這樣的遭遇與當下沸沸揚揚的碳稅傳聞不無關系。
事實上,對“碳”征稅已是大勢所趨。不僅僅是美國要征收碳關稅,此前法國開征碳稅也一直在醞釀之中。9月3日,法國總理菲永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擬將即要開征的“碳稅”起步價格為每噸14歐元。此外,加拿大也在醞釀相關政策。
國內碳稅醞釀開征
在對發達國家 “碳關稅”議論之際,中國國內關于“碳稅”的討論也已浮出水面。此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公布了碳稅研究報告,認為應開征碳稅,建議在資源稅改革后的1至3年內擇機開征較為適宜。
“目前碳稅開征的確切時間表還在討論之中,但這的確是一個方向。”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碳稅被視為指導經濟發展走向、長期保護新能源產業的政策工具,理應征收。
林伯強也對記者表示,全球氣候談判問題已引起各國關注,因此,無論是否接受國際量化減排的約束,作為排放大國的中國都需要強調自己對全球的氣候責任。那么,考慮包括征收碳稅在內的更為切實的減碳措施,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受能源分布的約束,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國之一。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經濟的高速發展,碳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并且迅速遞增。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的碳稅研究報告認為,碳稅作為實現節能減排的有力政策手段,也是保護環境的有效經濟措施,應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
財政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陳歡此前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未來經濟發展強調綠色GDP指標已經是一種趨勢,這需要將碳排放納入到考核檢驗的指標中去,并且將碳足跡記錄具體到企業中。而開征碳稅恰好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財政部研究報告指出,碳稅作為重要的環境政策工具,既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也有利于促進節能減排技術的發展,還符合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方向。開征碳稅也是完善環境稅制的需要。
此外,從國外發達國家來看,其普遍建立以硫稅、氮稅、燃油稅、碳稅等等環境稅稅種為核心的環境稅制或綠色稅制等。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蘇明在今年上半年就透露,我國正在研究推出環境稅、能源稅和碳稅。
在8月舉行的“中國低碳商機論壇”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家也表示,就目前情況來看,包括燃油消費稅和能源稅以及正在研究并且未來將征收的碳稅,將是指導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走向的工具。
在“綠色GDP”工作實施過程中,環保部官員也曾表態,國家還要探討實施相應的綠色稅收、綠色信貸等配套措施,最終形成一個綠色政策法規體系。有觀點指出,未來碳稅的出臺,正是這些政策法規完善的標志之一。
種種跡象表明,盡管中國當前并無征收碳稅的時間表,但相關政策早已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