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廣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從"工業型"邁向"服務型"

2009-9-2 13:2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千年羊城,南國明珠。2008年,廣州服務業實現增加值4849.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9%,今年上半年已達60%,居全國內地大城市第二位。種種跡象表明,廣州已進入由“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階段,加強與提升廣州和大型骨干企業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來得重要迫切和不同凡響。
“魚潛蘆葦蕩,鳥棲紅樹林,蓮荷映日美,人鶴兩忘歸。”在廣州萬頃沙珠江水和伶仃洋的交匯處,一眼望不到邊的濕地公園,每年前來棲息、過冬的鳥兒多達10萬多只。
離濕地不遠,中船集團龍穴造船基地研制的中海30.8萬噸原油輪“新埔洋”號在禮炮聲中徐徐出塢,鳴笛遠航,結束了華南地區長期不能建造10萬噸以上船舶的歷史,龍穴島一舉成為單船生產能力達到30萬噸、年造船能力可至300萬噸的全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東方電氣集團南沙工廠1400噸的巨大橋式起重機將自主推出的首個國產核電蒸汽發生器冉冉吊起,運出廠房,工廠短短幾年即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核電制造基地。
像中船、東方電氣一樣,改革開放尤其近7年來,一批以央企為主打的大型骨干企業扎根廣州,鶴舞羊城,見證廣州產業升級,勁推廣州由“工業型經濟”邁向“服務型經濟”,成為廣州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三促進一保持”、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生力軍。
大型骨干企業挺起“中心城市”脊梁
重大項目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重大項目挺起廣州今日的脊梁,而抓住大型骨干企業就是抓住重大項目,廣州的決策者深諳這一道理。
2002年以來的7年間,央企和其它國內大型骨干企業與廣州合作項目共計31個,累計投資1346.47億元。2008年,駐穗央企達到500多家(未含金融,含大型子公司),年末總資產5920億元,全年主營業務收入3470億元,營業利潤近230億元,稅金210多億元,從業人員約24萬人,主要分布在工業、建筑、房地產開發、商貿、交通運輸、物業管理、中介服務、金融服務業等領域。
“汽車市長”出身的張廣寧,顯然更加清楚大企業大項目對廣州的意義。正是當年本田、豐田、日產、日野的進入,使廣州一躍成為全國重要汽車生產基地。2008年乘用車產量達到87.94萬輛,躍居全國轎車產區第一,汽車成為拉動廣州經濟的第一引擎。
裝備制造業被稱為“工業之母”。2008年6月,廣州市與中船集團簽署框架協議,決定在番禺大崗投資270億元,新建以船用柴油機為核心的船舶配套產品生產園;隨后,省、市、區三級聯合提出:依托該項目,瞄準當前世界上重要技術發展趨勢和方向,共建廣州大型裝備配套產業基地,打造未來廣州工業制造的“航母”,構筑通向世界級先進制造基地的橋頭堡——到2015年,將累計投資該基地450億元人民幣,初步形成現代裝備制造業研發和生產體系,實現工業總產值600億元。弄慣了船槳鋤頭的番禺大崗人做夢也沒有想過有朝一日會發生命運大轉移。
7月29日,以6倍于行業速度高速增長的東風日產與日本日產公司同時宣布,投資50億元人民幣在廣州花都擴建東風日產新廠,東風日產在花都的產能一舉增至60萬臺,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汽車制造基地。
8月上旬,寶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樂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譚作鈞、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徐平等20多位大型央企老總,齊齊出現在廣州白云國際會展中心,感受廣州貫徹《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新定位、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區域文化教育中心”的雄心壯志,與廣州市委、市政府一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計28個項目300多億元,項目涵蓋汽車制造、造船與海洋工程、核電設備、港口物流、移動通訊、能源、技術研發、技術檢測、生物制藥、文化產業等多個領域。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一席話讓廣州人特別“知己”:在廣州,汽車、鋼鐵、啤酒、鋼琴等幾個有影響的大企業都是國有的;在中國,國有經濟是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保穩定的重要力量,相信央企也永遠是建設廣州、發展廣州、促進廣州經濟升級轉型的重要力量。
大型骨干企業扛起“總部經濟”大旗
廣州雖是全國第三大城市,但與真正的中心城市還有一定距離。根據北京市社科院發布的《(2008)全國35個主要城市總部經濟發展能力評價報告》,按照基礎條件、商務設施、研發能力、專業服務、政府服務、開放程度計分,廣州綜合得分76.22分,位居第三,但自主創新能力和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亟待加強,城市經濟輻射功能和服務功能還比較弱……這些廣州的短板,一直是廣州決策者的心頭之痛。
按照廣東省社科院院長梁桂全的解讀:現代產業體系的建立,是中心城市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現實途徑, 主角就是總部經濟;誰能扛起這面大旗,誰就能問鼎現代產業。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本田、豐田汽車和東風乘用車投產廣州后,帶動汽車研發、零部件生產等項目落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汽車產業鏈,全省涌現汽車零部件企業1000多家。安利公司自在廣州建廠、設立中國總部后,截至2008年底累計繳納各類稅款突破200億元人民幣。據統計,2007年廣州共有總部企業521家,盡管占全市企業總數不到1%,對全市的稅收貢獻卻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中又以工業總部企業貢獻最大。為此,廣州提出:到2015年,總部企業稅收占全市企業稅收總額的比重要達到40%。
“總部經濟還為中心城市制造業結構調整提供了一條比較成功的模式——將企業總部保留下來,將不適宜的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出去,留住企業最核心的人力資源,降低了生產成本,最終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制造向研發、銷售等高端環節提升。”廣州市外經貿局局長肖振宇激動地表示,“這與‘廣州制造’向‘廣州創造’、‘廣州服務’轉型可謂不謀而合。”
據了解,廣州對企業總部一般按三類來引進,不同的類別,引進的重點亦不一樣。比如,跨國公司一類,吸引世界500強企業以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公司在廣州設立子公司或分支機構,形成跨國公司在東亞、中國及華南地區的金融總部、研發總部、采購總部、制造總部、營銷總部和貿易總部。
最新數據顯示,依托大空港、大海港、大信息港,目前在穗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已達170家,具有總部經濟特征的企業超過60家,認定為中國總部的為10家。
根據“南拓、東進、西聯、北優、中調”的戰略思路,今年6月,《廣州市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規劃綱要》又迅速出臺,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十大載體建設:廣州總部經濟集聚區、廣州空港—海港經濟區、廣東現代流通大商圈廣州核心區、廣州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廣東文化創意產業圈廣州核心基地、廣州華南科技創新中心、信息廣州、廣州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廣州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和穗港澳合作平臺。
8月20日,在香港舉辦的“穗港現代服務業合作交流會”上,廣州市市長張廣寧進一步呼吁:30年前,香港制造業的“前店后廠”模式鍛造了世界工廠“珠三角”,今天,期待著廣州服務業與香港也形成“前店后廠”。
這使得加強與提升廣州和大型骨干企業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
大型骨干企業更愛綠色GDP
改革開放30多年,廣州一直是一座以包容和理性而引人注目的城市。最可敬的是,它沒有像有的地方那樣,不惜以環境代價換來暫時的經濟騰飛,一朝醒來發現“有命賺錢,沒命花錢”,而是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環境保護,堅持生態優先,民生為重,努力構建適宜創業發展、適宜生活居住、市民享有充分安全感歸屬感自豪感的城市。
千年羊城,南國明珠。“讓天更藍、水更清、路更通、房更靚、城更美”……這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對廣州籌備2010年亞運會所提的要求。
來自德國、意大利等國的領事們至今還在回味幾年前踏訪南沙的動人場景:天后宮下海波粼粼,紅樹林濕地候鳥云集。讓人牽掛的還有JFE鋼板有限公司廠房檐下的那個燕巢:每年春天,一對燕子都會前來筑巢,育出幾只小燕子……
然而,為了春天燕子還來,為了綠色GDP,廣州人和中石化聯袂上演了黯然神傷、難以割舍的一幕。
8月10日,中石化和科威特石油公司正式宣布:出于環保因素考慮,原選址南沙的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最終定址湛江東海島。
消息傳來,盡管早有傳聞,一些為之奔波操勞5年之久的廣州官員還是哭了!這畢竟是一個投資90億美元、規劃年煉油1500萬噸和年產乙烯100萬噸的“巨無霸”項目啊,建成后將成為我國最大的合資煉化項目。
為此,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堅定地表示:“廣州是廣東省的廣州,我們要服從大局;何況生態優先、民生為重,本身就是廣州孜孜追求的目標?現在看來,省委、省政府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在產業轉移方面,廣州確實是表現了‘大哥’應有的氣度。去年省里搞共建產業轉移園,粵東粵西多個市都爭著跟廣州結對子,結果廣州和梅州共建了產業轉移園。后來省里要求廣州再帶兩個市,我們趕緊找到廣州市,最后廣州選擇了我們湛江和陽江。”湛江市委書記陳耀光回顧全省產業轉移園“結對子”時的經歷,連說“幸運”。為了感謝“大哥”的深情厚誼,湛江方面特地將大型鋼鐵項目和中科煉化項目“落戶”在“廣州(湛江)產業轉移工業園”。
三大產業轉移園的建設也加快了廣州“退二進三”、“騰籠換鳥”的步伐。據了解,去年以來,廣州市已經向外轉移企業174家。廣州借此騰出發展空間, 為央企和其他大型骨干企業進入搭起了一個長袖善舞的大平臺;同時延伸了自身產業鏈,提升了中心城市的資源配置力和輻射力。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