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需要更敏捷更智慧
2009-9-14 20:2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個美國著名的汽車公司總裁走訪中國后,說了這樣一句話:“在中國,大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快速靈活的羚羊和聰明的猴子。”羚羊是速度和靈活的象征,它每小時的時速是90公里,盡管比時速110公里的獵豹要慢,但是它具有持久奔跑,敏捷變向的能力。在直線的追逐中,能夠突然變向,號稱世界跑的最快的動物-獵豹,很難到,而且獵豹的持續高速奔跑能力也低于羚羊。猴子是個聰明的動物,而且具備瞬間的威脅判斷能力,這個我們人類如果在大森林里,不如它,這是一種聰明的表現。
當我們都認為大就是強,多就是好,組織結構復雜就是高級的時候,我們回頭看看自然界,再仔細讀讀《生物進化論》,我們就會發現,一切敏捷及靈活應對并變化的物種,均得以蓬勃發展,一切龐然大物均已滅絕。一個物種的生生不息與蓬勃發展,需要敏捷與智慧。我們過去那種恐龍式的縱向一體化發展,正在向橫向的敏捷協同轉變。
今天,無論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是繼續衰退還是繁榮,作為一個企業,向它的客戶更快地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顯然是它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也是它賴以生存的根本。應當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更快,惟有如此,這種能力才能轉化成競爭力。我們不僅需要一個基于歷史角度縱向的自我度量,還需要一個基于市場空間橫向的競爭比較。
l 降低成本僅僅取得了競爭的入場券,但仍不足夠
邁克爾.波特在上個世紀深入研究了亞洲企業,尤其是日本制造之后,發出這樣的感慨:“消減成本是參與競爭的入場券,但僅僅靠成本的消減是無法成功的”。過去三十年,我們依靠生產要素的廉價優勢,所向披靡,它成為我們制勝的利器。但是,管理卻依然是我們最短的短板。更讓我們焦慮的是,我們的利器正在鈍化,我們周邊的國家和地區他們也在模仿,根據全球商業咨詢公司AlixPartners2009年發布調查數據,“2008年,在制造業成本方面,中國只比美國低5.5%,墨西哥則比美國低25%”。我們已經不再領先,這個趨勢在2008年下半年就已經露出端睨。
我們成本層面的競爭優勢是不是真的沒有了?我們仔細研究中國企業,發現事實并非我們看到的那么糟糕。只是我們過去那種“壓倒性成本競爭力”已經不在了。但我們依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我們現有的交通物流條件、通訊條件、人員操作和技能的熟練程度上均具有一定的優勢,我們的人工相對世界制造強國和經濟發達國家來說,仍屬低廉,那為什么現狀卻導致我們難以適應呢?
一部分企業,由于自身的精細化管理程度還不夠,取得競爭資格都有困難。這些企業還僅僅能夠事后算清產品成本,還不能事前做出制造成本測算,還不能把成本管控精細到訂單,管理仍然是粗放的,甚至可說是野蠻的。我們還大有潛力可挖,武器還在我們手里,還可以磨得更亮。
還有更多的企業,已經在這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學習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實現了對過程、資金、訂單成本的精細管控,可以對歷史與實際發生的成本進行比較,并找出問題,但是他們也依然面臨困難,這又是為什么?博思艾倫咨詢公司在《中國制造業競爭力》報告中指出,“低成本制造業正在成為昨日黃花。游戲規則已經發生了變化。企業必須在中國制造業內業績出眾才能獲得成功”。現在的游戲規則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成本層面的競爭變為了一個資格的競爭,我們僅僅擁有這個資格還不足夠。
年初,海爾的張瑞敏先生說,我們現在每天都要提前做好準備,如果危機來了,再做,那一切都完了。所有的危機出現不是經濟危機,而是我們企業自身的危機。用友公司在09年上半年提出,中國企業革新盈利的關鍵是均衡能力,這就是對中國企業具備資格、獲取資格的策略行動指導。不具備均衡能力,我們連參與競爭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有了低成本競爭能力,有了均衡能力,現在看來,也還不足夠。
l 我們需要更敏捷
當前,中國企業在市場響應速度與客戶服務水平方面與世界水平差距明顯。
中國有近50%的企業,訂單響應速度大于10天。總體響應水平大于14天,明顯不能滿足市場需要。我們的價格具有優勢,但是在速度上卻是缺失的。
中國制造企業平均訂單完成率為95.9%,平均按時交貨率為89.6%,按時交貨率相對于世界水平仍然較低。因為我們的規劃能力和制造的敏捷程度不夠,所以我們即使加班加點也無法滿足客戶的需要,丟單在所難免。
世界級供應鏈要求供應鏈無縫鏈接,我國的供應鏈結點效率很低,物流停滯時間是世界水平的3倍,按單生產比例低于世界水平,僅為世界水平三分之一。這些數據表明我們供應鏈級的競爭能力很弱。大量的關鍵業務信息、客戶需求信息及變更信息、物流滯留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影響了我們整體的獲利能力,也影響了我們的響應速度。
中國有近20.5%的企業沒有提供相應的客戶跟蹤與售后服務。我們整體的服務能力我想大家都有體會,尤其是在制造領域,我們的服務網絡、服務響應速度、我們對市場客戶的需求信息采集與把握、我們在訂單履行中為客戶提供的可視化進程服務,都令我們深感不安。這是一個明顯需要花大力氣進行補課的領域。我們的制造如果不能向服務與制造融合方向發展,我們的制造沒有未來,中國制造將在未來面臨更大的危機。
中國企業需要更敏捷。敏捷是什么?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會是速度。進而會想到我們制造的速度,我們的產能是否足夠,設備是否先進。可以說,我們在很多領域的加工設備,是世界級的。即使與制造業強國日本和德國想比,都不低于他們甚至比他們更好。但是,在其他層面,比如對市場信息的獲取能力、工人技能與制造業精神、物流保障等方面,我們還不夠快。
敏捷,還需要具備柔性。可能是由于過去市場太好了,我們在成本層面的優勢讓我們無暇顧及其他,我們忽視了對自身管理的關注。在前幾年,我們能在華南地區看到徹夜長明的廠區燈光、看到24小時排隊通關的場面。我們過去最大的應對就是加班,甚至有的企業在與我們交流時說,加班是我們的常態。這是一個缺乏敏捷的表現。實際很多時候都無法將制造設計與生產進行快速整合,無法根據關鍵性需要來排定自己的生產計劃,無法在生產線上均衡產能,更無法在不同生產策略的車間進行生產部署,這都導致敏捷性的下降。
敏捷還需要更好的延展性。現在的競爭,不僅僅是企業個體與個體間的競爭,更是上下游企業協同的供應鏈級的競爭。現在,寬帶網絡的完備,社會基礎架構改變了,游戲規則也在變化。我們很多企業過去對外協生產下達計劃時效性低,很多時候無法進行有效的跟蹤,無法進行精細的過程成本控制;我們過去可以與供應商進行頻繁的信息傳遞,比如郵件,比如總裝計劃發布,但是這種交互還是點對點的、低速率的,我們需要基于現有的寬帶網絡條件進行更多信息的交互,乃至于在未來實現觸發式的供應商庫存管理與計劃、供應商物流配送信息跟蹤等等。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完善。內部,我們要加強內部組織的交流,比如設計與制造,制造與內部物流,制造與管控,制造與績效考核;外部,我們需要與供應商及客戶進行深入信息交互與協同,比如客戶由意向到交付服務的全過程跟蹤,與供應商及物流公司進行物流計劃及執行的協同,生產與分銷網絡的物流及資金流信息交互等等。
中國企業迫切需要通過信息系統建立一個接口統一的,運用體現大制造與更高級的制造服務模式的管理工具來武裝自己,更敏捷是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
l 信息的智能化處理能力與成為企業成長與發展的瓶頸
人類信息與知識,在上個世紀90年代,每1年增加1倍;本世紀前5年,每一年增加2倍;最近3年,每一年增加3 ~ 4倍。對于企業,信息超載成為普遍現象。信息如果不能轉化為知識,知識不能轉化為智慧,對企業而言,就是一場災難。中國企業需要更加智能化的處理技術。
中國企業信息化已經走到了一定階段,一般的中型企業已經實現了對財務、物流的信息化管理,所擁有的數據資產已經相當龐大,對過載數據的加工處理以及關鍵決策信息恰當及時的獲取,越發顯得關鍵和必要。
中國超過84%的企業,沒有使用信息技術對關鍵管理領域進行系統化的、科學的績效評估與考核。其中使用ERP系統的制造企業,利用數據庫數據,建立科學績效指標體系,并進行科學績效分析的僅為13%。我們這里說的不僅僅是人員績效,還有業務績效以及營銷數據預測的一些內容。營銷的智能化與人員考核的智能化同樣重要與關鍵。我們大量的數據被荒廢了,這些與物料堆放造成的浪費沒有什么更大的差別。
我們看到沃爾瑪的競爭力來自于它從全球能夠實時獲取店鋪的商品信息和智能化的分析,以及配套的保障信息準確性的制度與文化。它的競爭者Kmart的跟進策略從IT的角度看,很先進,技術平臺比沃爾瑪更優秀,但是沒有成功超越反而最終被兼并。這里有個最重要的不易被大家發現的點,就是智能化的數據分析與數據科學采集流程的制度保障,這個流程是不斷創新優化的。這個分析不僅僅是基于現有數據,還有歷史數據的比較,還有很多。
我們說,智慧的真正管理含義,就是懂得并巧妙處理的能力。我們在多年前就提供了管理駕駛艙工具,在07年率先推出了基于領域的商業智能模塊,讓企業以較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實現基于指標的管理。09年,我們基于最近兩年的實踐,做了一個全面的優化,可以把營銷數據、業務數據、財務數據等關鍵領域的管理數據進行智能化的分析、全過程的業務追溯、實時的例外預警。系統更加完整,更加符合中國企業的管理需要,更加貼近營銷的需要。
僅僅擁有敏捷是不夠的,我們可能會迷失方向,可能會向不正確的方向狂奔。我們需要更敏捷的同時,具有更高的智慧。
l 更敏捷更智慧的去創新
從05年開始,創新就成為一個熱門的管理名詞。但是至今中國商業模式還沒有在世界管理發展史的坐標上被明確標識出來。從軟件廠商角度看,我們缺少一個有效的創新工具。我們過去很多廠商和組織強調技術,我說的是軟件開發及平臺技術,但是僅有技術并不能帶來創新,這還遠遠不夠。你在創新過程中能夠離開組織資源與組織結構嗎?你在創新過程中虛擬目標能夠具體化嗎?你的創新過程能夠脫離KPI嗎。如果是,你怎么衡量你這個過程的投入產出,你基于一個什么樣的指標去檢驗你的創新是否科學,你的優化成果是否真正的比過去要好?所以,一個完整的具備KPI指標并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軟件系統才是真正具有創新能力的工具。
我們需要科學的去面對創新。在工具層面,我們需要一個管理軟件系統具備兩個關鍵內容,一個是設置并靈活配置業務過程的管理系統,即工作管理系統;一個是支持業務過程中具體任務的執行系統,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管理軟件。工作管理系統負責與真實世界管理者和數據進行交互,對根據指標庫的指標合理性基于流程進行分析,然后對流程及業務過程進行優化和調整。目前,用友U8的執行系統,可以讓工作在合適的時候交給合適的人,保障目標得以達成,計劃得以執行。它本身就擁有800余個可視化的業務流程矩陣,這些內容是對經過檢驗的、可信賴的管理思想和最佳實踐的總結,它是一個通用標準系統。為了保有更大的靈活性,我們還同時支持基于客戶需求進行有限靈活的配置,豐富這個通用標準系統,這都是不需要開發的,客戶自己就可以完成。而我們的工作管理系統,更加強大,可以依托我們的領域智慧系統KPI指標分析,自行設計流程,豐富關鍵環節,還支持基于UAP完全自行設計綜合管理指標,乃至于完全自主開發獨立系統,可以與現有系統保持高耦合和交互。
更敏捷更智慧的創新,是真正的創新之道,是真正把武器提供給了中國企業。我們能夠支持您把您的商業構想轉化為真實場景,我們向您提供具備智慧能力的工具和服務。
罕見的金融風暴重創全球經濟之后,大型企業紛紛關閉低效工廠與車間、內部復雜架構在精簡、內部協同與外部合作在加強,更多優秀企業在向小型化發展。依托敏捷技術和商業智慧系統,劃小經營與生產單元、強化內部協同與外部合作、匯聚及傳遞關鍵業務信息、科學及高效的處理過載數據,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新模式。
在新環境下,中國企業保持既有優勢的同時,打造全新競爭力,是未來成敗的關鍵。多變的形勢,需要我們更敏捷;復雜的經營環境,需要我們更智慧。敏捷的企業,能快速的響應,有效的動作;智慧的企業,能深觀市場,洞見未來,明晰方向。
當企業擁有敏捷與智慧之后,混沌與復雜的商業世界會顯得無比清晰與簡潔。這一切均源自敏捷和智慧的企業管理軟件。
我們今天發布的U8新產品,是集智慧與敏捷于一身的管理軟件,是我們獻給共和國六十周年誕辰的禮物,也是支持中國企業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