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煉廠灰色盈利之道:采購低價原料 炒作油價
2009-9-14 13:3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以來,我國啟動了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其中一個明顯特征就是確保煉油企業的利潤。地方煉廠夾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中間,往年的生存狀況并不樂觀,今年以來地方煉廠的生產經營狀況如何?是否享受到了油改的好處?記者對山東東營進行調查。
巨頭壟斷下的石油行業,民營油企的日子似乎一直都不好過。苦尋油源、大面積停產、集體虧損……地方煉油企業似乎成了悲情角色。
地煉真實生存狀態到底如何?在中國推行成品油新定價機制半年之后,記者赴地煉最為集中的山東省展開調查,試圖還原一幅真實的地煉圖景。
虧損、賺錢?
初秋時分的東營市,籠罩在一片郁郁蔥蔥的綠色中。這里地處山東北部,黃河入海口。千百年來,黃河攜帶黃土高原的泥沙,造就了這片“共和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土地”。1961年4月16日,鉆獲勝利油田的消息徹底改變了這里的一切。當年的東營村因油而興,發展成今天人口200萬、工業產值超4000億的東營市。
在市區寬闊、平坦的瀝青路上,行人稀少。經過改裝的斯太爾、解放大卡車呼嘯而過,身后拖著的碩大油罐上印著醒目的“嚴禁煙火”、“爆”字。
“這都是外地來我們這里煉油廠拉油的,河北、河南、山西的,還有東北黑龍江的都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東營就靠油活著。”司機崔師傅向窗外努努嘴。
憑借坐擁勝利油田的便利,山東的小煉廠一度遍地開花。1998年石油業大重組,地方煉廠遭遇清理風暴,眾多地煉被關閉。最后,全國僅保留下82家地煉,山東占到了21家,其中又以東營最為集中。如今,這里成為了北方地區三大石油公司之外最主要的成品油供應方。
近年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巨頭日漸強勢,地煉遭受不公平待遇的聲音屢屢見諸報端。
循著油罐車的蹤跡,崔師傅將記者送到了位于市區的一家煉廠。該廠擁有125萬噸/年常減壓—氧化瀝青聯合裝置、25萬噸/年常減壓裝置、2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各一套,還正在建設一套40萬噸的重催裝置,總加工能力即將超過200萬噸,在當地屬于中型水平的煉廠。
在廠區門口,呈現這樣一幅景象:在一塊1000平方米見方的空地上,停下了二十幾輛油罐車,還有陸續到來的卡車按著喇叭尋找空地。司機師傅三五成群地打著撲克,等待進廠裝油。
“虧損?”該煉廠的負責人王經理還沒聽完記者的問題,就哈哈大笑起來,“要是虧損,我們廠子還開著干啥?你看那些排隊的車,每天至少有六七十輛,多的時候上百輛。都停不下了,我們準備在場子北邊再擴建一倍。”
王經理詳細地算了一筆賬。從新疆塔河購買的原油,到東營火車站價格是3800元/噸,再加30元的運費運到家。先上常減壓裝置,可以出20%到25%的油,再上催化裂化裝置,又能得到20%左右的油。等到廠里的重催裝置建成后,一套流程全部走完,汽、柴油的收率可以達到70%左右,也就是說一噸原油大約可以加工出來700千克的成品油。
“現在的90號汽油賣6400~6500元/噸,柴油賣5800元/噸左右,光出的汽、柴油這一塊就能夠盈利。還有后續的蠟油、渣油、石油膠呢,蠟油、渣油都是3000多/噸,石油膠比煤炭價格還貴,每噸一千四五,便宜的時候也要七八百。按照90%的煉油綜合商品率算,現在的煉一噸油毛利率應該在1000元左右。”王經理說道。
據獲得的一份文件也證實,即使是在國際油價飆至近150美元/桶的2008年,石油化工企業依然實現營業收入739.68億元,同比增長18.8%;利潤總額28.9億元,同比增長11.6%。
今年以來,地煉情況繼續向好。最新統計顯示,今年1到7月份東營地煉累計加工原油604.2萬噸,同比下降0.4%,降幅比上半年減少5.1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62.5億元、利稅37.5億元、利潤18.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5%、57.1%、30.7%,增幅分別比上年提高5.7、15.5、18.8個百分點。
地煉的灰色盈利之道
在國際油價持續“高燒”時,即使是中石化這樣的煉油巨頭,都逃避不了虧損的厄運。去年全年,中石化集團煉油板塊實際虧損高達1144億元。那么,連原料來源都成問題的地煉,憑什么做到盈利?
“去年8月份之前都是掙錢,后期到10月份國際油價大跌,庫存大的企業就賠,庫存小的倒騰得好也還是賺錢。”看著廠外排成長龍的油罐車,王輝(化名)向CBN記者說,“利潤不高的時候,地煉就低負荷運作,實在不行就安排檢修。等到市場好的時候滿負荷生產趕行情,比如說現在,大家開工率都很高。”
王輝所在的是一家民營企業,有一套30萬噸的常減壓裝置和一套20萬噸的延遲焦化裝置。像這樣的廠在東營只能算個小廠,2008年企業即實現利潤接近億元。對地煉來說,在市場中摸爬滾打練就了一套獨特的盈利之道。
王輝說,煉油企業最主要的成本在原料。地煉通過自己的渠道,即使在國際油價高漲時,也能夠搞到一些便宜的油回來。甚至一些企業鉆空子,裝的是原油,在報關時卻稱燃料油,這樣一來,一噸就有100多美元的差價。
地煉還有一個更大的低價原料來源地——勝利油田。王輝告訴記者說,他們廠的油基本是進口一半,從勝利油田來一半。“勝利的油好,含硫低、出油率高,還要便宜。這個月指標油漲了300才3500元/噸,比新疆塔河、蘇丹的油都要便宜!”
勝利油田的油到地煉有三個渠道。一是中石化對煉廠的配額指標,一年170萬噸左右,這對總加工能力超過4500萬噸的山東地煉還不夠“塞牙縫”。二是各油區辦收的油。有些低產、老化的油井,勝利油田就轉交給地方政府管理,產油由油區辦收到一起后轉賣給地煉,價格水平大概和指標油持平。第三條渠道,就是不法分子的偷盜油。
在勝利油田,弄到油賣給地煉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發財致富“門道”。一輛三輪車加幾個蛇皮袋,一年就成萬元戶,有些“神通廣大”的村民年收入甚至可達百萬元。2008年,勝利油田發生的盜油案件,有案可查的就有1036起,71個盜油團伙被打掉。這些盜竊的原油大多以大大低于市場的價格賣給了地煉,加工成汽柴油在市場上銷售。
除了市場不好就逃、原料來源做手腳外,地煉今年還遇上了成品油定價改革帶來的行情。一位地煉人士告訴記者,受經濟危機影響,今年的需求一直不好,以往這個時期休漁期結束該是用油高峰期,但市場一直沒有反應。“今年賣得好,全是靠炒作起來的。從3月份起中石油、中石化開始推價,一直推到5月底,從5月份國家又開始比較密集地調價。每次預計要漲價,中間商就趕緊來進貨,買漲不買跌,整個市場人氣就帶動起來了。”
“整體來說,隨著經濟從下往上走,所有的做油的這些行業都非常好做,相比往年都要好一些。今年地煉普遍盈利增長,基本是已經定了。”上述地煉人士表示。
越關停,開得越多
在國家的政策取向上,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地方小煉廠,一直處在關停之列。
今年5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細則再次明確提出:對煉油行業采取區域等量替代方式,淘汰100萬噸及以下低效低質落后煉油裝置,積極引導100萬至200萬噸煉油裝置關停并轉,防止以瀝青、重油加工等名義新建煉油項目。
100萬噸的生死線,自1998年石油行業大重組就開始在提。2000年底,全國200多家地煉企業關停到了82家,山東全省關閉19家煉廠、壓減原油加工能力392萬噸后,剩下21家地煉企業。
但是,地煉不僅不見關停,反而裝置越上越多、規模越做越大。截至2008年底,全國地煉企業增加到99家,總煉油能力達8805萬噸/年。在山東算上已被國企收購的煉廠,總數增加到37家。
如今,地煉開始了新一輪更大規模的擴張。據獲得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在山東煉油企業中有20家在2008年都有新裝置投產或新建裝置。其中,2008年投產裝置21套,新開建裝置17套,總的裝置增加產達到3500萬噸左右。
在某地煉負責人張先生看來,所謂關停百萬噸煉廠的規定基本沒法執行到位。“整個東營我們這樣的中小型煉化企業就有六七家,都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過來的,所有文件政府都批準了,現在又說砍就砍,那把民營企業當什么了?”
張先生所在的地煉位于東營郊縣。2004年11月份,煉廠投資8000萬開建,在第二年5月份投產。現在全廠工人150人左右,有30萬噸的常減壓裝置和20萬噸的延遲焦化裝置各一套。
在地煉難以關停的背后,實際是國家利益、地方利益以及國企的多方博弈。以張先生所在的煉廠為例,2008年上繳800多萬元增值稅、200多萬元所得稅。在東營市郊這樣一個基本沒有多少工業企業的縣,對當地財政收入的貢獻并不小。
這樣的問題在東營是“通病”。CBN記者從東營市政府部門取得的一份資料顯示,全市石化產業擁有總資產357.9億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640萬噸,占全省的36.4%。2008年,石化行業累計實現利稅50.2億元,占到地方工業的比重為14.7%。如果加上依托石化業發展起來的精細化工業,利稅總比重占到了三成。
“石化企業對地方GDP貢獻這么多,哪能說砍就砍?”張先生告訴CBN記者說,地方政府一直是很支持地煉發展,比如他們廠所在的縣就給予招商引資的項目5年房屋、土地使用稅減免,同時還安排銀行資金支持。如果企業關停,銀行貸款打水漂,受損的還是政府。
張先生認為,政府治理地煉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扶持地煉繼續做大做強,這對各方都有利。
但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地煉的繼續壯大,會直接擠占中石油、中石化的既有市場地位。比如,中石化打算上青島大煉油時,就對山東省政府提出了把建設大煉油項目與關停地方小煉油結合起來同步運作的條件,即所謂“上1000萬噸,關1000萬噸”。
地方政府一方,則早想好對策,為地煉企業好“婆家”來應對。繼前期中國化工集團收購了正和集團、昌邑石化等6家地煉后,中海油成為了另一個重點拉攏對象。在本月7日,中海油與山東省濰坊市政府舉行股權交接儀式,接過山東海化51%股份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地方政府這一招是以退為進,既為企業找到靠山,解決了地煉的油源、資金、管理等瓶頸,又將國家隊與地方隊的關停博弈,轉化為兩個央企巨無霸之間的戰爭。為了爭奪市場,央企巨無霸可能會繼續加強產能建設,最后得益的依然是地方政府。”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