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村路養護市場化結合專業化
2009-9-14 13:0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三年來,陜西省延安市的農村公路增長了4200多公里,技術等級不斷提高,路面狀況逐漸改善,農村公路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從2008年6月起,延安各縣區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也發生了重大變革。該市加快完善村路養護管理制度,積極籌措養護資金,建立了切實可行的長效養護管理機制,促進了全市交通工作全面、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村經濟社會健康、協調發展。
組建適應市場的管養機構
前些年,延安的農村公路管理體制是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多年來,這種體制較好地發揮了中央和地方投資公路建設的積極性,在公路規劃、建設、養護、管理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公路管理體制愈來愈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2005年以來,公路養護體制改革逐步啟動,各地加快培育和發展公路養護工程市場,建立適應市場規律的運行機制,撤消原有的公路養護道班,允許和鼓勵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養護工程專業隊或公司,參與公路養護工程項目競爭。
延安市積極融入改革大潮,提出改變原來公路養護生產單位過于分散、效率低下的狀況,實現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養護,以提高養護質量和投資效益,促進公路管理機構從生產型向管理型的轉變。該市把農村公路大中修、水毀專項修復等適宜于市場競爭的養護工程逐步推向市場,開展招投標,以促進養護管理工程市場的形成,降低工程造價,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2007年以來,延安各縣區相繼結合實際,成立了辦事高效、人員精干、面向社會的新型農村公路養護公司(中心),對列養的農村公路進行全面調查,負責管理各區縣的農村公路養護工作。縣區農村公路站負責監督、檢查、考核公司(中心)的養護工作、養護質量,按照養護合同和檢查考核結果兌現養護經費,并負責轄區內的路政管理工作。同時,縣區農村公路管理站進行統籌規劃,提出養護項目,面向市場進行招標。徹底改變了以往機構重疊、職能交叉的公路管理現狀,保證了村路的及時養護。
夯實管養責任 積極籌集資金
2007年,陜西省已經將農村公路養護責任主體落實到各縣區政府,把農村公路管理納入縣區政府的職責,納入縣區交通主管部門(即縣區農村公路管理站)的行業管理,合理劃分農村公路的管理層次和管理權限,結合各縣區情況建立了農村公路管理機構(鄉鎮級農村公路管理所及村級農村公路機構)。此外,各涉油(礦)縣區政府與受益采油(礦)企業積極籌措公路養護資金,共同組成多渠道的農村公路養護資金來源,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符合農村公路特點的養護新機制,提高了養護質量和服務水平。
延安市進一步明確縣區政府是農村公路養護的責任主體,把農村公路管理納入縣區交通主管部門(即縣區農村公路管理站)的行業管理范圍,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根據農村公路行政分類具體劃分了養護管理責任和權限。各縣區的劃分情況不一:縣鄉道路均由縣區養護公司(中心)管養;部分縣區的村級瀝青路由縣區養護公司(中心)管養,部分縣區的由鄉鎮政府管養,還有部分縣區養護公司(中心)負責路面修補,鄉鎮政府負責日常管養。
延安的部分涉油(礦)縣區積極與采油(礦)企業協商,共同解決養護經費不足的問題,走“以油養路、以路促油”共同發展的路子。大部分行駛原油(礦)運輸生產車輛的村級油路,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全部由采油(礦)企業負責。
完善交通設施 加強行業管理
延安市交通部門充分認識到,農村公路需要科學的管理和及時、專業化的養護,才能確保發揮持久效益。
延安的部分農村公路受地理條件和建設資金的限制,路基防護設施及交通安全設施相對差,給群眾出行帶來不便,也影響了公路的正常使用及壽命。該市公路管理部門經過一段時間的養護管理后,及時對農村公路進行安全隱患排查,在陡坡急彎、事故多發等危險路段設置警示標志,根據具體的地形條件設混凝土防護墻、土擋墻、警示墩、警示樁、減速帶等,確保行車安全。同時,加強路政宣傳,加大上路巡查力度,不斷增強群眾的愛路護路意識,提高其交通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