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考察團探索新路子 打破經濟發展的限制
2009-9-13 12: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行車隊,奔波數千里,8月底至9月初,西安市長陳寶根帶領考察團,先后訪問西北三省的四個城市,并順利達成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
當地官員稱,這次考察在6月底的“關中-天水經濟區”順利獲批后,就已經開始籌備,“是西安建國以來規模最大、訪問城市最多的一次考察活動,而且范圍涵蓋了經濟區的外延城市,姿態亦相當開放務實。”
“信號意義十分強烈:在以往,西安更多的是‘向東看’,研究怎樣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但現在 ‘關中-天水經濟區’成為國家戰略層面的區域規劃,西安在新的定位下需要重新思考——歷史上都是向東看,但現在我們需要‘西顧’,主動加強西部城市間的合作交流,打破行政壁壘,通過更好的產業協作來提升整個西北地區的競爭力。”參加考察團的當地官員對本報說。
探索新路子
“8月28日從西安出發,先后到了銀川、蘭州、西寧、天水,整個路程下來,有幾千公里,相當長的時間是在路上度過的。”考察團的一位官員說。
據稱,盡管路途遙遠,這次考察并沒有采取慣用的飛機行程,而是由一輛大巴車和數輛小車組成了一行車隊,成員則包括了西安的三位市長——市長陳寶根、副市長楊廣信、韓松,10個政府部門負責人、6個縣(區)長在內共約40余人。
上述官員說,這是一次務虛和務實兼而有之的訪問考察,“務虛的層面在于,西安與這些訪問城市分別簽署了友好城市和旅游合作的戰略框架協議,沒有涉及太多實質操作細則,初步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渠道和模式。”
“每到一處城市,陳市長除與當地官員會談交流外,必約見當地媒體,要求增進交流、了解和溝通,以為進一步合作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他說。
8月28日,抵達銀川的當晚,西安考察團立刻在一家咖啡廳約見當地媒體記者,主賓落座后,陳寶根開宗明義向記者們闡明了見面會的意圖——“環顧國內,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成渝都在聯手發展,西北不能坐以待斃,要發揮各自的生態資源優勢,捆綁起來,互助發展。在此間,西安愿意提供醫療、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便利,幫助西北其他幾個城市發展。”
3天后,在蘭州的媒體懇談會上,陳寶根再次作出了類似的表述,“我們西北人要相互關照,相互支持,利用西北的各種資源聯合西北的各個城市,加快西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步伐。并呼吁西北的各城市聯合起來,使之成為像長三角和珠三角一樣對中國經濟舉足輕重的新的西北城市群。”
據稱,促進考察活動的契機是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的獲批,6月底國新辦宣布此規劃后,西安就已經開始籌備考察行,但范圍又不局限于經濟區內的城市,包括銀川、蘭州、西寧在內,都是西北各省的區域中心城市,“之所以花這么大精力,在學習考察外,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加強合作事宜交流。”韓松說。
在《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的政策部分,關鍵詞“探索”被七處提及。上述官員說,這次考察實質上也是一種探索:第一個就是探索跨區域加快協作發展的路子;第二個就是探索在內陸不發達地區加快開放開發的新模式;第三個就是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探索發展新機制。
務實的先遣團
西安考察團出發的前一天,8月27日,一個“先遣團”悄然抵達了青海格爾木——如果說城市間官員的會面、媒體的交流更多停留在務虛層面上,這個先遣團則帶來了務實的成果。
格爾木,蒙語中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這個由西安國際港務區常務副主任強曉安帶隊的考察團第一站選擇了格爾木市外圍的察爾汗鹽湖中的青海鹽湖博物館,察爾汗意為 “鹽的世界”,總面積為5856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可溶性鉀鎂鹽礦床。
察爾汗鹽湖的開發始于1958年——在那個充滿創業激情的年代,在技術和資金都不具備的情況下,第一代創業者們人拉肩扛,土法上馬,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袋鉀肥,由此拉開了中國鉀肥工業的序幕。
鹽湖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鹽湖鉀肥,如今已經是全國鉀肥行業龍頭企業。在經過反復溝通后,8月30日,這個先遣團和鹽湖集團主要高管離開格爾木抵達西寧,與西安市政府代表團會合。
在西寧,西安國際港務區和鹽湖集團正式簽署了 《青海鹽湖集團青海鹽云鉀鹽有限公司西安物流基地項目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鹽湖集團將在西安國際港務區內斥資15億元,建設青海鹽湖集團青海鹽云鉀鹽有限公司西安物流分撥基地項目。其中一期投資5億元,建設倉儲物流設施;二期投資10億元,實現青海鹽湖集團的鉀肥銷售功能前置。
強曉安對本報說:“西安國際港務區與青海鹽湖集團的合作,是一次西北大型工業企業與西北最大的物流功能板塊之間的強強聯手與緊密合作。”
合作的空間在于,鹽湖集團的生產能力和銷售終端需求都不存在問題,問題出在物流環節——從生產基地格爾木出發,到任何一個地區的運輸半徑都不會少于1500公里。由于青海鹽湖集團鉀肥生產基地與鉀肥主要需求地的距離過遠,現有滯后的物流模式和遙遠的運輸半徑,成為了制約產品銷售、配送、流通的主要瓶頸。
“我們現已擁有220萬噸鉀肥的年生產能力,產能在2012年將達到600萬噸,600萬噸鉀肥怎么能及時地運出去,這是個問題,”鹽湖集團人士說,鹽湖集團目前所獲得的鐵路車皮數量均衡地分布在全年每個月份,這在客觀上造成了鉀肥銷售旺季運力不足,而在銷售淡季運力浪費的不均衡狀態。
鹽湖集團每年在全國各地租賃庫房的費用就超過了6000萬元,巨大的物流成本使其開始考慮將產品銷售、倉儲功能前置——需要在接近鉀肥需求地的地區,設立一個具有“蓄水池”功能的倉儲物流基地,以確保銷售機構“于訂單下達48小時內將鉀肥送到客戶指定地點”的銷售承諾。
“更重要的是,鹽湖集團是西北地區較為典型的大型資源性企業,它所面臨的物流成本過高的問題也是其他西部企業所共同面臨的難題,”強曉安說,鹽湖集團物流基地東移西安國際港務區,將成為西北五省地區大型工業企業的倉儲物流功能前置、降低物流成本、增加銷售收入的成功范例。
西顧
在過去,西安更多的是向東看,研究如何承接珠三角、長三角的產業梯度轉移,“但在國家戰略層面給予西安新的定位后,西安開始西顧,這次考察是一個政策信號,也是一個姿態,作為整個西北地區的核心城市,西安不能只顧眼前,而必須有帶動、支撐整個西北地區提升競爭力的胸懷”,一位考察團的政策部門官員說。
“坦率地說,西安目前還缺乏上海、深圳那種大規模指揮產業分工、配套資源的能力,比如金融業、制造業等產業在市場層面指揮分工的能力,上海發展汽車產業,可以把很多汽車零配件工廠放在浙江,但我們還沒有發展到這種程度。”他說。
上述官員認為,眼下西安最明顯的仍然是地緣優勢,這也決定了物流產業成為突破口——“西北地區地幅廣大,大部分地區發展得又是資源性產業,物流在以往一直都是瓶頸,我們現在迫切需要打通這條通道”。
需要打通的“通道”,顯然不只是物流層面,在當地的官員看來,行政區劃對經濟發展的限制仍然非常明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個力量在弱化,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的發展。關中-天水經濟區本身的制訂意圖就在于打破行政區劃對經濟發展的限制。
據透露,在這次考察的一次內部談話中,一位天水市領導提出這樣一個大膽設想:能否通過溝通協商,把整個西北地區所有的高污染高排放項目集中到一個地方,比如說把所有的煉鋼項目都放到甘肅或者寧夏的戈壁地帶?
這個設想引起了很多官員的共鳴,但又面臨著諸多掣肘因素——如果能夠得以實現,則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產業分工協作,更多的城市可以做好生態環境,專注發展一些新興環保產業。但掣肘的因素則在于,牽扯到地方政府的具體利益問題,可能就難以推行。
需要協調的利益問題顯然不只是國有資產的收益問題,上述政策部門官員說,“如果只考慮收益問題,也容易通過各地國資委在公司層面交叉持股等方式來解決,但是,一些其他指標,比如說GDP,比如說就業率,我們不能不考慮。”
而對西安而言,這只是所走出的第一步,“未來的問題還有很多,政策、交通、市場等各個層面都有,需要一步一步去解決,現在還是探討、尋求合作層面——未來的合作肯定是以市場的方式,在廣闊的地區、不同的方式去合作,但現在需要政府來引導、創造環境”,他說。
西安考察團還特地帶去了一個秦腔劇團。秦腔是西北地區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劇種,他們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強西北城市的感情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