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交通:華彩樂章 劣勢變優勢
2009-9-13 11:4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個在山上一個在溝,咱拉不上那話兒招一招手……”這傳唱久遠的民歌真實地記錄了黃土高坡人們行路難的辛酸。新中國成立60年來,寧夏幾代交通干部職工不懈奮斗,譜寫了交通發展的華彩樂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寧夏公路通車里程僅千余公里,有橋2座。有路9條,大都是土路面,晴天塵土飛揚,雨天一片泥濘。西蘭公路的六盤山越嶺線,坡度超過10%,客車行至山麓,旅客要全部下車,將汽車拉上山,人稱“上山人拉車,下山車拉人”。
交通部門對原有干線公路進行整修,恢復橋涵,加鋪沙礫路面,修建了食鹽運輸專線——— 吉 (蘭泰)三 (道坎)線。截至1957年底,寧夏公路統計里程為2241公里,與1949年相比,增加574公里。那時候,寧夏只有舊政權留下的19輛汽車可以使用,交通部門組建了寧夏省運輸公司,將舊政權遺留的報廢汽車進行整修,5年共拼裝78輛營運車,緩解了運力少的矛盾。
1958年到1978年,自治區公路建設在曲折中前進。群眾參與筑路,短期內修建近2000公里,少部分經改善提高后投入營運并正式列入公路通車里程。
1963年11月,汝箕溝——— 西大灘煤運專用公路竣工通車,成為寧夏有史以來的第一條瀝青路。此時,我國的石油工業取得突破,為公路的路面改善提供了物質條件。
從1965年開始,交通部門對蘭包公路(今109國道)的銀川南段進行技術改造,以渣油代替瀝青對路面進行表面處治取得成功。1970年12月,寧夏第一座黃河大橋——— 葉盛黃河公路橋通車。1972年,307國道寧夏境內段開工;1978年,309國道寧夏境內段竣工。截至1978年底,全區公路通車里程達5227公里,但高級、次高級路面僅占五分之一,多為沙礫路面。這個階段公路運輸緩慢興起。1958年全區車輛保有量為864輛,1965年底,全區共有民用汽車2073輛,基本滿足了長途客貨運輸需求,但大量短途物資,仍依賴各種民間交通工具完成。
朔方古道的鏗鏘足音
1979年到1990年,寧夏公路交通事業進入持續健康發展階段。交通廳首次提出建設科學合理、干支結合的寧夏公路網。按二級公路標準改建了109國道、312國道、211國道境內段和101省道,為配合干線公路網新建了193公里的沿山公路。交通廳積極爭取國家投入,努力進行地方自籌,大力實施以工代賑,加快縣鄉公路建設。修建山區公路29條,761公里;建橋25座,長505米。至1990年底,全區公路通車里程達7400公里,比1978年增加2173公里,公路技術等級大幅度提高。
黃河流經寧夏397公里,南北交通長期受渡口制約:夜間要停渡,封凍期要破冰才能渡,大風洪峰來臨不敢渡。渡口已經不能適應寧夏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改渡為橋提上議程。1986年建成中寧黃河大橋,1988年建成石嘴山黃河大橋。
1991年到2002年,是寧夏交通的飛速發展階段。黨的十四大之后,交通繼續列為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1997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央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包括交通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1999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三項重大決策,為公路建設提供了空前的歷史機遇。我區交通部門搶抓機遇,開啟了以高等級公路建設為中心的公路交通現代化工程。
1994年,歷時3年建設的寧夏第一條高等級公路——銀(川)古(窯子)一級公路亮相;2000年,寧夏第一條高速公路姚葉高速公路建成。此后,古王、中郝、銀古、同固等10條高速公路相繼建成。同期,全區新建了中部橫干線、東部縱干線、通往河西走廊及蘭州的省道;改建6條省道,新建了一大批縣鄉道路。國道312線在寧夏南部要翻越六盤山,16公里越嶺線,28個回頭彎,坡陡彎急,尤其冬季冰封雪蓋,通行十分困難。1997年歷時7年的六盤山隧道工程終于完工,從此天塹變通途。
至2000年底,寧夏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06萬公里,是1949年的9倍。公路密度達到19.6∕百平方公里;二級以上公路比例占18%;全區313個鄉鎮全部通公路,92.5%的行政村通了公路;高級、次高級路面占總里程的54.4%。這4組數字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公路基礎設施在我國西部各省區中居前列。還相繼建成了青銅峽、銀川、中衛3座公路黃河大橋。1999年吳忠黃河特大橋開工。
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到現在,自治區黨委、政府把公路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將建設大進大出的公路運輸大通道列為發展經濟、社會進步首要任務予以關注。2003年至2008年完成公路建設投資211.7億元,相當于2002年前53年公路建設投資總和的1.48倍。
寧夏交通實現跨越式發展——
跨越一:確立了以首府銀川為中心的“X”型公路主骨架,干線網變“三縱六橫”為“三縱九橫”,省道從7條增加到12條,提升了首府銀川的輻射功能。
跨越二:高速公路通車1000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網寧夏境內段全部建成,公路等級實現了質的跨越。
跨越三:截至2005年底,實現所有縣(市)1小時上高速公路、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全國僅5個省市)“三大目標”。
跨越四:率先在西部地區實現了所有公路“有路必養”,居全國前列。
跨越五:建設大型橋隧,橋梁密度居黃河、長江流經省份之冠。在黃河流經寧夏397公里的水面上,平均39.7公里就有宏橋飛架,寧夏山川天塹變通途。
公路的觸角伸進大山深處,村鎮沿路建起了營業房和農產品交易市場,安裝了自來水、程控電話、水沖式廁所、閉路電視。公路交通的發展,譜寫了回漢各民族共同繁榮、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新篇章。
風物長宜放眼量,區位劣勢變優勢。2003年以來,寧夏交通部門規劃建設了第二條亞歐大陸橋運輸走廊,在我區境內的鹽中、中孟、孟營三個高速公路項目,總長283.5公里。其中鹽中高速公路經過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太陽山開發區、紅寺堡開發區,串起寧夏新的經濟增長帶。可以預見,第二條亞歐大陸橋運輸走廊的建成,帶給我們的是一個騰飛的寧夏,一個被世界矚目的寧夏。寧夏在交通方面被邊緣化的困境將徹底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