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產能過剩必須“真刀真槍”
2009-9-1 21:0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特約評論員邱林
今年初,中鋼協發布預測,認為今年國內的粗鋼產量在4.6億噸左右,結合國內粗鋼6.6億噸的產能來看,過剩產能近2億噸。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份國內粗鋼產量為3.17億噸,相當于年產粗鋼5.46億噸的水平。
從表面上看,鋼鐵產能過剩問題十分嚴重,但是各地 “產能過!甭曇魠s較少,而要求 “開足馬力、一舉扭虧”的卻很多。1~7月份,國內一些鋼鐵新開工項目未批先建或違規建設,這其中既有盲目投資問題,也有結構性或體制性原因。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國內鋼鐵企業對上游原材料缺乏議價能力、對下游需求又不得不忍受價格劇烈波動的被動局面。
不過,鋼鐵業要抑制產能過剩,實屬不易。兩年前,國家發改委就宣布,僅河北、山西、河南、江蘇、山東五省有過剩煉鐵產能占全國煉鐵總能力70%,過剩產能占全國煉鋼總產能的50%。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發改委與河北等十個省 (區、市)簽訂協議,要求這些地方在五年內關停和減少過剩煉鐵產能3986萬噸、煉鋼產能4167萬噸。然而,這項措施收效甚微。
盡管抑制產能過剩的呼聲不斷,但一些地方仍我行我素,對新上鋼鐵項目趨之若鶩。
例如某城市要上一家小鋼廠,年產鋼50萬噸,這顯然是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但當地政府官員卻說,他們這樣的小地方能上家鋼廠不容易,這些設備對大城市來說是落后的,對他們來說卻是先進的,政府支持上。
對于鋼鐵產能過剩問題,需要通過兼并重組,通過轉型升級才能解決。要實現這些目標,就必須“真刀實槍”地干:一是修訂完善產業政策。綜合運用提高準入門檻、加強清潔生產審核、實施差別電價等手段。二是建立產能退出機制,運用經濟、法律、環保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推進淘汰產能過剩工作。三是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技術裝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