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家:正在崛起的貿工重鎮
2009-9-1 20:4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989年5月,陸家主動接受昆山開發區輻射,自費創建了全市鄉鎮第一個工業區,外向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被譽為外向明星鎮。20年后的今天,陸家再次發揮東鄰花橋國際商務城、西接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的區位優勢,以退二進三和引進專業市場為突破口,全力推進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一個嶄新的貿工重鎮正在崛起。
渤揚現象 經濟實現轉型升級
今年上半年,位于陸家的渤揚紡織(昆山)有限公司在歐美市場急劇萎縮的情況下,依然完成銷售額5000多萬元,同比實現增長。令人驚奇的是,渤揚紡織的利潤不是來自生產部分,而是來自研發和營銷。這表明,渤揚紡織已從單純制造企業向貿工一體化轉型。事實上,渤揚紡織只是陸家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典型。陸家分管招商工作的副鎮長陶建忠說,由于擁有良好的交通優勢,20年來,制造企業加速向陸家集聚。但是,制造企業在給陸家帶來產值的同時,也占用了陸家大量的資源和空間。5年前,陸家就感受到了發展空間的制約。怎么辦?陸家人決定把發展服務業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于2003年在鄰近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的地方建起白楊灣物流中心,嘗試以物流業為切入點進行經濟轉型。去年,白楊灣物流成為昆山最大貨運中心,園內集聚了100余家中外運輸企業,服務著周邊50公里半徑的企業,營業額以每年30%的幅度遞增。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占地50畝的物流園,去年上繳稅收2800萬元,是同等工業用地的幾倍。白楊灣物流中心的成功讓陸家嘗到了轉型升級的第一顆甜果。于是,陸家以鼓勵現有企業向研發、營銷中心延伸和打造專業市場為抓手,全力調優產業結構。除渤揚紡織成功轉型外,好孩子集團、永新藥業、正新橡膠等一批制造企業都建立起自己的研發中心;仕泰隆、嘉民國際、安家倉儲、北方貨運等一大批服務業項目落戶陸家。在經濟發展戰略上,20年來,陸家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確立了貿工兩條腿走路的發展路子。
千人晨練 文化生活成為常態
“20年前,我們農民每天早晨起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地里干活,而現在卻是趕到菉溪廣場晨練。”家住陸家小區的趙永生大伯感慨地說。趙永生大伯的話生動地概括了陸家百姓生活發生的巨變。事實上,陸家不僅每天早上在菉溪廣場會呈現出千人晨練的美麗畫面,而且文化生活已成為陸家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豐富居民文化生活,陸家建成了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文化中心、藝體中心、圖書館、村(社區)文化活動副中心。如今,這些文化設施已成為陸家居民常去的地方。以“節”為媒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是陸家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另一個抓手。陸家文化藝術節已經舉辦了8屆,每年吸引近10萬人次居民觀看;兩年一屆的農民運動會,成為全鎮居民一大盛事。同時,陸家不斷挖掘傳統文化,傳播現代文化,讓各類文化滿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在文化生活上,20年來,陸家已形成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成果——陸家浜鼓手、享譽一方的傳統民俗——龍崇拜和江南文化的外在表現——江南絲竹等。深厚的文化底蘊使陸家的發展更具內涵。
68個小區 向城鄉一體化邁進
1989年6月,陸家第一個居民小區陸糧新村建成。如今,68個越建越高、越建越漂亮的小區分布在6.1平方公里的建成區內,近70%的陸家農民告別農家小院住進了高樓。為方便居民生活,陸家在每個小區都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辦理社保和農保,看病、領取養老金等都不用出社區大門。趙永生大伯說:“20年前,這樣的生活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到,現在我們農民也能享受到了。”除和城里人一樣享受便利的生活外,陸家居民還發現,如今的陸家與城區沒有什么區別,城鎮建設與城區實現無縫對接。1989年5月,312國道陸家段開工,成為陸家對外連接最重要的通道。如今,滬寧高速、京滬高鐵、滬寧城際輕軌等五條國家級交通動脈穿境而過,與昆山城市內環線、外環線構成“二縱五橫”的道路網架。在陸家任何地方,5分鐘就可以上高速,比城區還要方便。在城鎮建設上,20年來,陸家最大的變化就是消除了城鄉差別。(楊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