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膠南打造“藍色經濟示范區”
2009-9-1 20: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這里,擁有156公里海岸線、3949平方公里海域和60平方公里灘涂,海洋面積是陸域面積的2倍。
這里,盛產海參、鮑魚、對蝦、名貴魚類等海珍品,年實現經濟總產值近50億元,擁有一批“海”字號企業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藻加工基地。
這里,一個規劃年總吞吐量3.7億噸、泊位總數112個的深水良港正在加緊建設中,一座現代化的新港城正在從宏偉的規劃變為現實。
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山東省膠南市乘勢而為,率先啟動,向海洋經濟強市快速邁進。
董家口港區:
“藍色膠南”的引擎
2009年5月31日,備受矚目的董家口港區開發建設在膠南市正式啟動,董家口港區開發建設指揮部及青島港口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同時揭牌成立。根據國家批復的《董家口港區總體規劃》,港區被定位為國家重要樞紐港————青島港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被確定為山東省半島藍色經濟區九個功能區之一。董家口港區的全面建設,標志著膠南踏上了“以港興市”的新征程。
大港口帶動大產業,至2020年董家口港區將初步建成具有8000萬噸吞吐能力,年港口吞吐量超過1億噸的現代化港區,初步發展成為國內干散貨重要集散中心和能源運輸中轉基地,進一步增強對半島區域乃至山東省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成為青島市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支柱之一。
8月10日中午,記者來到董家口港區建設工地時,機械轟鳴,樁聲鏗鏘,自動裝卸車來往穿梭,數十臺挖掘機、推土機輪番作業,一片繁忙的景象……青島港碼頭、魯能碼頭等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中石化LNG、香港現代貨箱、非洲礦石接卸碼頭等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董家口港區開發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李從華說,膠南已啟動董家口臨港產業區規劃建設,重點引進一批鋼鐵、冶金、能源重化工等產業項目,促進臨港產業快速發展。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精密儀器、海洋生物制藥是項目引進建設的重點,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打造山東半島海洋高新科技產業集聚區是核心目標。
談到未來,李從華信心百倍:“到2020年,董家口港區將基本形成以港口為龍頭、臨港產業和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港口服務業為保障、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現代化新港城。”
依托董家口港區開發建設,膠南目前正在規劃建設“山東省船舶工業基地”,著力引進一批船舶、海洋工程及關鍵配件的設計、研發、制造企業和機構,突出發展現代化總裝造船和船舶零部件制造業,全力打造山東半島重要的修造船和船舶配件基地。同時,大力發展港口經營、船舶服務、船舶融資、海事保險、資金結算等航運服務業,著力引進和培植物流業總部經濟,努力打造形成港口配套服務產業鏈。
“轉身”向海:藍色產業群峰競秀
大海給膠南帶來了旖旎的海濱風光,也給了膠南豐富的經濟寶藏。膠南市委書記張大勇說,膠南海域廣闊,海產豐富,海洋產業起步較早,大力發展藍色經濟,是堅持科學發展、實現強市富民的必然選擇。膠南理應在山東省實施打造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中走在前列,率先建設成全國藍色經濟發展的先行示范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的核心區、海洋自主研發和高端產業集聚區。
“轉身”向海,是膠南科學發展之需。建設藍色經濟區,發展海洋經濟,膠南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膠南市積極落實青島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在堅持不懈地推進董家口港區開發建設的同時,先后謀劃建設了臨港經濟開發區、靈山灣旅游度假區、大學科研區等八大產業平臺。
自2003年開始,膠南就規劃建設了臨港經濟開發區,如今累計入園企業已達143家,總投資達142億元,其中過千萬美元的大項目33個,形成了修造船配件、汽車零部件、家電電子、有色金屬、橡膠(18110,-255.00,-1.39%)輪胎、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目前,以北船重工項目為依托,臨港經濟開發區正在加緊規劃設立船舶零部件配套產業區,重點發展船用設備、舾裝材料和船舶材料等配套產品,不斷延伸和壯大產業鏈。
靈山灣旅游度假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有珍貴的山、海、灘、島的資源組合和森林公園、城市濕地。為把其建成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濱海旅游度假示范區,近年來,膠南市不斷強化靈山灣商務會展、休閑娛樂、理療康體、文化體育等功能開發,加大招商力度,其核心區域————水城已有4家星級酒店開工建設,并成功引進了投資42億元的今典紅樹林項目,建設中國北方最大的會展休閑度假酒店。
大學科研區的建設已歷時四年多的時間,已建成的青島港灣學院目前擁有在校生1萬多人,哈爾濱工程大學產學研基地、青島遠洋船員學院、兵器工業集團五三研究所等涉海高校和科研機構即將建設,3年內將形成5萬在校生規模,成為服務藍色經濟、服務國防工程、服務船舶制造業發展的生產科研、生活服務保障平臺。此外,膠南還積極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在大學科研區內建設了職教中心,增強海洋專業學科辦學特色,努力打造藍色經濟技能型人才培訓基地,到2013年,年提供涉海專業人才1萬人。
為把膠南的“藍色名片”擦亮扮靚,自2005年以來,膠南市先后關停了化工、印染、電鍍、造紙、制革等15家污染企業,投資4億元實施了化工區綜合整治與產業提升工程,投資近10億元實施了城區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投資1.2億元建成日處理能力6萬噸的市污水處理廠。這一系列舉措,既促進了產業升級,又持續改善了海洋環境,久違的漁汛又在膠南近海出現。
科技興海:海洋產業正崛起
貫穿膠南的海岸線處處呈現著勃勃生機,科技興海的浪潮帶來的是膠南市漁業的巨變。從遠海捕撈到棄捕從養,從普通的網箱養殖到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膠南的傳統漁業已變為現代設施漁業,如今已形成了遠洋捕撈、海水養殖、水產品加工三足鼎立的產業新格局。
作為瑯琊鎮最大的漁村,西楊家洼村碼頭曾經歷過年復一年的喧囂與繁忙,然而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海洋資源的枯竭,漁民出海次數多了,捕撈量和效益卻下降了。1997年,膠南市在全市推廣深水網箱養殖技術,漁民積極響應,市鎮兩級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每個網箱補貼13000元。如今,西楊家洼村180戶村民用上了170多個深水網箱,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萬元。
目前,全市海水養殖面積達14萬畝,發展深水抗風浪網箱1616個,成為江北最大的深?癸L浪網箱養魚基地;工廠化養殖水體48.5萬立方米、育苗水體10萬立方米,產值超過兩億元,還建有青島市第一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靈山島皺紋盤鮑、刺參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并承擔著鲆鰈魚類國家級良種場建設和青島市海參種質庫建設項目。
依托海洋高新技術開發新興“藍色產業”,代表著海洋經濟的未來。近年來,膠南主動承接青島海洋科技城的輻射,不斷拓寬發展新空間。
我國海藻加工行業的龍頭企業明月海藻集團,擁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承擔過3項國家“863計劃”項目,主導產品海藻酸鈉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位,甘露醇生產能力已躍居全國首位。今年,將新上功能性海藻酸材料、海洋活性物質提取、海藻個人護理品等一批高新技術項目,項目完成后可新增銷售收入2億元。
從今年開始,膠南市財政設立“藍色經濟發展基金”,每年安排2000萬元,采取貸款貼息、資金補助、貸款擔保等方式,專項用于扶持海洋科技、海洋產業化項目以及沿海地熱資源勘探,突出抓好海藻酸鈉、甘露醇等重大項目建設,組織實施好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海藻精深加工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范”項目,積極開發船舶、海岸工程、集裝箱等特種專用防腐蝕涂料,實現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產業跨越式發展。
落戶膠南的海水沖廁示范工程是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大生活用海水技術研究與示范工程”課題,項目服務面積46萬平方米,今年5月7日通過課題驗收及科技鑒定,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在新型海水凈化絮凝劑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曾幾何時,提到大海,讓人們聯想到的是漁鹽之利、舟楫之便。而今,我們重新面向大海,海洋不但是解決人類資源問題的新選擇,更為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依托浩瀚的海洋,藍色經濟顯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圖片說明:
從1997年開始,膠南市在全市推廣深水網箱養殖技術。目前,全市海水養殖面積達14萬畝,發展深水抗風浪網箱1616個,成為江北最大的深?癸L浪網箱養魚基地。下圖為抗風浪網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