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共同維護好脆弱的過江交通
2009-9-1 20:1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大橋、二橋堵個車那是家常便飯。今年有“萬里長江第一隧”之譽的武漢長江隧道也修通了,照說“過江難”的問題應該可以得到緩解。但沒想到長江二橋這一堵,竟然發生連鎖反應,整個內環線都給堵住了。有人對此形容為“堵了一座橋變成堵了一座城”。
當然,這次堵車的起因是車禍,而車禍又很奇特,大貨車騎在了電線桿上后橋斷裂,輪子也飛跑了,處理起來十分棘手。但從凌晨4點一直到9點才把出事車輛拖走,說明武漢的交通應急處理效率不是很高。畢竟在凌晨的時候,經過二橋的車會有多少呢?另外對于肇事的大貨車,它又是怎么上了二橋?在8月初,二橋大隊交警還連續開展了24小時嚴查違禁貨車沖橋的行為,8月29日晚一輛運載了易燃化學品的大貨翻倒在長江二橋漢口匝道上,現場尚未清理完畢。昨日又因為貨車過橋發生車禍而造成全城擁堵。這種“禁而不止”的管理,能否真的禁得住貨車司機為了減小成本而冒險沖橋?二橋頻繁的車禍在敲響著警鐘。
昨日由“一橋堵”演變成“一城堵”的事實,告訴我們武漢的過江交通實際上還是非常脆弱,特別是在白沙洲大橋維修期間。一條通道的暫時失靈,就會令其他通道壓力倍增而難以有效分流。
也由此,武漢才不斷地在修橋、修路、修地鐵和輕軌,希望不斷地緩解因車輛增長和人口流動帶來的交通壓力。但修路永遠跟不上行車的需求,在修路的過程中,市民承受的出行難也是相當巨大。
如何通過科學的管理和信息溝通,來維持車輛和道路需求的平衡,或許在架橋修路的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眼下二環線正在修建全程高架,人們坐公汽在發展大道耗時日漸變長。很多標語都寫道:今天的不便是為了明天的通暢,我真希望通暢的明天早點到來。
昨日凌晨4點多,一輛大貨車在長江二橋和平大道下橋處發生車禍,結果導致大塞車。等到早上上班高峰期,連長江大橋和過江隧道也都堵了。受到波及的還包括內環線的幾條道路,直到上午10點左右二橋才慢慢疏通。據說,有的上班族本來8點半就要到辦公室,結果11點才趕到。環顧四周,突然發現自己并不是最晚的———老板還開著車堵在橋上呢。
武漢交通給人的感覺,總體上還算暢通。如果只在三鎮各自的地盤走走,雖然主干道上紅燈多,但也不至于堵得讓人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