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產業鏈競爭時代到來 國內藥企需升級
2009-9-1 11:3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郎咸平,1956年生于中國臺灣,曾經執教于多家知名商學院,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他是最早公開對中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提出批評的人,并致力于對國企改革中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被媒體尊稱為“郎監管
1986年,他獲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財務學博士學位;1998~2001年,其在世界銀行擔任公司治理顧問;2003年6月,他提出制度化解決民企原罪的問題;2004年,他質疑民營企業家顧雛軍侵吞國資。
經常聽到或看到他的高談闊論,都是在電視和財經媒體上,談的大都是樓市、股市、大豆、礦產、民生,醫藥很少觸及。日前,青島黃海制藥廠在成立50周年慶典期間特別邀請他做專場演講。借此之機,《醫藥經濟報》記者第一次領略到了這位專家的不凡和“氣派”。他就是世界財經界名人郎咸平教授。
除了具有學者的風度之外,郎咸平身上還有一種明星的天賦:豐富的肢體語言和抑揚頓挫的語調,為他的演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他的自負甚至帶點自傲,以致言語百無禁忌。最令記者折服的是,在2小時的演講中,他暢論黃金和美元時意氣勃勃,談論企業兼并整合語言犀利機鋒,放言不羈,年份、事件、數據一清二楚,完全不用借助講稿和PPT,可見其頭腦的清晰和敏捷。
“回暖背后的原因值得研究”
作為經濟界名人,郎咸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自然是“三句不離本行”,談得最多的還是中國宏觀經濟。
據他的觀察,去年11月底開始,中國股市已領先全世界至少4個月回暖。樓市在今年上半年度也是回暖,雖然7月的第2周和第3周微跌,但大體還是呈現回暖走勢。汽車業也開始回暖,而且回暖特富戲劇性。以4月份為例,在美國汽車銷售量狂跌40%的情況之下,中國汽車業逆市增長了20%。
“從這些簡單的數據來看,相信大家一定覺得我國經濟開始回暖了,尤其我國經濟已領先全世界開始回暖。當然我的心情跟大家一樣,都希望中國經濟盡快回暖,可畢竟我是個學者,我的論據不是憑感覺,必須憑實際數據說話。我認為,回暖現象的背后因素值得探討。”郎咸平提醒,同樣表現在2006年的經濟回暖現象,對今天來說很有借鑒意義——那不是回暖,那是一種泡沫現象,包括股市泡沫、樓市泡沫,還有通貨膨脹。“當時我就提出,泡沫經濟的產生不是流動性過剩那么簡單,而是由于以制造業為主的中國民營企業,他們所面臨的投資經營環境開始惡化,因此,不少企業家一有風吹草動,包括利率調整、縮緊銀根、制造成本上升、出口退稅率下調等,都會進一步地打擊企業家的投資積極性。于是他們抽出過冷行業的資金,投到過熱的領域去,如用來炒樓、炒股,從而造成樓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制造業進一步衰退。”
他認為,中國經濟的危機主要是制造業危機,來得慢去得也慢。世界是平的,全球經濟已全面進入產業鏈競爭時代,如果認為廉價勞動力還是中國制造業的最大優勢,那是極大的錯誤。
“未來的戰爭就是產業鏈之戰”
此次采訪,記者最想知道的是,在郎咸平眼里,中國醫藥產業是怎樣一種狀況。所以,采訪之前,記者列出了六七條圍繞醫藥產業問題的采訪提綱,包括產業鏈整合、兼并重組、新醫改、融資等,但郎教授首先聲明,有關新醫改的話題不接受提問。還好,顧及專業媒體的職責所在,他還是談了對醫藥產業鏈整合和行業競爭核心的看法。
盡管他對醫藥行業不是有很深的了解,有些觀點記者也不敢茍同,特別是他提出制造業萎縮的情形,至少在醫藥行業未有這種跡象,相反還呈現逆市增速的態勢。但無可否認,作為一個經濟學家,他的思維方式是站在全球化層面上的,他的“6+1”理論,對醫藥行業有所啟迪。
他提出,國際產業鏈包括“6+1”共7個環節,“6”是指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而“1”是指制造。他認為,目前國內醫藥產業鏈的構成狀況是:產品研發方面外企占了97%的份額;原料藥生產中國企業占了89%;生產制造中國企業占了95%;終端零售加批發經營,在大城市,中國產品占了30%,不到40%,外資產品占了60%;而農村市場上的中國產品占了63%,外資是27%。
他把美國的醫藥產業和中國進行了比較:論規模,中國企業小而多,美國大而集中。在純利潤率方面,美國是我國的12.81倍;訂單處理的運作成本,我國是美國的2.78倍。批發企業的平均費用,我們接近13%,而美國只有3%。可見,醫藥行業被整合的機會很大,進行產業鏈的優化空間廣闊。“這就是為什么國外藥企進入中國,毫無例外都是產業鏈的整合,因為未來的戰爭就是產業鏈之戰。”
對于制造企業如何應對來勢洶洶的產業升級浪潮,郎咸平的觀點是:近兩年開始,整個世界已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產業鏈競爭時代,而國內藥企大多還停留在產品及企業競爭的年代,這是很危險的。
“供應鏈的整合可得到最大化的利潤”
郎咸平承認,醫藥行業不同于其他產業,有其特殊性。首先是新藥研發投入費用高、周期長,一般需要8~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上市,研究和開發成本巨大,風險也大。相比之下,生產所投入的金額就顯得微不足道。
因此,依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所獲取的經濟效益與巨額的研發費用無法相比,這種結果導致了零售和批發成為醫藥行業的核心,也導致在資金、研發專利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在銷售渠道方面比較薄弱的外資企業,將以“自我建立分銷”、“尋求國內在物流配送網絡有著一定優勢的醫藥公司進行合作”的方式進入國內市場,獲取可觀的經濟利益,并最終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優化整個“6+1”產業鏈,對醫藥行業至關重要。
在談到醫藥流通領域時他指出,藥品分銷領域是非常復雜的系統,雖說每一個行業都有物流,可是醫藥物流在整個社會的其他行業中是最復雜的。為什么?因為藥物的種類繁多,而且存儲還有特定的溫度和濕度的要求,周轉特快,進出頻繁,所以對倉儲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同時還必須符合GSP標準。因此在醫藥流通領域的競爭,外資的優勢在于他們能建立起嚴謹的物流系統支持,而國內企業的優勢是有歷史悠久、幅員廣大的銷售網絡,這也是外企所看中的一塊。如果國內醫藥工商、流通企業能將銷售網絡水平進一步提升,可以透過供應鏈的整合和優化整合得到最大化的利潤。
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醫藥外貿形勢出現了嚴峻的局面。醫藥市場擴容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內需的擴大,而以郎咸平的見解:真正的內需一定來自企業利潤,利潤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中國經濟要長期發展,必須做什么?我認為,必須從基礎建設投資轉成投資企業,只有企業產生利潤才會轉向投資,投資的錢再投資,從而產生"滾雪球"效應。”醫藥行業目前所要做的是產業鏈的高效整合,而產業鏈的高效整合正是目前外資企業進入醫藥行業的最高指導思想。
“如果不抓緊進行高效整合,我很擔心有那么一天,中國人在生病吃藥的時候突然發現,中國生產的藥品像當今的石油、大豆一樣,完全由華爾街掌控。”最后,郎咸平用這句帶點“危言聳聽”的話結束了此次采訪。
語出驚人》》
一直以來,我對產業升級持反對態度。為什么?外資進入中國合資開始通常是以“6+1”的“1”或“6”與我們合作,然后慢慢把我們的企業吃掉。所以,我呼吁停止產業升級,不要升級到高科技產業,呼吁國內企業就地轉型,著重考慮如何降低成本。
醫藥的核心就是兩個:批發和零售。就是“6+1”中“6”里面的兩個重大環節。而所謂的產業鏈優化其實就是做好批發和零售。
你不要以為政府退出了就是市場化,如果你認為政府退出就有市場的話,那么你就把市場看得太簡單了。市場是需要政府、全體國民細心培育,細心構建的。
外資企業通常采用“6+1”的“1”跟我們的“1”合資,而它的“6”在合資時就通過定價權的掌控,把合資的“1”的利潤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