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下的決策應更有前瞻性
2009-8-9 14:1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總裁 范克安
中國有一個詞叫危機,危機包含了既有危險也有機遇的意思。看到現在全球所面臨的經濟形勢,危機這個詞說得很恰當,我們現在確實既有危險又有機遇。所以現在對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企業來說,都可以在危險中抓住機會,然后讓自己一躍而起成為行業的領導。
中國有著長久、深遠的關于創新的文化,比如中國是全球第一個制造紙張的國家,是最早推出紙幣,中國有千年的創新的歷史了。中國現在是全球認知的制造業中心,正在發展服務行業,而且中國是吸引全球通過的重要的投資地。
考慮到這樣一個背景,現在就可以想像一下,在一個全新的經濟環境下我們應該怎么做?我們稱之為應該有一個新的模式,也就是說我們的戰略和業務模式都應該進行轉變,以往側重的是修復,修復現在已有的實體
和數字的基礎架構,現
在要轉變成準備。也
就是說我們進行
投資到基礎架構
上,這樣我們能
夠更好地應對
未來,變得更有
競爭力,更加繁
榮、更可持續發
展。這樣的話我
們就明白中國的
客戶在作出選擇的
時候是怎么樣進行選擇
的。這也是一個答案,未來面對危機應該怎么樣從危機中找到機遇。現在我們知道在中國的2025年就會出現100個新的人口達到50萬甚至50萬以上的城市。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機遇,那些城市到底要建設成什么樣子呢?是傳統的城市還是智慧的城市?那時候城市會有機場,機場是傳統的機場還是智慧的機場?那時候人們會有銀行業務,是傳統的銀行業務還是智慧的銀行業務?還有交通系統,是傳統的柏油馬路還是立交橋還是智慧的高速公路呢?我想對這些問題答案是簡單明了而且直截了當的。
答案的話是這樣的,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搭建起一些智慧的基礎設施呢?我們現在有能力來做到這一點,現在我們已經具備了相關的技術,我們具備了對于市場和對于行業的深入見解,更為重要的是我覺得我們現在要承擔起一種作用,在這樣一個世界上我們要承擔起責任,這個世界是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的世界。我們來看對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怎么樣進行回答,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么?我們用三個以I打頭的英文單詞來描述這個世界,翻譯成中文就是我們的世界未來的世界是可感知、可度量的,是互聯互通的,是智慧洞察的。
這個世界正變得可感知、可度量,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10億個晶體管,到了明年的時候世界的射頻認證卡將達到300億個。這就是剛才說的第一個“I”,就是可感知、可度量的。(以上稿件根據演講整理,未經作者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