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
2009-8-8 23: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前一階段,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戰略決策上來,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不斷以實際行動和有力舉措穩定農村、發展農業、富裕農民,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取得了可喜
成績。但也要看到,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有的貧困地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起點比較低、困難比較多、任務更加艱巨繁重,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仍然是我們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
農村發展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13億人口的國家,其中農村人口8億多,縣域以下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3%。
在長期工業化、城鎮化的戰略思想引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唯GDP論,成為各地發展的總體思路。各地區重視研究建設用地的空間布局,忽視對非建設用地的系統研究,導致在實施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中心城市及小城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夠,帶來了農村建設規劃的滯后性和農村發展的無序性等系列問題。農村地區發展的滯后已成為影響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區域差距大,起步標準不一樣。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4140元,收入增加了30多倍,但區域差距卻越來越大。在全國百強縣中,僅浙江就占據了30多個,農村人均收入達到8000多元,而西部的一些縣,人均收入超千元的都不多。按照國家有關規劃,到2020年,我國農村人均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東部農村目前已經實現。正如西部有些領導所說:“東部現在規劃實施新農村建設所要拆掉的舊農村,就是我們將來要規劃建設的新農村。”
(二)城市近郊發展快,遠郊腹地較落后。由于受資源、交通、地理條件等因素影響,在城鄉發展與建設過程中,“重城輕鄉”、“重鎮輕村”、“重工輕農”、“重近郊、輕遠縣”現象比較突出,造成各地區在規劃中重視城鎮而忽視農村。再加上缺乏科學的規劃指導,形成廣大農村地區發展建設水平遠遠落后于城鎮,省城及中等城市的郊區發展快于偏遠縣城,縣城周邊的村鎮快于遠離縣城的村鎮,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三)村鎮公共設施短缺,環境惡化狀況較嚴重。據統計,2007年我國城市用水普及率89.7%,燃氣普及率81%,污水處理率59%,截止到2006年底,農村鄉政府駐地用水普及率僅有60%,污水處理率1.7%,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5.2%,而那些遠離鄉政府駐地的偏遠農村的污水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零。一些東、中部偏遠農村生活用水主要靠自家打的極易受污染的淺地表水井的水,而一些西部缺水地區的農民用水只能靠水窖積攢的雨水,特別是近些年,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和不適當的耕作方式、灌溉模式,造成了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土壤和水體污染日益嚴峻。再加上農村地區人口多、分布散、經濟實力薄弱,造成供水、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缺乏,形成當前農村中環境衛生及環境惡化嚴重,甚至造成瘟疫出現。由于公共財政對農村投入的缺乏,再加上沒有統一的規劃,造成村莊公共設施及村鎮建設只能因陋就簡,形成村鎮建設依路布局,居民點是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大多成點狀或線狀。農民自行隨意翻建民宅,一些原有的村莊是村外是新樓,村內是舊房,人畜混亂,污水橫流,有新房沒新村。
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科學發展的不利因素
近幾年,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中,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制約和影響新農村建設進一步科學發展的不利因素。
(一)片面理解新農村建設,盲目實施撤村并莊。在一些較發達或次發達地區,在實施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將新農村建設錯誤理解為建設低級城市,盲目實施撤村并莊,并說這樣既可以節約耕地,減少基礎設施投入,又可以推進城市化建設。當一幢幢樓房代替傳統農房在農村拔地而起時,帶給農民的卻是搬運糧食和存放生產工具等諸多不便,致使許多農民對這些樓房口出怨言,稱其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實際上對于這種撤村并莊造成的浪費遠比整治一個村莊要大得多。據測算,搬遷一個村莊所需的費用大約是整治一個村莊的六倍。在撤村并莊過程中,雖說農民住上樓房,節約了住房建設用地,但由于農業生產所需的農機具和收獲的糧食無處存放,需要搭建許多臨時棚,仍占據不少耕地,不但沒有減少耕地,反而給農民生活帶來不便。
(二)忽視農民實際情況,盲目實施房屋統一建設。在中央提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后,有些地區無視農民實際情況,忽視農民收入差距和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對農居盲目實施統一改造,搞一些看上去漂亮、整齊劃一,而實際上并不實用。還有的地方不考慮農民家庭實際收入和所承包的農田位置,讓農民搬遷到鄉村公路兩側統一建房,所建房屋按鄉鎮規劃要求大小一樣、高低一致,造成經濟條件好的想好好不了,經濟條件差的負擔重、壓力大,甚至有的居所遠離承包農田,干農活很不方便。
(三)一味跟著項目跑,盲目安排整治的時序。有的地區以在新農村建設中,以重工業、上項目為主,重單一建設項目,輕綜合發展,有時為了爭取到國家相關部門項目,在土地整理、農田水利建設、危險水庫除險加固、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農民體育健身等工程建設中,不顧實際地進行規劃整治,結果是村里的路是土的,農田小道卻修成水泥的;水渠里的水全是污染的,水渠兩岸卻修成水泥護坡;農民用的都是自打的壓水井,地里卻鋪上自來水管;村里的學校、農民的住房都是危房,村委會高標準修建的各類活動室卻在那兒閑著。
(四)村莊建設規劃多,基本農田規劃少。有些地區在實施新農村建設規劃時,考慮更多的是農民的住房建設,對基本農田的有效利用與整合考慮很少,有的已造成耕地浪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先前的土地承包、分田到戶制度形成的。一塊很大的地,每家每戶都要擁有一部分,每戶之間的地以田埂作分界,無數條田埂占用了不少耕地。另一方面是當地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造成的。以前居住相對集中的自然村,大多交通不便,遠離公路和集鎮,隨著人們收入增加、眼界開闊和思想開放,便陸續遷移到公路兩邊和靠近集鎮的地方,以前居住的自然村大多形成只有一、二戶居民居住的空心村,而重新建房所占的幾乎全是農民自家或鄰居先前承包的耕地,沒有統一的建房規劃用地,降低了土地綜合利用率。
(五)村莊規劃缺乏科學性,農居安全隱患大。一些地方在搞新農村建設時,缺乏科學的規劃和論證,有的依據原有公路及開采礦區等現有基礎設施集中擴建,對保持原有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鄉村特色不重視,甚至導致一些村莊建到地震帶、泄洪區、泥石流易發區、地下采空區;有的村莊按公路長線布陣,甚至被過境公路穿村而過,這些村莊選址不安全,結構安全隱患突出,嚴重威脅著村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還有一些地區農民還居住在泥草、土坯等簡陋破爛的危房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下,險情隨時可能發生,農居安全隱患巨大。
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需要進一步把握的原則
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在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基礎上,應按照社會經濟發展與城鄉空間差異化協調發展的思路進行。近些年來,一些城市郊區縣發展的“農家樂”、生態休閑、采摘觀光等,就是將農村的歷史、文化、自然生態資源及與歷史文化相關的土特產品、文化景觀和風土人情結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種完全區別于城市的新農村發展形態,這種形態的價值效應、經濟效益越來越明顯。各地區應遵循城鄉空間差異化發展的思路原則,因地制宜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
(一)進一步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充分考慮保護水、森林、草地、濕地等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盡可能的保留鄉村原有的資源、地形地貌及自然形態,遵循生物的多樣性和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生存規律,重視傳統農業耕作土、肥、水、藥和動力等生產資源的使用,避免盲目推廣機械化耕作、化學施肥、化學除蟲除草,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板結、糧食及蔬菜的污染,破壞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動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二)進一步堅持遵循自然規律的原則。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是當地土地、空間、季節氣候等自然規律決定的。比如南方種植的多季稻,北方種植冬小麥等,都需要特定的農田、水、季節氣候等,如果違背了這些自然規律,而改在北方種植多季稻,可能就會出現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再比如,農村散養的雞、鴨、鵝、豬等家禽,只有養在住房旁邊,才能做到將吃下的剩飯,洗碗后的泔水喂養家禽,家禽的糞便施到自家種的菜地或田地,種出的有機蔬菜和糧食供自己食用,這樣才能夠形成低成本的生產、生活循環過程。不顧這些自然規律的特殊性,機械地按照城市規劃來實施新農村建設,將很難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進一步堅持提升生活質量與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我國大部分農民世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他們的健康很大程度依賴于居住生活的周邊環境。在實施新農村建設規劃時,應貫徹以人為本、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的原則。對為農民身體健康提供重要作用的水源、土壤、自然環境等良好的生態鏈予以重點保護,對森林、草原、水土、重點流域的生態環境不能破壞,特別是那些地處高寒、高原、易荒漠化石漠化地區的生態,更應加強保護。如果這些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這一地區的農民將面臨著生活質量下降,生存能力蛻化的風險。在他們周邊地區實施工業開發時,應考慮這些地區對廢氣、廢物的吸收、分解能力,保持他的生態承載力,保護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不被污染和破壞。重慶武隆山垮塌事件就是因為過度進行礦石開采,破壞了自然生態的承載力,造成山下村莊被埋,幾十人死亡的重大事故。
(四)進一步堅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的原則。要將農村建設規劃與城市建設規劃區別對待,充分體現當地的山水人文優勢、歷史內涵和區域特色,尊重與保護當地村莊的文化遺產,避免城鄉一體化變成城鄉一樣化,要加強對基本農田、濕地、生態涵養區的保護;要充分考慮地形地貌和當地的風俗習慣、自然規律。對一些地震多發帶,山洪泥石流多發區,要沿襲歷史悠久的自然村莊選址規律。能夠保留下來的歷史村莊,是經歷了與自然環境共存的時間檢驗,是村鎮規劃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五)進一步堅持科學統籌分類指導的原則。我國農村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同的縣、鄉、村自然條件、經濟狀況及發展水平都不盡相同,應堅持科學統籌農村的社會發展,從各自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不同縣(市)、鄉村規劃編制方法。對東、南沿海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在編制規劃時應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以節約集約用地、加快形成優質特色農業、實施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培養有文化、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為主,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供(排)水、環境、生產、倉儲、物流、消防、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投入為重點,統籌行政區域區的整體規劃,實現城鄉規劃在區域范圍內的全覆蓋。對于經濟較落后的中、西部地區,應結合實際、著眼長遠,借鑒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科學合理的編制中、長期規劃,避免因規劃不合理而導致資源浪費、投資重復、發展單一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現象,達到彎道超車的目的。
(六)進一步堅持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發展的原則。科學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必須轉變舊觀念,打破對農村城鎮的傳統認識,突破城鎮規劃的地域范圍,發揮城鎮總體規劃對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作用,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公共產品和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使城鄉發展相互促進。如浙江龍游通過縣域經濟的總體規劃,集中對農村的管網、路網、電網進行改選升級,推進了村莊整治、農民飲用水和垃圾集中處理工程,極大的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北京一些郊區縣,通過制定城鎮規劃,明確了產業布局,依托農村,建設服務城市的現代農業產業,形成了大興西瓜、平谷桃、懷柔板栗、密云魚,打造“一區一品牌、一鎮一產業”,實現了城鎮的差異化發展。在制定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發展規劃時,必須堅持以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依據各地區特點和特色產業,確定其職能定位和發展目標,在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基礎上,統籌利用區內土地資源和空間布局,避免職能交差、產業重復和惡性競爭。
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科學發展的幾個著力點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億萬農民的共同期盼,是一項惠及億萬農民、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是我們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我們要進一步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從更高的層次上尋找切入點,從更寬的視野中選擇突破點,扎實推動新農村建設科學發展。
(一)先公共設施,后個人居住。村鎮規劃建設的時序點要結合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做到先公后私、以公帶私,梯次推進。對那些水、電、路、廁等基礎公共設施優先規劃建設,解決農民的吃水、出行、用電、入廁難的問題。在解決公共設施建設同時,合理引導農民進行個人居住環境的整治,做到大環境根治了,小環境也要改善。
(二)先整治后開發。在保持原有的自然環境、鄉土風情、歷史文化名鎮村落不被破壞基礎上,劃分先進制造區、高端服務區、交通物流區、糧食主產及農副產品加工區、生態涵養區、新型農業采摘觀光旅游區、文化遺產保護區等不同區域類型,按照保護、利用、改造、發展相協調的原則,進行規劃整治開發。
(三)先地下后地上。在規劃實施新農村建設時,一定要吸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教訓,避免經常“開膛破肚”,在保證不破壞自然環境、不改變自然水系、不損害傳統建筑風貌基礎上,對這些自然建筑群和規劃的自然村莊地下管網線路進行優先整治改造,確保在今后的建設中不重復實施地下給排水等管網投資,使有限的新農村建設改造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用。
(四)先環境后實體。新農村建設的“新”與原有的舊農村相比,主要體現在居住條件的改善、基礎設施的改進、人居環境的改變、生活方式的改觀。現在還有一些偏遠農村鄉村道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內垃圾糞便隨處堆放,蒼蠅滿天飛,老鼠滿地跑,不僅污染了周圍的環境,而且污染了地下水源。在推進新農村建設時,應進一步對這些鄉村道路和環境進行整治,方便農民生活、改善居住條件,爾后進行實體開發,這樣既便于開發建設,又便于規劃的實施落實。
(五)先機制后實施。為保障新農村建設規劃落實,各地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規范農村建設的法規制度,使城鄉規劃建設有法可依。要進一步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節約集約農村建設用地,推進農業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和區域化布局,形成規模化、集約化農業產業優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增產增收。同時,要切實進一步建立有農民參與的規劃建設管理機構,農村規劃建設管理任務十分復雜,各地區、各村莊情況不同,特色不同,民族風俗不同,其建設的風格和規劃標準也應不盡相同,應按照縣統籌、鄉制定、村實施的三級連建、連管機制,保證每一級管理機構都有專業技術人才組成,增強各級機構的管理力度;保證每一村的規劃都有村民參加,保障農民的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讓農民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干什么,贏得他們對鄉鎮規劃的充分理解、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確保所制定的規劃依據實際,操作可行。另外,要進一步建立公共財政對鄉鎮公共設施建設財政轉移支付的長效機制,實行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政府應根據農村公共設施現狀,結合公共財政能力,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編制村莊規劃,加大財政對農村公共設施投入轉移支付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完善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目標。(耿其昌/中共中央黨校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