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試論電視傳媒體系應承擔的文化傳播責任

2009-8-5 14:5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張冉冉
    電視傳媒作為大眾傳媒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承擔起大眾文化的積極引導責任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播責任,以一種較高層次的思想境界、文化內涵通過具體的編播運作來報道大眾文化,分析大眾文化,既要貫徹社會主體意識、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又要具有批判意識和人文意識,從文化背影和歷史宏觀角度對大眾文化作出合理的意識闡釋和價值定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在一定層面上實現 “教化”功能,還要提高受眾的文化格調和品位,為民族文化主體回歸,民族自豪感提升和構造和諧社會起到媒體應有的作用。
    21世紀的傳媒業無疑是一個“娛樂”的主旋律舞臺,廣義上的“娛樂”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在這種大眾文化崛起,全面參與 “娛樂”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主體文化將面臨考驗。隨著我國傳媒體系的迅速發展和覆蓋面的快速擴張,全國已有80%的有效受眾在感受傳媒給日常生活帶來的新影響,大眾文化消費市場迅速崛起、潛力巨大。
    目前,大眾文化處于何種狀態?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大眾文化?一些社會學家和文化學者對目前大眾文化的搏發,尤其是低俗面的日漸走強表示了擔憂。一項對我國大眾文化進行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調查表明,異軍突起的大眾文化越來越明顯表現出游戲性、娛樂性文化特征,成為一種無深度的平面文化;而且由于其片面強化和突出文化形式的娛樂功能,消解忽視了文化蘊涵和藝術價值,使大眾文化缺乏道德理論性、審美價值、思想深度和終極關懷。如果此種精神態度成為大眾精神的主流,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和后果是深遠的。
    一、電視傳媒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電視業發展迅速,電視傳媒以其特有的圖像、聲音、文字三位一體化傳播形式成為大眾傳媒的核心部分。這種傳播方式對受眾的文化程度沒有一定要求,適應于最大范圍的觀眾,尤其更易為文化層次偏低的受眾所接受,因此更容易走向 “媚俗”的一面。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追求高收視率和高廣告效益,無疑是包括電視在內的傳媒業的一項主要工作指標和節目編排導向。以綜藝類節目為主打的電視娛樂節目,無疑正陷入 “純娛樂”怪圈, “超女”、“快女”、 “金牌魔術團”、 “本山快樂大本營”、 “選秀”、 “選美”等娛樂節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群眾廣泛參與基礎上獲得了 “雙高” (高收視、高收益),卻將傳媒的文化立場丟失殆盡,尤其對廣大青少年、在校學生產生了嚴重誤導,使一部分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轉而去學表演、學才藝,期盼“一夜成名”、 “一夜暴富”,同時使社會價值觀淪為 “實用論”、“實效論”、 “功利論”,將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的 “勤勞、勤儉、勤奮”的優良傳統棄之不顧,產生了嚴重的偏狹文化價值導向。
    這種娛樂節目在客觀效果上無疑產生了使受眾單純接受某種感觀刺激、強化自我意識、喪失理性思考能力的作用,削弱了中國幾千年文明積淀和塑造的民族文化主體意識和民族精神。
    二、電視傳媒在大眾文化傳播中應承接的責任
    從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道德的責任上講,電視傳媒作為主流大眾媒體應承擔起大眾文化的積極引導者的角色。在社會劇烈轉型、貧富差距擴大,外來文化魚龍混雜傳入的時期,大眾文化空前盛行,文化信息接受主體普遍人文素質不高,道德自我批判和自我約束能力較弱。
    電視傳媒應從文化和道德角度對大眾文化作出合理的闡釋和價值定位,并作出正確的導向,要堅定傳媒的 “文化立場”,確立民族主體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
    作為大眾文化的引導者,促進大眾文化的提升及與其他文化的交融,這是電視傳媒的一項重要社會職能。目前日劇、韓劇盛行,國外動畫片大量進入中國影視市場,這種外來文化的進入在帶來文化多樣性和文化交融性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對我國本土文化是一種沖擊和削弱。
    但從改革開放和國際化走向的戰略意義而言不能拒絕和摒棄外來文化的傳播,這更需要我們的傳媒業要樹立正氣,要弘揚主旋律,要把高雅文化、高雅藝術和大眾文化進行有機結合,使大眾文化向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方向發展。韓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內在因素就是使對國民意識、民族文化的有效保護和傳承,韓國的媒體在民族精神塑造和國家本位主義建設方面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電視傳媒應在大眾文化傳播中發揮積極的影響力,成為引領大眾文化潮流的風向標,要站在振興民族文化、樹立民族自豪感的高度上,保持主流媒體的品格和品味,要弘揚電視傳媒文化傳播的主體意識,沒有主體意識,就不會對大眾文化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容易成為大眾文化的 “傳聲筒”。有了主體意識,電視媒體才能更好的通過節目開辦、創作和采編工作,有意識地介入大眾文化傳播,實現充分表達傳媒自身的文化觀念和人文思想的主動性,引導大眾文化消費。要注意文化傳播中的欣賞性、藝術性、知識性和娛樂性的有機結合,同時在新聞報道和節目制作中要注重對其文化深度、廣度、厚度的挖掘和傳承。
    尤其在傳統文化節目中要尊重其文化原生態、文化傳承,尊重歷史,要注意知識的嚴謹性、嚴肅性,避免妄談妄議,摒棄戲說泛談,將文化傳播與文化傳承同庸俗文化的泛大眾化的迎合區分開來。
    電視傳媒應承擔社會公眾意識培育職能、社會道德弘揚職能、社會文化傳播職責、社會釋放機制建設職責,而這些職能、職責的承擔都應建立在當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家強盛發展、社會安定和諧、民族文化主體回歸這幾個基礎上。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