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江海大道競風流——南通公路發展60年巡禮

2009-8-4 12: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瀕江臨海的南通,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人口774萬人,是遠近聞名的教育之鄉、體育之鄉、建筑之鄉、紡織之鄉、長壽之鄉。 
  這里,誕生了江蘇第一條公路,此后很多年里,公路始終是南通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無與倫比。改革開放以后,南通才有了民航、鐵路等運輸方式,但公路仍然占據交通運輸的主導地位。進入新世紀,南通公路事業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新時代,條條平坦寬敞的公路,不僅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硬件支撐,而且也成為南通社會發展水平的新地標之一,令人賞心悅目,嘆為觀止! 
   歷程篇 
  (一)、機構,一波三折 
  南通公路管理機構經歷了一個三上三下的曲折過程。 
  1949年6月,南通公路史上的第一個管理機構:南通公路管理站成立,隸屬蘇北公路局。主要負責公路修建、車輛監理,承辦汽車運輸,管理交通秩序。職能明顯比現在多了很多。 
  1952年7月,南通公路管理站改稱蘇北人民行政公署南通區公路管理處。處內設行政、養護、路政股和車輛監理所,編制二十五人。 
  1953年6月,專署交通運輸管理局成立,公路處撤銷并入交管局,公路管理養護業務由所設的公路科承辦。 
  1956年8月,成立江蘇省南通養路段,內設段長室、協理員室、財務股和工務股,編制二十一人。下設海安、如皋、平潮、張芝山、海門、啟東、崇明七個養路工區,主要負責省道養護管理。 
  1957年10月,養路段又撤銷歸并專署交通局,各養路工區并入縣交通局。 
  1962年6月養路段恢復,段下設南通市、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縣等七個公路管理站,分設三十三個道班,養護公路14條共613公里。 
  “文革”期間,公路管理體制被打亂,南通養路段被合并,各級公路管理機構層層下放,直到1974年,養路段和養路工區再度恢復,公路管理體制趨于穩定。 
  1979年1月,“江蘇省南通地區養路段”改稱“江蘇省南通地區公路管理處”,內設五個科,定編三十五人。同年七月,各養路工區改稱公路管理站,內設五個組,人員編制按管養公路的里程確定,十三至十五人不等。 
  1983年3月,順應“市管縣”的體制變革,“江蘇南通地區公路管理處”改稱“江蘇省南通市公路管理處”,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二)、隊伍,逐步壯大 
  1983年3月,南通市公路管理處下轄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市郊 7 個公路管理站和工程隊、機修廠等 9 個二級單位。郊區公路站于 1991 年改稱市區公路站。工程隊于1991 年改稱工程大隊, 1994 年更名為路橋工程總公司。機修廠于 1995 年撤銷并入路橋工程總公司。 
  1991年,我市設立了第一個收費站——九圩港大橋車輛通行費收費站。 1993年,設立204 國道如皋收費站。1994年,設立328 國道胡集收費站。1996年,設立金通公路通州收費站。2000年,設立啟東收費站。2001年,設立南通收費站、環鎮收費站。2003年,設立海門收費站、姜灶收費站。2004 年,設立新店收費站、老壩港收費站、磨頭收費站、仁港收費站,其中,仁港收費站2006 年開征。 
  2002 年,全市公路系統進行事企分離改革,市路橋工程總公司及各公路站所屬的工程養護公司全面轉企,國有資產全部退出,實行民營化,與公路機構脫鉤。在職在編人數從1865人縮減到704人。 
  隨著收費站的逐步增多,至 2006 年5月,處屬單位共有 7 個公路站、 13 個收費站,合計20個基層單位。公路職工人數達到2200多人(含4個行業管理收費站人數)。 
  2009年,隨著費改稅的實施,13個收費站只剩2家收費站,即磨頭收費站和胡集收費站,胡集收費站搬遷到姜堰交界處與泰州姜堰收費站合并為江海收費站,磨頭收費站為如皋交通局為主管理,公路處實施行業管理。業內人士戲稱:南通公路處現在只剩半個收費站了。 
  (三)、公路,加速發展 
  1905 年,近代實業家張謇修筑了港閘路。這是南通也是江蘇第一條公路。 
  1949年解放之初,南通公路總里程為459.8公里;1969年第一次超過1000公里,達1028公里;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是1556 .4公里; 1983年1834.4公里;1986年首超2000公里,達到2058 .3公里;1999年2358公里;2005年達到8986公里,2006年全市公路總里程為14015.231公里。從里程數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之前的公路里程增長極其緩慢,30年才增長了約1100公里;八九十年代,公路發展速度開始加快;進入21世紀更加突飛猛進,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全面提速,尤其是近幾年來農村公路日新月異,僅僅六七年就增長公路里程超過一萬公里。 
  1983年的1834.4公里公路中,按公路等級分:二級公路39.996公里,占總里程2.1%,三級公路245.25公里,占總里程的13.4%,四級公路1257.851公里,占總里程的68.6%,等外公路291.246公里,占總里程的15.9%。可見,當時的高等級公路寥寥無幾。按公路行政等級分:干線公路726.8公里,支線公路1103.2公里;按公路路面分:高級及次高級公路面為319.98公里,中級路面1513.663公里,土路面為0.7公里,全市公路橋梁 862 座 30190.55 延米,每百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公路22.9公里,密度高于當時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但公路的技術狀況較差,橋梁荷載能力低下,與我市經濟迅猛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為進一步提高公路技術等級,南通先后進行大規模的公路拓寬改造。通過二十多年來的工程建設和養護改造,南通公路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06年全市公路總里程為14015.231公里,國道113.917公里,省道915.579公里,縣鄉道8312.728公里,高速公路216.941公里,一級公路380.498公里,二級公路1253.841公里,三級公路1841.358公里,四級公路8627.632公里,等外公路1694.961公里,高級及次高級公路面為10454.091公里,全市公路橋梁6791座227752.2延米,每百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公路175.015公里。快速便捷的公路網絡促進了人流物流資金流,為南通經濟的騰飛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極大方便了人民群眾的出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 
   成就篇 
  (一)、第一條高速公路:寧通高速的誕生 
  寧通一級公路南通段建于 1996 年,長 37.74 公里。 1998 年 12 月 28 日開工實施高速化完善工程,工程是在原路基礎上,通過完善交通工程及安全設施,增設互通和分離立交,實施全封閉,達到高速公路的標準, 2000 年 11 月 21 日通過交工驗收。該工程的竣工,標志著我市實現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揭開了南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嶄新的一頁。 
  (二)、第一條文明樣板路:204國道的變遷 
  204國道在八十年代以前一直叫做“通榆線”,起自南通港,縱貫南通、鹽城、淮陰、連云港,是蘇北沿海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1928年列為省道,1980年定為國道。 
  1992年之前的204國道,多為三四級公路,一路彎彎曲曲,尤其是通揚運河平潮白蒲等沿河地段河岸經常塌方,危及行車安全。1992年4月,204國道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改造,其中新建公路40.82公里。1993年9月改造工程竣工。改造后204國道南通段縮短9.5公里,避開了海安城區和通揚運河沿河危險地段。 
  2002 年,我市先后共投入近 3 億元,對全線進行大修完善,對如城段實施改線,路況質量得到明顯提高,成為江海大地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受到了交通部檢查組的高度評價,成為我市第一條國家級文明樣板路。 
  從前年開始,204國道南通段進行了歷史上最大的拓寬工作,全線101.7公里全線采用一級公路標準建設,絕大多數路段是開辟的新線,全部204項目估算總投資29億元。投資規模創出歷史新高。 
  今年年底全部貫通。 
  (三)、最親民的公路項目:農村公路的異軍突起 
  相比于我市干線公路建設力度,農路曾經顯得比較薄弱。農民的期盼就是黨和政府努力的方向,從2003年起,市委、市政府全面啟動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到2007年年底,提前一年完成省定任務,5年來,累計建設農路7800公里,全市1900多個建制村通上等級公路,受惠群眾超過700萬。5年來,累計完成投資60億元。 
  (四)、速度最快的公路建設期:十五以來干線公路建設加速度推進 
  進入新世紀以來,南通干線公路建設面貌巨變。十五期間,全市掀起網化工程建設的高潮,累計投資33億元,把干線公路輪番改造了一遍;十一五前三年,完成投資45億元,實現了市到縣一小時交通圈的目標,全市五橫六縱一環干線公路網基本形成,市到縣全部實現一級公路聯結,極大促進了市域經濟的發展。今年,我市干線公路建設項目共11個,總里程378公里,總投資92.4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7.43億元,通車里程102公里。今年上半年,干線公路建設成效顯著。一是完成投資大。完成投資11.5億元,占年計劃66%。二是形象進展快。拆遷、基層、路面、橋梁分別完成年計劃的85%、64%、47%和44%。三是實體質量優。分項工程合格率100%,分部工程優良率100%,一次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G204在省局組織的一季度考評中被名列第一。 
   (五)、貢獻最大的規費:養路費征收 
  規費征收是公路事業發展的生存之源、發展之源。南通的養路費征收全國最早,1905 年南通修筑了港閘路后,即在當地開征了養路費。由于南通車輛不多,很長時間內,南通養路費增長不快,1950年征收養路費2.9萬元,1960年32.8萬元,1983年首次越過1000萬元,達到1093萬元,1985年2500萬元,這一數據相當于建國后前30年的總和;此后,增速進一步提高,2000年征收養路費1.91億元,2005年征收3.6億元,2008年征收養路費6.58億元。從今年起,養路費已經停征,但不可否認,正是這些養路費,成為幾十年來公路建設最為穩定的資金來源,公路事業的大發展中,養路費不能不提,功不可沒。 
    經驗篇 
  (一)獨具特色的路網改造 
  “汽車跳,南通到”,曾是南通公路歷史狀況的真實寫照。1997 年以來,我們抓住全省實施“干線公路網化工程”的機遇,對全市國省干線公路進行了輪翻改造,五年累計完成投資 33 億元,改造總里程 797 公里,約占全省的 1/8 ,連續 4 年位居全省第一。改造后的干線公路技術等級大幅提高:一級公路里程達 216 公里,二級公路里程達 480 公里,一、二級公路占干線公路的比例由改造前的 62.7% 上升到 94.8% ,全市干線公路面貌煥然一新。南通普通干線路網實現跨越式發展主要得益于干線公路建設管理體制的創新。業內人士稱之為“南通模式”,這就是:縣(市)政府為責任主體,縣(市)交通局為項目法人,南通市政府、交通局為行政領導,市公路處實施行業管理。 
  這一模式一是解決了公路建設的資金壓力。路網改造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不足和地方矛盾,明確縣(市)政府為責任主體后,籌資渠道大大拓寬:省交通廳實行定額補助,其他配套資金由縣(市)政府通過銀行貸款、財政撥款、社會捐資以及社會化負擔的辦法加以消化。 
  二是形成了建設合力。網化工程建設得到了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在規劃階段,南通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帶隊到省交通廳匯報,爭取盡可能多的項目進“總盤子”。在實施過程中,市政府多次組織召開全市性的動員會、現場會,為工程建設保駕護航。交通公路部門全面提高工程的組織化程度,市交通局建立了領導聯系點制度,每位黨組成員聯系一個縣(市),對各縣(市)工程進展情況跟蹤管理、跟蹤服務。市公路處在市局的領導下,加大行業管理力度,通過強化目標管理和動態管理,一手抓在建工程,一手抓項目儲備,滾動向前推進。在全市先后四次開展大規模的百日勞動競賽活動,確定目標,落實責任,倒排工期,掛圖作戰,保證了年度計劃的順利完成。 
  正是由于這種創新機制的實施,使南通大規模的路網改造順利實施,工程質量得到了有效保證,路況質量得到了徹底改變。 
  危橋改造的“南通模式”同樣是全省獨一無二的。南通屬于水網地區,需要改造的橋梁面廣量大,單靠公路部門的力量難以完成,為此,我們創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條與縣(市)政府合資改造公路危橋的模式,“十五”期間,公路部門共出資8800萬元,引進地方資金1.9億元,合作改造危橋311座,基本消滅了干線公路危橋,極大地改善了公路通行能力,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二)領先全省的養護改革 
  改革是推進公路事業發展的永恒動力和不竭源泉。2002年,我們按照省交通廳和南通市政府文件精神,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公路行業的“事企分離”改革,實現了事企分離、管養分離和性質置換、資產置換、身份置換的改革目標。公路處所屬的路橋工程總公司和7個公路站所屬的養護工程公司全部由事業性質改為企業性質,與公路管理機構徹底脫鉤;企業的國有資產全部退出、變現,實現了以股份制形式為主的民營化;企業職工的身份由全民事業性質轉為企業性質。全系統共有1502名職工通過提前退休、內部退養、身份置換、關系掛靠等不同方式與公路部門脫鉤,占改革前職工總數的80%。實踐證明,改制后的處站兩級管理部門,職責更清了,人員更精了,管理更優了;分離出去的企業,壓力更大了,人心更齊了,效益更好了,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雙贏。 
  事企分離改革完成以后,養護管理的模式面臨著大調整。為此,我們按照省局要求,積極探索和培育市域范圍內的養護市場,在小修保養和大中修工程領域引入競爭機制,面向全市養護企業進行招投標,養護管理由過去的行政管理轉變為合同管理。經過幾年來的運作,初步理順了公路處、公路站、養護企業三者關系,在小修保養方面,公路站作為處派出的監管單位對養護企業采取“日養護巡查、周養護檢查、月養護考核”的微觀考核制,考核結果作為經費計量支付的依據;公路處對公路站采取“不定期養護巡查、月養護檢查、季養護考核”的宏觀考核制,考核結果作為處向站撥付養護現場監管費的依據。01年至04年,我市重點開展了以“路肩成型、邊溝疏通、綠化補植、集鎮段治理、橋頭跳車”為主要內容的五項整治活動。2005年以來,我市又開展了精細化養護、周期性養護、預防性養護,通過加強養護管理,全市干線公路的好路率由2000年底的73%上升到目前的91%以上,保證了公路的完好暢通。“十五”以來,我們以文明樣板路創建為抓手,以公路綠化為亮點,全面提升道路形象,全市共建成公路綠色通道500公里,建成以204國道為代表的部、省級文明樣板路400公里。優美的公路景觀,給人以“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游”的美好享受。 
   (三)快人一拍的路政管理 
  路政管理是公路部門行使行政執法職能的集中體現。我們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強化了路政管理工作,成效十分明顯。 
  對外,我們較早確立了“大路政觀念”,主動爭取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早在2001年,我處就成為全省第一家獲得編委批復同意成立“路政支隊”的單位;積極促成市縣兩級政府召開了路政專題工作會議,主動提請市、縣兩級政府出臺相關規范性文件,謀求長效管理的良策;主動加強與法院、公安、城管、規劃等多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形成了在南通地區法院部門認可的行政訴訟不敗訴的執法模式,實現了路政管理由部門行為、行業行為向政府行為、社會行為的轉變。最近兩年,南通大力開展路政合格鎮、路政合格村評比活動,提高了各級政府和老百姓對公路事業的關心度,促進了公路環境的明顯優化,對內,我們通過不斷創新管理思路,強化內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率先實行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為了解決路政管理中存在的“疏于管理、淡化責任”問題,我處于2004年在全國率先進行了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通過建立具有約束力的文件化管理體系,按照“寫我將做、做我所寫、記我所做”的流程,把每一項路政管理的活動與行為,完整地記錄下來,每一環節確保“零缺位”,每一細節追求“零缺陷”,每一關節力爭“零差錯”。提高了路政管理工作質量,讓群眾滿意、讓領導滿意。ISO質量管理體系建立起了“在管理中抓服務、在服務中促管理、管理就是服務、服務就是管理”的新理念。實踐證明,這項創新舉措有力促進了路政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和標準化。認證專家稱這在全國路政管理單位中是第一家。 
  二是自主研制開發了三個路政管理軟件,實現了路政管理手段的創新。第一個軟件是路政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能夠在支隊與各大隊之間、各大隊與大隊之間直接實現路政日常業務處理、業務數據查詢、各類業務報表自動統計和生成等多種功能,具有簡便、快捷、共享、節約等優點。比如,坐在支隊辦公室里就可以對各大隊每日巡查、行政許可、糾違處罰等情況隨時掌握到。在2002年部級文明樣板路檢查驗收時受到了交通部檢查組的高度評價。省公路局進行完善開發后在全省進行了推廣。第二個軟件是交通設施智能化管理系統。該系統建立了“安全設施設置標準、交通事故統計、政策法規、現有設施狀況”四個數據庫,通過程序分析匯總資料,自動生成新增設施的設置需求,并排出輕重緩急的順序作為決策依據,同時,通過項目的招投標程序、計量支付程序和質量監理程序對整個實施過程進行監控,實現公路安全設施管理的智能化。比如,我市交通安全設施需要改造資金500萬元,而實際上級下達資金只有300萬元,該系統會自動統籌考慮交通量、交通事故情況、現有設施情況等各種因素,提出最適宜實施的項目,供我們決策參考,讓我們避免了交通設施投資方面的盲目性和不科學因素。第三個軟件是“路政管理績效評估系統”。我處開發的路政管理績效評估系統將權力與責任直接掛鉤,績效與獎懲直接聯系,將日常工作分層次分崗位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標,通過建立路政管理工作的指標化體系和考核流程,由計算機系統對工作實績進行自動評估,可以使路政管理工作績效的考核更加客觀、公正。 
  三是進一步建立健全制度建設。先后出臺了《路政管理責任追究辦法》、《路政管理不作為處罰辦法》和《路政管理目標考核辦法》等新的管理制度和手段,將路政工作的彈性管理變為剛性責任,制度管人、量化考核,形成了具有南通特色的“大隊包面,中隊包片、個人包段”的路政管理體系。 
  (四)、卓有成效的文明創建 
  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始終是我們的追求。多年來,南通公路處結合各級文明單位、文明行業創建標準,結合公路部門行業特點,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明創建工作思路,即:堅持一個基點,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強化兩個意識,即創建意識、申報意識;突出三個層面,即突出班子建設、黨員隊伍建設、執法隊伍建設;健全四項機制,即組織協調機制、運行保障機制、檢查監督機制、考核獎懲機制;做到五個結合,即文明創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機關作風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全省公路系統爭先創優競賽、家庭和社區文明建設相結合;樹好“六種形象”,即樹立勤政為民、清正廉潔的公仆形象,樹立公開公平、公正文明的執法形象,樹立熱情禮貌、服務一流的窗口形象,樹立整潔優美、舒適宜人的環境形象,樹立熱情服務、優質高效的管理形象,樹立綠化美化、賞心悅目的公路形象。按照上述思路強力推進創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有力地促進了公路系統的三個文明建設。南通公路系統連續六年在全省公路系統綜合考核評比中名列前茅,公路處黨委被評為南通市優秀基層黨組織,公路處被評為市級機關作風建設先進處室和交通系統市直事業單位標兵單位。全系統實現了江蘇省文明公路處、文明公路站、文明收費站、文明路政大隊、文明征稽所全部“滿堂紅”,處被評為省、市文明行業和省交通系統文明行業;所有基層單位全部獲得區縣一級文明單位稱號,全系統共有14個單位獲南通市文明單位稱號,6個單位獲江蘇省文明單位稱號,省、市文明單位總數分別占南通市交通系統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如東公路站還被評為省文明單位標兵,成為南通交通系統唯一的一家;我處的“您好”工程,被南通市文明委表彰為首批“人民滿意服務品牌”,所有的服務“窗口”單位都獲得了“誠信窗口”稱號,一大批“窗口”單位被評為省、市“青年文明號”、“巾幗示范崗”, 336省道南通收費站獲得全國“巾幗示范崗”稱號。此外,還培養了丁華、冒云琪、李淑娥這樣的交通部勞模、先進工作者。公路系統的知名度、美譽度和社會滿意度大大提高。 
   未來篇 
  “十一五”后3年,南通著力于構建“四橫五縱一環”干線網絡,計劃投資近90億元,初步排定了包括223省道通州繞城段、334省道南通段等8大項目,并凸現“在總體規模和質量上適度超前發展,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和產需銜接紐帶作用”的建設思路。 
  2008年5月,南通公路處提出了“九橫十縱一環”的“十二五”建設規劃,目標是最終形成“方格+環”狀的一級干線公路網絡,實現市到縣、縣到縣、縣到重要集鎮、到大型港口等主要交通發生區域間一級公路的連接。 
  按照規劃,“九橫”包括:富安至白甸段、328國道、洋口港至泰興火車站段、334省道南通段、平海線、335省道、王海線至南通東火車站段、336省道、啟隆鄉至海永鄉段。 
  “十縱”包括:江曲線、新204國道、226省道南延段、225省道、如東221省道至石江公路段、如東221省道至疊港公路段、222省道南通段、東灶港至包臨線段、呂北公路、茅家港至啟東港段。 
  “一環”,就是沿海公路,這是橫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建設項目,全長達240公里,串聯沿海港口、工業園區。 
  “九橫十縱一環”規劃里程約1800公里。據了解,經過副市長吳曉春多次帶隊爭取,其中1300公里已獲省交通廳認可,南通目前在建項目、儲備項目均在這個規劃范圍內。 
  面對新一輪南通公路大建設、大發展的機遇,南通公路人繼續發揚“爭先創優”六連冠的豪情,銳意進取,勇爭一流,全力推進南通公路事業更好更快發展,為南通“扎實保增長,全面達小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