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行業資訊

物流業進入“信息化整合期”

2009-8-31 0: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專家認為,雖然2009年下半年和未來一年內,物流業在規模上會逐步回升,但長遠看將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其服務的專業化也將越來越深入
 “可以說,2009年是中國物流業發展極為困難的一年,其表現為,中國物流業總體增長趨緩以及必將要發生的結構深度調整。”賽迪顧問開發區咨詢中心總經理王文博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發改委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89.9萬億元,同比增長19.5%,增幅比2007年回落6.7個百分點。

    “從宏觀上看,發展增速的放緩是金融危機對物流業影響的直接表現;從微觀上看,是上游制造業產量削減帶來物流需求下降,特別是進出口的無力,造成了物流業陷入一種幾近‘停滯’的狀態。”王文博說。

    據記者了解,目前物流企業平均毛利率由2002年的30%降低到10%以下,其中,倉儲企業只有3%—5%,運輸企業只有2%—3%。

    8月28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經過低谷后,中國的物流產業,在2009年下半年和未來一年內,在規模上會逐步回升,但從長遠來看,物流業的發展并不是靠規模取勝,所以物流產業今后將會朝著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其服務的專業化也會越來越深入。”   
構建“大物流”

    “2008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89.89萬億元,每1個單位的GDP需要3個單位的物流量來支撐;同樣,2008年,我國物流業增加值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6.5%;物流業每增加6.06個百分點,就可以帶動服務業增加1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物流業現有從業人員約2000萬人,物流業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可以新增10萬個就業崗位。”戴定一副會長用一組數據向本報記者表明,物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是調整結構的重要手段,是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

    “但是,總體來看,我國物流業運作模式粗放,運行效率低下,還不能適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需要。”博科資訊總裁顧問、資深物流專家王頤中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中談到,盡管我國物流業這幾年發展較快,但仍處于起步階段,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解決。

    王頤中說,“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物流運作模式還相當普遍,社會化的物流需求不足;物流企業“小、散、差、弱”,專業化的供應服務能力不強;物流基礎設施結構不合理,銜接配套能力差;部門分割、地方封鎖、行業壟斷,對資源整合和一體化運作形成了障礙。 

    據賽迪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物流相關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中,交通運輸占比居于絕對優勢,而倉儲、加工、包裝等相關環節的投資僅占到7.3%,相比美國、日本等國家的15%—20%,中國物流產業結構問題在于僅僅聚焦于運輸環節,整體發展還處于比較低端的階段,沒有真正形成綜合性、全局性和一體化的物流產業發展體系。

    “而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已經成為阻礙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戴定一認為,要大幅降低我國企業的物流成本,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以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思想來帶動物流行業的全面發展,構建起全社會的“大物流”系統。

    據記者了解,國家推動的物流監管信息化已成為驅動物流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并將物流信息化列為重點建設工程。

    “2007年國家陸續對食品、藥品、危化品、通關物流等項目實施重點監管。在此帶動下,這些領域的信息化工程也迅速推進。”中國物流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吳志惠向本報記者介紹說,首先啟動的是電子口岸建設。目前,通過對貨物、船舶、人員在通關申報中的有效整合,全國多數地方的電子口岸實現了大通關核心流程全程上網,基本實現了各執法部門在同一網絡平臺上共同執法。”與此同時,海關的電子商務和綜合物流服務平臺逐步開發完成,實現了由政務向商務、物流服務的延伸。


    信息化進入整合期

    “目前,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正進入信息和資源整合周期。”戴定一認為,我國物流信息化在經過一段時期的基礎性研究和建設后,已經進入一個以整合為目標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信息技術的單點應用將會整合成一個體系,來追求整體效應,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其實,物流業在國際上被公認為繼原材料、勞動力之外的“第三利潤源泉”,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動脈,誰掌握了物流,誰就掌握了市場。歷史事實也證明,各國經濟的發展除了依靠第一支柱產業群“生產”和第二支柱產業群“消費”外,“物流”也自然成為第三大支柱產業群。大力發展物流,是21世紀大力發展生產力的需要,也是獲得第三利潤的需要。 

    但是,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流通”的傳統觀念束縛了國內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直到2006年,現代物流業發展被寫進“十一五”規劃,才終于明確了其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產業地位。2009年,物流業被列入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更使物流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而此次金融危機也為物流行業利用電子商務降低高居不下的物流成本、供應鏈整合、精益物流、精敏供應鏈的推廣應用等提供了很好的契機。”賽迪王文博對本報記者說。

    相關數據表明:電子商務型快遞,正以每年60%的速度高速增長。全國從事電子商務型快遞物流配送的人員已經達到60萬人左右。未來十年內,高速增長的快遞業還將吸納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從事快遞業的人員將增加到300萬。

    “但資本對進入物流行業目前還持有謹慎的態度。”王頤中對本報記者分析說,由于典型的“過度市場化”,物流行業現在還難以形成行業聯盟,建立物流信用體系。而惡性競爭,利潤低等因素,是整個行業處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特質。

    “雖然金融危機對中國物流產業的影響巨大,但是也應看到,危機與機遇并存。”王頤中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物流業整體來說,正好帶來一個結構調整、服務升級和企業重新洗牌的機會。因此,中國物流企業應該抓住危機中的機遇,在逆境中求生存,謀求更好的發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