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港應如何創新和發展?
2009-8-3 20:3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多種運輸方式里,公路貨運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環,其運量大,運作模式多、服務對象多、可整合的資源多,但同時由于行業門檻相對較低,競爭非常激烈,產生的問題也多。公路港作為公路貨運物流的節點之一,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
在第十八次中國物流專家論壇上,上海西北綜合物流園區、浙江傳化物流基地和北京匯通天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代表進行了以“公路港的創新和發展”為主題的探討。一個是運作成功的上海“陸港”,一個是正在向全國拓展的公路港模式,一個是公路貨運市場互聯網服務的推進者,三者分別從自身出發,總結出一些實踐經驗和發展思路,值得參考與借鑒。
“二十年后需求不要放到現在”
上海西北綜合物流園區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大明介紹,當年對物流園區選址進行了半年的考察,最后選定上海市普陀區桃浦鎮,理由有三:一是優越的區位與交通優勢,桃浦鎮是上海的西北門戶,連接著四通八達的快速干道交通網絡,被列為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之一,進入上海的貨運車輛有60%走這一通道,而且有鐵路穿越該區,為公路和鐵路的多式聯運創造了極好的條件。二是這里是傳統的物流基礎市場,已初步形成了貨運配載和傳統物流產業的市場和網絡。三是潛在的物流市場需求豐富,普陀區是連接江蘇省、長江流域及北方各省市的門戶,已建成上百個各類市場,有著強大的工業生產和市場基礎。目前,西北綜合物流園區已承擔起上海“陸港“物流的主體功能,在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選址的正確只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科學的運作和管理是上海西北綜合物流園區成功的關鍵。談及經驗,王大明表示,首先要樹立先進的理念,打破觀念上的陳舊和行動上的盲目。對于“陸港”而言,實用的就是最好的,不要照搬別人的套路,要用系統化的思維來進行布局和整合,并通過網絡化運作來實現公路港的輻射能力。其次,要抓住整合這一關鍵,其中包括物流基礎設施、信息資源、多種金融模式、運輸方式的整合。
王大明認為,“陸港”的成功運作還要處理好四個關系,一是處理的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的關系,“處理的原則是多種方式并存,互相影響,走向現代”。他透露,盡管“陸港”整體上運作良好,但目前尚未全面解決好這一問題,大量的小配載公司仍然存在,“傳統物流需要有過渡期和引導期”。第二,處理好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他強調政府的任務是指導與服務,企業才是真正的市場主體。第三,處理好近期和遠期的關系,公路港的規劃建設不能一蹴而成,要分階段實施,每個階段要做得“恰到好處”,最重要的是要看實際的物流需求有多大,“二十年后的需求不要放到現在”。第四,處理好自我拼搏與聯動發展的關系,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采取合理的體制,以項目為支撐,注意各方利益的平衡。
目前很多地方都在上馬公路物流園區項目,王大明笑稱他們有三大特點:“手筆大,胃口大,魄力大。”對此,他提出忠告:“公路港的投入大,投資回報慢,園區要循序發展,留有余地,要進行錯位競爭。”
“創新的管理成就了公路港”
從業內來看,浙江傳化物流基地是國內公路港的成功典范。去年全年營業總額突破35億元,已有480余家來自浙江省內外的專業運輸、倉儲、零擔、貨代等物流企業進駐傳化物流基地,整合了近40萬輛的社會車源運輸網絡,日承運貨物量達3~5萬噸,服務杭州市及周邊地區具有一定規模的制造企業和商貿企業20000多家,并為其降低物流成本40%左右,基地作為一個公共性平臺,真正形成了服務杭州灣及長三角地區的綜合型現代物流基地。
“創新的管理成就了公路港。”傳化公路港物流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文通說。他指出,那些處于城市邊緣地帶提供停車修車服務和簡易配貨服務的公路貨運市場并不能叫做公路港。傳化物流基地與這些市場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定位于“物流平臺整合運營商”,打造的是一個“以信息交易為核心,以公路運輸為依托,以國內物流為基礎”的物流企業集群發展的平臺。
“公路貨運市場90%的貨量都是由中小貨運公司完成。那些跑運輸的司機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功能,卻成為城市整頓的對象,社會對他們缺乏關注和關懷。”姚文通說。傳化成立物流基地的目的就是通過整合“物流服務、物流設施設備、物流需求和管理服務”四大資源,為眾多物流從業人員提供“信息、商務和物業”等系統服務,將區域內眾多工商企業的物流需求信息、將銀行、電信、保險、法律、會計等專業化服務,將汽修汽配等工具設備的維護保養服務,將餐館住宿等生活配套服務,以及工商、財稅、運管、公安等政府的監督管理服務職能集聚到同一平臺上,使入駐的各類企業獲得共贏、多贏的效果。
姚文通提醒,公路港的規劃與建設不要貪大,不要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物流市場的競爭主體并不是公路港,第三方物流企業才是主體。目前國內一些公路物流中心空置率高的根本原因是第三方物流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均處于低水平狀態,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在刺激第三方物流需求的同時提高第三方物流的供給。傳化物流基地就是一個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平臺,這一模式將推動我國物流業的健康發展。
公路貨運市場如何升級
城市外環邊緣存在著大大小小、數量眾多的公路貨運市場,其基本業務模式是通過停車費以及零擔、配載信息或倉庫的租金來盈利。雖然它們是目前公路貨運的主要業態形式,但其出現的種種經營問題和發展瓶頸業界有目共睹。
北京匯通天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翟學魂分析,這些貨運市場面臨的問題一般包括:司機越來越多,但在收入模式單一的情況下,價格的惡性競爭使停車費用越來越便宜;個別人的誠信問題往往會造成整個市場的品牌風險;城市的外擴將帶來風險,因為隨著市場的搬遷原有客戶將流失;服務水平低下、管理不規范的公路貨運市場無法滿足政府對現代物流的期望。因為上述這些原因,不少貨運交易市場面臨著品牌提升或是被淘汰的現實。
通過市場調研,翟學魂發現,交易量、交易速度以及誠信度是貨運交易行業最重要的問題。那么怎樣打破種種局限,形成高成交率、快速和誠信的貨運交易模式?翟學魂認為,創立基于實體貨運市場的信息化貨運交易平臺是協助貨運市場驅動業務升級、提升生意價值及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方法。
首先是建立電子化的交易環境,將配貨部整合進入信息交易大廳,通過信息顯示屏、貨運手機等信息通訊設備解決司機等候觀望時間過長、商戶信息不透明等問題,讓貨運交易更高效、快速和便捷。最關鍵的是要建立誠信的市場秩序,一是建立基礎信用,進駐市場的商戶和司機需要經過個人身份驗證,以及各種經營證件的核查和基礎信息的備案存檔;二是建立交易信用,雙方的認證信息、交易評價可通過信息化系統按照指定的等級區別信用指數供對方參考。
通過此種業務模式,貨運市場可獲得多種收入機會,如商戶的席位租金、司機卡的辦理及充值、GPS定位之類的信息服務費等等。更重要的是通過信息平臺的良好運營,貨運市場可以牢牢把握客戶資源,讓司機感受到在哪里停車都可以,但不是隨便哪個市場都有如此大的交易量。而且就算市場搬家,司機也會跟著走,客戶不會因為這些原因流失,生意變得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