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淺談促進公路事業科學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2009-8-29 15:3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當前各行業的首要任務,作為公路部門,堅持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公路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當前我們首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為此特結合公路建設、養護、路政管理方面,查找不適應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環節,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公路建設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公路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改變地形、地貌。由于公路的分割作用,造成植被破壞、地表裸露,使景觀變差。如果選線和設計不當,還有可能破壞重要的景觀資源。公路建設和公路運輸還會帶來噪聲污染、水質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影響人類的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同時不重視環保,對環保投入少,沒有處理好建設與環保關系的現象較為普遍。沒有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加強安全的理念貫穿到公路建設的各個環節,建設的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存在公路建設與安全保障、環境保護、人文景觀不相協調的現象。
對策和措施:注重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建設“節約生態型”公路。一是統籌安排、注重保護。在公路建設工作中,全面充分地考慮資源支撐和環境容量問題,在公路線位選擇過程中做到因地制宜,靈活采用公路技術等級標準,通過靈活運用設計指標,最大限度地節約用地,少占耕地,避免大填大挖,努力做到挖填平衡,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和生活環境,保護和利用自然及人文景觀。二是完善法規,加強監管。近幾年來,公路建設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工作逐漸法制化和規范化。但這些方面的標準規范并不完善,有的方面還十分缺乏,還不足以指導開展工作。三是積極推行文明施工和清潔生產,自覺主動地接受資源、環保、水利等部門的監督。一方面要在施工中做到最小程度地破壞和最大限度地恢復生態,使工程施工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噪聲、廢氣、污水等排放達到相關的標準。另一方面要保證資源綜合開發和環保工程的投入,最大限度使工程和自然環境相結合,相協調,確保生態保護和恢復、噪聲治理、粉塵處理、水環境保護等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步完成并投入運營。
公路養護方面存在的不足:養護管理體制不順;養護運行機制落后;養護機械配套率不足;
養護機械利用含量低;公路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不足;科技在公路養護管理中主導作用不強;公路養護管理約束性因素依然突出;養護管理人員整體素質普遍較低。
對策和措施:一是堅持建養并重,協調發展。牢固樹立“建設是發展,養護管理也是發展”
觀念,進一步突出養護的基礎性地位,加大養護資金的合理性投入,加強養護管理之中的薄弱環節,使公路養護實現預防性養護和周期性養護的良性循環。二是堅持深化改革,體制創新。以權責一致為原則,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綜合考慮改革的客觀條件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合理把握改革的時機與節奏,平穩推進公路養護運行機制改革,最大限度地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三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單位。人是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職工隊伍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主體,全面發展是單位的最終目標。以人為本,構建和諧也是公路部門的發展方向。因此,要以公路文化為統攬,構筑職工靈魂,提升職工素質,培養敬業精神,認真養護公路,提供公路服務,這才是公路養護的根本目標,也是公路部門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最終體現。四是堅持養護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現有公路承受較大的交通負荷,路況不斷變化,其養護作業多樣而且技術復雜,必須走養護科學化,規范化之路。從決策到養護過程,要科學的根據現有公路標準、質量、實際路況,交通量大小及其他各種因素為參數,確定養護對策,從而取得最佳效益。五是抓好職工教育培訓工作,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努力改善職工隊伍的文化層次和知識水平,使職工隊伍素質符合發展要求。要努力構建具有時代氣息和行業特色的公路文化體系,大力弘揚以“甘當鋪路石,奉獻在崗位,愛崗敬業,艱苦奮斗”為代表公路人的精神,營造一種尊重人、信任人、關心人和理解人的文化氛圍,培育職工的使命感、歸屬感和自豪感,最大限度地發揮職工的自覺性和創造力,要采用多種形式,擴大公路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讓社會公眾在享受公路這種公共產品帶來的快樂中,感受到公路行業是一個負責任的行業,把公路打造成展現公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