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60年我國農村流通8大巨變
2009-8-27 13:0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農村商品流通與市場網點增加
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包括消費品和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的農村商品流通市場網絡體系,除了傳統的集市貿易市場外,各種綜合市場、專業市場正快速發展。
從2005年起,商務部啟動了“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引導城市連鎖超市向農村延伸發展“農家店”,計劃用3年時間在試點區域培育出25萬家左右的“農家店”,覆蓋75%的村,形成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
截至2007年底,全國當年建設農家店10萬家,累計建設農家店26萬家,覆蓋75%的縣市,近3億農民受益,實現了三年建設規劃目標,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現代流通網絡正在形成。北京的物美、京客隆、超市發,上海的世紀聯華等知名商業連鎖集團都加速在農村展店鋪網。
2006年,商務部出臺了“雙百市場工程”,扶持100家農產品流通企業,培育100個國家級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力爭用三年時間完成全國一半左右(約2000家)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使農產品流通成本明顯降低;使全國300家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經超市銷售農產品的比例達到30%以上,讓更多優勢農產品進入跨國公司的國際營銷網絡。
“雙百市場工程”拓寬了農產品的流通渠道,為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流通企業發展帶來了充足的投資,改善了經營環境,使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得到發展,某種程度上為“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進一步落實和在更大范圍內開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使一些地區部分農產品的“賣難”問題得到緩解。
2005年6月,安徽作為全國唯一的農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場建設試點省,經過3年努力,累計建設290個農村商品配送中心、17000個連鎖鄉村農家店,帶動企業和社會投資約20億元,增加農村連鎖商業面積144萬平方米,連鎖網絡基本覆蓋全省所有鄉鎮和35%的行政村,極大地提升了安徽省農村流通現代化水平。2007年,安徽省農村市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比2005年提高6.5個百分點,城鄉市場增幅差由2005年的5.7個百分點縮小到3個百分點。3年中,安徽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培育出50個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和一批重點農產品流通企業,建設了44個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擴大了農產品的購銷和出口,增加了農民收入。城里的商業企業在送日用消費品和農資下鄉的同時,收購當地農產品配送到城市和省外銷售,有的還與購買種子的農民簽訂農產品收購訂單,實現雙向流通。3年來全省農產品出口平均增速達16.5%,高于前10年農產品出口增速10個百分點。
2.多種流通組織和渠道的多樣化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村的商品流通渠道主要有國有經濟渠道、集體經濟渠道、股份制經濟渠道、中外合資經濟渠道、個體私營經濟渠道、農村流通合作社等,形成多元化的農村商品流通格局。隨著流通組織的多元化,農村各種流通形式也迅速發展。工業品流通包括:供銷社、農業系統的統一采購和分散銷售;連鎖企業的特許經營、統一配送;廠家委托代理銷售;企業設點專營專賣,提供的專項配套服務;經營者自采自銷等。農產品流通包括:農民通過市場的自產自銷;農民按訂單組織的生產銷售;農民通過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和協會進行的購銷;國營農場組織的銷售;地方各種流通企業的收購和國家的專項收購等等。
山東家家悅超市有限公司、物美集團有限公司等探索果蔬農產品協議流通與服務應用示范:一是連鎖超市經營生鮮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積極影響;二是連鎖超市從規模化的終端市場倒逼農產品生產領域的標準;三是通過農產品的協議流通將農產品安全性的標準化要求前移。家家悅還對農產品基地的類型進行了探索,農產品基地類型可概括為三類:①緊密型基地,標準地塊生產標準產品,50%由連鎖超市提供標準和種子;②半緊密型基地,由連鎖超市規定數量和標準,但不規定價格,價格是隨行就市的;③松散型基地,此類基地比例較小。
4.新的流通方式的多樣化
農村新的交易方式大量采用,如批發、零售、代理、易貨(超市)、遠期交易、分期付款交易、延期付款交易、“三票一卡”交易、拍賣交易、租賃經營、連鎖經營、POS、MIS系統、“一店(場)多用”等,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已經進入農村流通。期貨交易成為許多農產品流通與加工企業回避市場風險套期保值的重要手段,至今我國大連、鄭州、上海期貨交易市場有農產品期貨品種14個(玉米、黃大豆1號、黃大豆2號、豆粨、豆油、棕櫚油、聚乙烯、小麥、棉花、白砂糖、綠豆、PTA、菜籽油、天然橡膠),待推出的農產品期貨品種有生豬(大商所)、稻谷(鄭商所)。
5.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多樣化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產品交易市場經歷了恢復和起步階段和大發展階段,1978年-1984年,是中國農貿市場的恢復和起步階段。1984年3月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成立至今是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時期,2007年底,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共有4500多家,其中億元以上市場有1636家,成交額超1.1萬億元(11778.87億元),2007年北京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心、深圳市布吉農產品中心交易額分別達到210.99億元和160.71億元。商務部2006年啟動的“雙百市場工程”促進了農產品流通的規模化,納入“雙百市場工程”的100家市場當年累計交易額超過3000億元。2007年9月3-6日,第25屆世界批發市場聯合會代表大會在京召開,來自世界五大洲的3003個代表參加和出席了大會,這足以說明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世界的地位提高。
6.國家對農村流通扶持力度加大
⑴中共中央11個“1號文件”[1],指導了農村流通體制改革,對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2004年以來的文件中,提出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
⑴中共中央11個“1號文件”[1],指導了農村流通體制改革,對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2004年以來的文件中,提出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采取“四取消”、“四補貼”、“一支持”、“一保險”、“一獎勵”的政策。
⑵逐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制定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規劃。1984年的全國六屆人大二次會議就明確提出“廣泛設置農產品批發市場”,1993年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進一步指出要“改革現有的商品流通體系,進一步發展商品市場,在重要的產地、銷地或集散地建立大宗農產品、工業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批發市場”,至此建立農村流通體制的政策框架初步確立。1993年通過、2002年修訂的《農業法》對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制定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規劃作出了規定;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產品集貿市場,國家給予扶持。
⑶21世紀以來,商務部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規范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綱要和文件,形成了農村流通體制制度建設的重要方面。2003年,《商務部關于建立健全加工和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檢測體系的意見》,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食品檢測作出了規范;2004年5月,頒布《全國商品市場體系建設綱要》,要求盡快改變農產品流通環節多、流通成本高、市場秩序混亂的狀況,建立通暢高效、便捷安全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同時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的支持力度,更好地發揮農產品流通主渠道作用,按照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化市場體系的要求,做到201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齊備、制度完善、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商品市場體系。
⑷2004年7月14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制訂農產品產地和銷地批發市場建設規劃,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檢驗檢測系統及倉儲、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發展和創新農產品拍賣、經紀人代理、網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建設,3年內培育2000個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抓緊制訂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法律法規。鼓勵外商參與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和改造。2007年9月,國家糧食局發布《全國糧食市場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糧食收購市場和零售市場為基礎、批發市場為骨干、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為龍頭、期貨市場為先導,商流與物流、傳統交易與電子商務、現貨與期貨有機結合,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
⑸2006年,農業部啟動了5520工程——即農業部升級拓展5520工程,在5年內重點扶持建設500個農產品批發市場,推進市場改造升級和拓展業務功能,具體內容有20項;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啟動了“百百萬萬”工程——即在2006-2007年,將100種重點產品納入監管網,在100個重點城市區域進行重點推廣,在10000個商場設立信息查詢終端,在每個省設立10000臺方便消費者的查詢終端等。2006年商務部為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發掘農村消費潛力開展“新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簡稱信福工程),大力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加強農村流通體系和市場建設,使商務公共服務更大范圍地覆蓋農村,為農民增加消費提供信息服務和購銷便利。該工程可與“雙百市場工程”相結合,依托龍頭企業建立村級商務信息服務站。
⑹國家發改委2003年以來中國連續六年安排專項國債資金共19億元,扶持全國550家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和質量檢測系統建設。此外,商務部、農業部、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國家糧食局等先后實施了各類商品交易市場重點聯系制度,與許多大型批發市場建立了相應的聯系。
⑺2008年,科技部發布“十一五”8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其中“糧食宏觀調控信息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國撥經費4500萬元)、“農村流通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及示范工程”(國撥經費2億元),項目實施年限是2008-2010年三年。
“糧食宏觀調控信息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涉及4個課題,如:①糧食宏觀調控應急信息技術與應用示范;②糧食供應量信息采集與價格預測技術;③糧食流通追蹤技術設備與應用示范;④糧食收購信息采集及快速檢測技術與設備。
“農村流通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及示范工程”涉及5個課題,如:①化肥可信流通管理與服務應用示范;②農藥可信流通管理與服務應用示范;③果蔬類農產品協議流通管理與服務應用示范;④農畜產品流通監管應用示范;⑤生活消費品放心流通應用示范。
(8)“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工程。2007-2009年,國家推動“家電下鄉”,“家電下鄉”的補貼資金13%,分別由中央財政負擔80%,地方財政(省級財政)負擔20%。2009年5月,國家先后推出汽車、家電以舊換新,財政支持汽車以舊換50億元,家電20億元。2009年6月國推行“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是指采取財政補貼方式,對能效等級1級或2級以上的空調、冰箱、洗衣機、平板電視、微波爐、電飯煲、電磁灶、熱水器、電腦顯示器、電機等10類高效節能產品以及已經實施的高效照明產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進行推廣應用,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提高高效節能產品市場份額,有效拉動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