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現代服務業是經濟回升重要引擎

2009-8-25 11: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國際經驗表明,制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制造業對服務業有著越來越大的需求。伴隨著制造業的“服務化”,生產性服務得以迅速發展,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最具有增長力的部門。
中國經濟當前處于周期回落和結構調整的壓力集聚期,全球性經濟滯漲的壓力和國內經濟轉型對經濟的影響,同時體現在經濟總量增長放慢和經濟結構出現調整兩個方面。從經濟周期的動力機制與發展規律看,真正決定經濟周期的是新興技術、產業結構、要素結構特征等根本性因素。盡管中國經濟短期內要負重前行,但從長期看,此次全球危機則賦予中國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一次難得的契機。 
  一、經濟寒冬中現代服務業的春潮在涌動
  今年以來中國工業經濟遭遇了普遍的經濟寒冬,企業利潤下滑、產能過剩問題積聚,工業經濟面臨風險不斷釋放的經濟下行壓力。然而服務業卻逆勢而上,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長三角16城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達到5822億元,增速均值達到11.8%,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7.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2個百分點。16個城市中有14個城市服務業比重實現了提升。人均GDP居全國省區第一位的經濟大省浙江,經濟開始企穩回升,總體運行態勢向好。其中,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表現尤為“搶眼”:上半年,浙江省第三產業增加值4543億元,同比增長12.2%;全省上半年6.3%的GDP增幅中,第三產業貢獻率達83.5%;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了3.2個百分點。
  特別是在中國對外貿易持續大幅萎縮的情況下,服務業外包卻成為對外經濟中的一抹亮色。商務部數據顯示,作為國際服務領域產業轉移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我國服務業外包產業逆勢而上,一直呈現比較良好的勢頭。上半年服務外包企業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金額為25.6億美元,同比增長32.5%。
  可以說作為新的產業引擎,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的加速發展為抵御經濟危機,確保經濟持續平穩回升,強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增添發展后勁、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從“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是全球未來發展的總趨勢
  人類社會經過工業社會發展到后工業社會(或者說是信息社會),相應地經濟活動也由以制造為中心轉向以服務為中心。全球產業輪動的經驗表明,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從一般制造業到高科技先進制造業是產業結構變遷的兩大方向。當前服務業在就業和GDP總值中的比重不斷加大,全球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發達國家現代服務業的持續增長,大多被物化在數量不斷增加的、用于最終消費和貿易的商品和勞務中,成為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力支撐。
  如果我們安于目前的分工體系,有可能陷入“分工陷阱”,被鎖定在低水平的分工鏈條上。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確實存在著知識生產的頭腦國家、物資生產的軀干國家、資源供應的手腳國家、提供市場的豢養國家等嚴重不平等現象,使全球化的 “盈余”分配結果更為懸殊。紐約、東京、倫敦這些國際大都市超越大城市發展瓶頸而煥發出活力的微觀基礎就是大量從事金融、保險、研發設計和現代物流中介領域的生產性服務以及具有生產服務性質的跨國公司總部的大量集聚。
  當前,我國正面臨由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的重要發展時期,但是總量和結構性失衡對其發展形成嚴重的制約。從三大產業的總量結構上看,中國目前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根據有關統計數據, 2007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僅在40%左右,不到60%的世界平均水平,不如印度的50%占比,更與發達國家美國80%的占比差距甚遠。
  此外,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發達國家主要以信息、咨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中國的統計分析也表明,這些新興產業正是我國就業彈性大的產業。但是我國仍以傳統的商業、服務業為主,一些基礎性第三產業和新興第三產業仍然發育不足。所以,我國目前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矛盾也是影響我國服務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
  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有效破解“低端制造”之惑
  制造業的成敗對于中國舉足輕重,但“低端制造”也成為一直以來難以解開的困惑。30年間,我國的制造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78~2006年,我國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按可比口徑計算,年均增長約15%,高于全部工業與GDP的年均增幅。2007年我國制造業的GDP增加值按美元計算達到13000億,在全球制造業中比重從3%提高到13.2%,成為世界第二大制造業大國。客觀的講,中國離制造業強國還很遙遠,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制造業貿易大國,但是必須指出的是,我國自在國際貿易中的制造業利益分配中面臨著嚴重的失衡。由于中國制造業經濟創造力較低、制造業整體附加值不高,中國制造業仍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中下游。
  庫茲涅茨理論表明,產值最大化(經濟較快增長)是工業化發展特定時期的常態發展過程,但相比之下,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增加值率較低,約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中國制造業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來看,發達國家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個單位或更多的新創造價值,而中國只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
  那么中國為何一直在“低端制造”區域間徘徊?事實上,根據產業鏈利潤的變化曲線,制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其利潤必然會向研發、設計、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轉移,生產性服務業就會成為帶動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特別是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日益緊密,并呈現出互動發展的趨勢。近年來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制造業中間投入部分的生產性服務所占比重不斷升高,服務投入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實物投入的增長速度,可以說,制造業和服務業相互融合發展的趨勢日漸明顯。
  我們所指的現代服務業一般包括:現代物流服務、研發服務、金融保險服務、管理咨詢服務、產品設計、工程技術服務、工業裝備服務、倉儲運輸服務、廣告服務、信息服務、法律服務、會計服務、營銷服務、市場調查、人力資源配置、教育培訓服務等門類。現代服務業能為生產或最終消費提供中間投入,可以支撐制造業的循環架構,降低可變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并進一步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優勢。
  十七大報告中就已明確提出,構建以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基礎的新型產業體系。現代產業體系的建立是一個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即將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高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方式。事實上,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滲透,信息化與工業化高度融合后的先進制造業,不但不是資源消耗大戶,而且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高技術產業提供上游支撐,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下游支撐,通過價值鏈的提升、微笑曲線的提升,就能形成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技術產業三輪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
  眼下以“整體規劃、產業布局、結構調整”為特點的促進中國產業整體升級的十大產業規劃終于塵埃落定,撬動中國經濟新支點的產業調整與振興框架十分清晰。但是還缺少針對現代服務業的產業規劃,因此,建議國家盡快制定服務業的整體發展規劃。相信現代服務業的大發展不僅使 “中國制造”從簡單加工向研發、設計、品牌銷售、售后服務等附加價值高的服務性業務的方向延伸,也必將對啟動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改變世界失衡格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張茉楠,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后,主要研究國際金融與國際資本流動、貨幣體系、創業型經濟理論等。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