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供應鏈中的信息共享及其模式
2009-8-24 23:4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 問題的提出
信息技術的進步及其商業價值的凸顯、市場競爭的愈發激烈和消費者需求的不斷更新和提高,使企業間的竟爭已發展成為供應鏈間的競爭。
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供應鏈管理中或企業間的信息共享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對供應鏈信息共享中的“牛鞭效應”、“囚徒困境”等現象進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對策;從不同角度出發,對供應鏈中信息共享的利弊進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討論了企業如何選擇符合自己的信息共享方、信息共享層級,利用信息共享降低供應鏈成本等問題;對供應鏈中不同種類信息的需求模式及共享模式對供應商和零售商產生的不同影響進行了研究。供應鏈對共享信息的不同需求要求有不同的信息共享模式與之適應。Hau Lee雖然提出了信息共享的三種系統模型,但對其特點、應用范圍、具體實施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目前也少有人專門針對某一類型的供應鏈,結合其固有特點進行共享信息需求、信息共享模式及信息需求和信息共享模式之間關系方面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研究某一類合適的供應鏈中各節點的信息共享模式,首先應分析其需要共享的信息。因此本文以基于第三方物流的供應鏈為背景,從其運作入手,深入分析了供應鏈中節點間的四種共享信息需求、特點,提出了三種共享信息模式及五種結構,并比較了各種模式的特點和適應的場合,給出了實例。
2 基于第三方物流的供應鏈中信息共享需求
供應鏈是從原材料采購開始,經過生產、儲存、分配、運輸、銷售、配送等環節,使產品最終送達用戶的全過程,它向上追溯到原材料供應商,向下直達最終用戶,涉及到多級供應商、制造商、倉庫、配送中心、批發商、零售商等節點單位以及在各節點單位之間流動的原材料、在制品和產成品。在物流尚未從生產企業分離出來,特別是第二方物流還沒產生的時期,物品的流動只是作為采購、生產、銷售以至售后服務的輔助性企業活動。圖1所示是無第三方物流參與的供應鏈中典型的單鏈條結構,合作單位間兩兩相扣,如果某一企業從供應鏈中脫離出來,整個供應鏈就完全脫節。這類供應鏈的共享信息分布在上下游企業間的重疊部分(圖1中陰影部分),其中物流信息只占很小比重,是鏈中局部共享的信息。
在基于第三方物流的供應鏈中,供應鏈中的節點、甚至企業內部中的物流都不再是孤立的企業行為,而是具有一定流量,環環相扣的物流“鏈”,信息流影響到供應鏈中物流、商流及資金流的運作速度和占用時間,信息種類、信息分流、信息處理要求、信息共享模式在供應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此類型供應鏈中,共享信息分布在4個區域:I1、I2、I3、I4(圖2),其中反映、控制物流的信息占相當大比重,某些物流信息成為貫穿整個供應鏈的全局共享信息。
I1區域涉及兩個相鄰的上下游企業,它們的共享信息(包括上下游企業各自合作伙伴提供的需對方同享的信息)多來源于共享雙方的內部信息系統,內容涉及到商流、資金流、人才流、技術研發、市場營銷等多個方面,直接影響企業采購、生產、制造、銷售戰略的制定和方案決策。共享信息的重要級別很高,保密性強,可擴散范圍小,一旦泄密將對信息提供方的經營活動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因此其共享對企業信用等級、信息的可信性、完整性、安全性要求高,實施難度大。
I2、I3區域分別包括物流企業和上游企業、物流企業和下游企業的共享信息,這些基本信息都和第三方物流活動相關,如地理分布信息、產品信息、采購信息、發貨信息等。涉及的企業不僅限于合作的物流企業和上(下)游企業這兩個企業,而是整個物流網絡中以上(下)游企業為核心的某一個企業群體,信息提供方主要是該上(下)游企業。
I4區域包括第三方物流企業及上、下游企業三方共享的信息,主要包括:三方企業的公共信息、與物流活動相關的商流信息、物流狀態信息、行業及社會共享信息資源等。該區域信息的特點是透明度高、綜合性強、安全性要求不高,同時涉及到共享三方,信息來源包括企業內部信息系統也包括外部其它數據庫等。
I1區域共享方一般只有兩個,信息涉及范圍相對集中,對信息提供方要求嚴格(需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一致性等),共享方需要有長期、穩定、全面的數據交互與共享,涉及的原始數據多,共享方根據各自的需要再對其進行數據加工。而I2、I3、I4區域的信息共享程度較高,為多方所共享,共享范圍廣,保密性要求不太高,共享行為較靈活,也較松散,共享實施的難度較小。
3 信息共享模式
根據上面對I1、I2、I3、I4區域中共享信息的分析,為滿足不同區域對信息共享的需求和特點,信息共享模式可歸結為三種:點對點共享、信息集中管理及綜合共享信息模式。
3.1 點對點共享模式
點對點共享模式指供應鏈合作伙伴間通過自身建立的內部信息系統,一方企業直接把對方企業傳遞來的信息存放在自己的數據庫中(圖3)。在這種模式中,信息直接從提供方傳給需求方,不需要經由其它數據轉換或儲存中心,信息的提供和獲取是多對多關系,即共享信息在多個信息系統(或數據庫)間進行兩兩傳遞。這種模式中,根據采用的信息技術又分為EDI模式和數據接口模式。
(1)EDI模式中商業貿易伙伴間直接用EDI專線或增值網(VAN)方式進行聯接(圖3a)。
不失一般性,設:當供應鏈中合作企業數為n,且兩兩間存在著信息共享時,采用EDI專用網將敷設n(n-1)/2條EDI專線,成本費用太高;若采用增值網方式,也需n條專線,且網絡中心僅是起到類似郵局的作用,并不進行信息的集中管理維護和處理,因此該模式只是從一個企業向另一個特定企業進行的點對點傳遞。
(2)數據接口模式基于Internet和www技術,是企業內部信息系統的對外延伸,合作伙伴(A、B、C)在Intranet的基礎上,分別建立了外部共享數據庫(a、b、c),然后將從企業數據庫A、B、C中抽取和加工后的信息存放其中,外部企業從共享數據庫中獲取加工處理過的信息,而無法觸及第一手數據(圖3b)。在這種模式下,共享信息從企業內部信息數據庫通過Intranet發送到位于企業防火墻外的共享數據庫中,再傳遞到合作伙伴的外部共享數據庫或內部信息數據庫。
不失一般性,設:當供應鏈中合作企業數為n時,單個企業要獲取其它企業的共享信息需訪問n-1個企業的外部共享信息數據庫,獲取鏈中共享信息的途徑為n條。因此當供應鏈中合作企業較多時,進行共享數據的訪問和查找是一件很煩瑣而耗時的工作。
3.2 信息集中管理模式
信息集中管理模式是將供應鏈中的共享信息集中在一個公共數據庫中,各企業根據權限對其進行操作,完成與多個合作伙伴的信息交流(圖4)。
這種模式對企業來說,信息的共享是1對1關系;對公共數據庫方則是1對多(1∶m)關系,由于公共數據庫同時包括供應鏈企業提供的共享信息和外界提供的信息,故m>n(n為供應鏈中合作企業個數)。按照公共數據庫的提供者劃分,這種模式又可分為第下方模式和信息平臺模式。
(1)第三方模式(圖4a)由第它方信息企業提供公共數據庫〕由干第三方企業可主動地從外部其它信息來源去收集、加上與供應鏈相關的信息,向供應鏈單位提供額外的信息服務,從而可能人為地介入信息處理過程。另外,第三方和供應鏈企業之間只是合作關系,一旦合作關系中止,信息的安全性難以得到保證。因此對第三方企業的信用要求高,企業外部共享數據庫仍需存在。
(2)信息平臺模式(圖4b)用信息平臺取代了第三方信息企業,企業內部信息數據庫和信息平臺數據庫間的數據傳輸和處理由計算機自動完成。信息平臺服務商只對平臺運行進行維護或根據用戶的需要開發新功能模塊,不提供具體的信息服務,共享信息種類、要求由供應鏈相關的節點企業商定,信息共享的公平性和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證。
信息平臺模式對企業信息化、標準化、規范化要求較高,對其它類型供應鏈(如基于制造業的供應鏈)信息共享實現難度較大,但它卻是對我國基于第幾方物流供應鏈的極其重要,也較易實現的一種信息共享模式。我國現代化物流水平遠低于國外的先進水平,第三方物流的發展也剛剛起步,物流信息化水平極低,但這卻使各物流企業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彼此間差距較小,國內各地政府對區域性物流園區的統籌規劃包括了物流信息平臺的構筑和建設,它的用戶包括物流企業以及供應鏈中其它與物流相關的其它節點單位,這使得區域物流信息易于在同一個物流信息平臺進行傳遞和共享。
3.3 綜合共享信息模式
該模式是點對點模式和信息集中管理模式的綜合,它對不同信息共享區域采用不同的信息共享模式,通常以一個主要的信息平臺為核心進行構建。從圖2及對I1、I2、I3、I4的分析可知,基于第三方物流的供應鏈的共亨信息以與第三方物流的關聯居多,因此更強調第三方物流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信息銜接作用,其中信息平臺模式將是很重要的一種信息共享模式,以物流信息平臺為核心建設該類型供應鏈的綜合共享信息模式是不錯的選擇。但是供應鏈中的共享信息不只有物流信息,對于不同區域的其它共享信息,其共享需求有著較大的不同,除了信息提供方、信息共享方、信息內容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對共享信息的獲取、處理、密級、時間要求、傳輸、加工等方面的不同,從而導致對信息共享模式要求的不同,對綜合共享模式建設的核心信息平臺需求也不同。對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同一供應鏈或信息化程度不同的供應鏈,各信息共享區域的信息共享模式也會不同,因“鏈”而異。因此根據I1、I2、I3、I4區域中共享信息的特點及信息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分別采取合適的、合理的共享模式,選擇適當的信息平臺作為模式建設核心,實現信息共享,可以更好的滿足各個區域對共享信息不同方面的需求,也較符合實際。圖5是一種除I1區域的信息共享采用點對點模式外,I2、I3、I4區域的信息共享采用信息集中管理模式中的信息平臺模式,它以物流信息平臺為中心,并由物流信息平臺完成與第三方物流有關的信息收集和處理。
4 三種模式的比較
在點對點共享模式中,共享雙方有明確的信息需求,總體的數據規劃,相應的數據標準,一方的信息輸出就是另一方的輸入,數據傳輸持續平穩,數據共享合作周期長,關系穩定,變動性不大,安全性高。
信息集中管理模式對供應鏈合作伙伴企業的信息系統限制不大,可適用于不同信息化水平的企業但對公共數據庫提供方的硬件設備要求較高,需對現存的信息系統按一定標準進行整合或重新建設,信息集成實施難度大。
綜合共享信息模式從供應鏈上的主流分析,抓住物流在供應鏈上貫穿各企業的活動行為為主要特征,是具有較高可行性的供應鏈信息共享模式,它根據不同需求的共享信息和信息系統靈活的采用相應的模式,實施操作性較強。目前國內各地物流園區和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為這種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總的來說,對于信息化建設進行得較早的企業,因為大多已經建成并在使用一些功能較單一的信息系統,這些系統多是在不同時期由不同企業不同部門自行建立的,系統獨立性強,可集成性差。但由于某些早期信息化的職能部門信息系統遵循同一套規范,局部信息系統數據共享性較好,實行點對點共享比較可行,比如通過EDI共享的商貿信息以及通用財務系統的財務數據交互等。對于不是遵循同一套規范建立的信息系統,采用綜合共享信息模式比較可行。而對于信息化建設做得較晚或尚未起步的企業,由于沒有以前的系統約束,系統建設起點高,并能夠將供應鏈管理思想融入到信息化建設當中,采用數據規范性強,擴充性強的信息集中管理模式是一種較合理的選擇。
5 實 例
某企業集團是一家大型機械制造企業,集團內部的多個配件廠、部門、倉儲、銷售公司及集團外部的供應商、分銷商共同構成了一個以集團總裝廠為核心的采、供、產、銷供應鏈。過去集團只是通過考核、評估外部供應商和外部分銷商的工作成績,以提高供應鏈的效率,而將內部看作黑箱,不再細分和考核,結果外部集團物流、信息流的效率雖有所提高,但整個供應鏈效率改變不大。究其原因是內部物流、信息流效率低下所致,集團自身成了供應鏈的瓶頸。
按照供應鏈管理的思想,集團以總裝廠為核心節點,將總裝廠上游、下游的節點均視為供應商或分銷商,倉儲中心獨立出來作為第三方物流,負責原材料、零部件、產品的物流運作和信息交互匯總樞紐(圖6)。從核心節點來分析,供應商分為內部的和外部的,前者指集團下屬的鑄造廠及各配件廠,同時彼此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供需關系,后者指集團外為生產提供原材料、標準件及設備供應商。同理,分銷商也分為內部的(各銷售分公司)及外部的,共同完成產品銷售和客戶服務。
因此,為保證整個供應鏈的良好運行,采取由集團建立的信息平臺模式,來實現供應鏈的信息共享(圖7)工作在企業內部防火墻內的集團內部成員單位雖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統,數據存儲在不同的數據庫中,但是系統設計時已考慮了數據的集成,且由集團信息中心完成信息的統一管理及技術維護,集團為信息和規范的主要提供方,保證企業內部成員數據標準化、規范化程度高,信息共享順暢。對外部成員而言,集團提供統一的接口模塊和數據規范,外部合作伙伴進人成本低,擴充性強。內部成員單位、外部合作伙伴均以倉儲中心為信息的接發站,通過網上協同工作平臺,協同完成工作、共享信息,各自完成各自的數據維護。
采取這種模式,對于集團供應鏈的運作來說,內、外部信息流更加規范、明晰,共享及時,統計分析方便,外部合作伙伴可以更快、更多、更詳細、低成本地獲得、發布、共享信息,便捷及時地進行信息反饋和溝通,加強供應鏈的過程控制,提高整體效率,也使供應鏈網絡的數據安全性得以保證。
6 小 結
供應鏈的共享信息涉及到整條供應鏈上各類企業多方面的活動和各節點企業的信息。要獲得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所提供的全部可得信息,實現供應鏈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是一件難度極大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企業內外部不同的信息系統。企業內部信息系統的發展水平及其關聯,以及供應鏈合作伙伴對共享信息的需求決定了合作伙伴間采用哪一種信息共享信息模式,并在不同的供應鏈生命周期中進行調整和完善。
不同的信息共享模式有不同的特點,何時何地選用何種模式,要根據供應鏈運作的需要和特點來分析,不能等同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