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加劇對華貿易制裁是醉翁之意
2009-8-24 23:2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與美歐貿易摩擦的起因大多來自美國和歐洲,這反映了中西方在現有國際格局中的地位變化,更深層次的是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權力消長。這是美國、歐盟不愿意看到的。事實上,美歐對中國產品頻繁發起反傾銷調查帶有明顯的歧視性質,從表面上看,似乎是要阻止中國產品進入美歐市場,其實,他們還有一個更為陰險的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國的崛起 6月2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以中國輪胎擾亂美國市場為由,建議對中國輸美乘用車與輕型卡車輪胎連續3年分別加征55%、45%和35%的特別關稅。當天,歐洲輪轂制造商協會代表歐盟6家企業向歐盟貿易委員會遞交了對中國鋁合金輪轂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的申訴書。盡管中國商務部希望對方慎重行事,歐委會仍在8月13日發布公告決定對中國出口歐盟的鋁合金輪轂發起反傾銷調查。
實際上,美國、歐盟近期對中國輪胎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只不過是他們對華貿易制裁的冰山一角。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歐打著保護本國產業利益的旗號,對中國出口產品頻繁發動反傾銷調查。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從2008年10月到今年6月,美歐對華反傾銷調查已發生77起,其數量之多、涉案金額之大,都稱得上是前所未有。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美歐加劇對華的貿易制裁?有分析認為,第一,中國經濟規模總量很大,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所以貿易摩擦多是正常的;第二,中國很多重要的出口產品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產品,關系到很多國家工人就業問題,所以在金融危機發生的情況下,國外同行日子都不好過,希望能夠采取措施,遏制失業率上升,因此必然要拿勞動密集型的產品開刀。
不過,這些觀點只說對了一部分。其實,美國、歐盟加劇對華貿易制裁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將中國出口產品趕出美歐市場。例如,目前美國是中國輪胎第一大出口國,年出口總量達4600萬條,銷售收入達17億美元。如美國對中國產輪胎進行進口限制,等同于將中國輪胎完全拒之于美國國門之外。再如,2008年中國鋁合金輪轂7000多萬件產品中一半銷往國際市場。一旦敗訴將全部退出歐洲市場,以后也很難再次進入。
對此,中國當然不會答應。從這一點看,中國與美歐的貿易摩擦將是一個長期問題,并可能隨著中國經濟成長而不斷升級。未來幾年,中國與美歐的貿易摩擦很可能會集中在他們有很強的競爭力而中國想獨立發展的一些產業,尤其是涉及到中國經濟安全、特別是技術安全的產業領域,知識產權問題將會更加突出,成為中國與美歐貿易摩擦的首要問題。這表明,中國與美歐之間將面臨一場新的經濟對抗的可能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確實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經濟發展最佳路線。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如此迅速的振興,沒有一個國家比中國更有力地震動全球經濟體系。在不到15年的時間內,中國的出口總額連續地趕超世界傳統諸強,從世界排名第11位直奔至現在的第2位。有專家預計,中國將在今年內有可能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的“出口冠軍”。
中國的崛起導致全球經濟出現深刻的變化,最明顯的特征是:首先,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是提供了便宜的商品,但中國是以量取勝,彌補了價格上的損失。其次,全球面臨重新調整經濟的挑戰,這些挑戰取決于能否適應中國經濟的崛起,或者能否與之競爭。從歷史經驗來看,一個新興經濟體在經濟快速發展、出口迅速增加過程中往往遇到較多貿易之爭。
在制造業一直占據產業高端的美國、歐盟,事實上已經競爭乏力,憑借中國整體上已經形成的強大產能,中國制造業正在接美歐制造業的班。觀察這幾年美歐為何對中國產品不斷實行反傾銷措施,從中可以反映出他們的矛盾心態,一方面他們需要中國價廉物美的商品,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商品對美歐市場形成壟斷,取代他們的市場。
因此,頻繁動用反傾銷調查已成為對付中國的最為有效的措施。然而,一味實行貿易制裁也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在這方面,美國就吃過不少苦頭。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對日本汽車實行貿易制裁,不讓日本汽車進入美國市場。日本人被“逼”上另外一條道路,向更高檔的產品領域進軍,短短幾年,日本人就生產出比美國更好的汽車。現在,不僅美國原本具有優勢的高檔轎車市場受到了沖擊,而且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達43%。
當前,中國與美歐貿易摩擦的起因大多來自美國和歐洲,這反映了中西方在現有國際格局中的地位變化,更深層次的是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權力消長。這是美國、歐盟不愿意看到的。事實上,美歐對中國產品頻繁發起反傾銷調查帶有明顯的歧視性質,從表面上看,似乎是要阻止中國產品進入美歐市場,其實,他們還有一個更為陰險的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國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