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線救國”莫“誤國”
2009-8-21 1:5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劉澤強
“產品快速進入國內市場的捷徑是讓產品出國‘貼個標簽’,再轉內銷。”一位國內知名裝備制造企業負責人近日表示。業內也將這種國產裝備“出口轉內銷”戲稱為“曲線救國”。仔細想想,這樣做雖然達到了采用國產裝備的目的,卻讓國產裝備為了能夠在自己家里有一席之地,非得戴上一個進口“洋貨”的假帽子,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難道這種“曲線救國”真的就能救國嗎?筆者不敢茍同。據了解,同樣的設備,“留過洋”的至少要比國內銷售價格高出30%。而一些大型裝備產品,一般每臺套的價格都在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其價格差額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這不僅造成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也成為各種腐敗行為的溫床。
再去細細地分析,為什么同樣的產品換個“洋包裝”就能在國內市場上賣得出去呢?很顯然,有很大一部分人還在 “崇洋媚外”,以為 “洋貨”就是比國貨好,寧可多花錢也要采購國外的產品。反正 “埋單”的是國家,花的不是自己的錢,當然不心疼。
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國家對國產品牌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夠。雖然年初,我國出臺了 《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但從目前的實際效果來看,具體的實施細則還沒有出臺,有很多政策還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比如關于 “鼓勵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到底什么樣的設備才算首臺套?產品的界限、范圍、規格等標準如何界定?沒有明確的首臺套設備產品目錄,就連企業也不知道自己的產品是否符合首臺套的規定,自然不好在實際中推廣操作。
而產品在推向市場中,又會遭遇到一些市場規則的排斥。比如在項目的招投標文件中,其中一項業績分就要占到總分值的15%~20%,而國產首臺 (套)設備的業績分是0……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是沒有中標的可能性。
也許就是因為這種種原因,“逼”得國產設備要跑到海外“留洋”,搞“曲線救國”。其結果,不光國家多花了不少冤枉錢,而且品牌也沒有創出來,到頭來免不了“賠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