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流通企業如何利用融資新模式“掘金”
2009-8-2 10:5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本報記者王亞彬 特約記者曾航
“國家一直強調鼓勵企業走出去,然而一些金融管制政策,卻極大地束縛了我們。”在非洲闖蕩多年的徐天江抱怨道。
徐是浙江一家金屬材料流通企業的的副總經理,盡管他的企業在國內有數目可觀的實物及現金資產,但根據現有的外匯管制規定,國內公司在短期內無法匯出足夠的資金。
不過,根據調查,一些中資銀行和浙江物產國際等企業出于市場利益考量,在業務里已自發形成一些金融創新品種如保函融資,或許會解決徐經理遇到的麻煩。
徐經理的外匯煩惱
在2007、2008年國際大宗商品貿易最為繁榮的時候,大批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商涌入非洲剛果。當地的馬路上跑滿了中國產的紅巖、斯太爾等重型卡車,滿載著當地儲量豐富的銅、鈷礦石、鐵礦石源源不斷地駛向南非的約翰內斯堡,然后裝船運回國內。
但棘手的問題很快出現,按照非洲人的規矩,從買礦到船運,都必須以美元現金支付,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當地根本沒有銀行體系可言。沒有美元現金,什么都不要談。”徐天江說。
因為非洲當地無法提供任何正規的交易單據,出于國內外匯管制的規定,徐的企業無法從國內匯出一分錢。
與此同時,由于非洲業務處于草創階段,企業信用記錄缺失,抵押資產的缺乏,徐天江很難從當地的銀行,甚至在當地開設分行的中資銀行,貸得款項。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2007年的一天,一個10多人的考察小組飛赴非洲考察——這是一個受建行總行委托,由浙江省建行國際業務部負責實施的金融創新項目。
徐所在的公司成了他們的第一個試點。
“我認為,這是一種質的飛躍。”徐天江說,這樣的評價來自于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
在徐天江完成非洲礦產項目的前期考察后,浙江建行隨即調用徐天江所在的公司在國內的信用額度開具一份融資性保函(備用信用證)給徐天江在南非的子公司,后者在收到信用證后可以憑此前往建行約翰內斯堡分行申請貸款。
貨物裝船后,所有的單證都通過航空信件郵寄回國。此時,船還在海上漂泊,按照該航線的周期,通常需要一個多月才能到達國內。
但浙江建行在收到單證后馬上指定第三方銀行付美元給南非建行,并約定在信用證到期后償付第三方銀行的款項。
3個月之后,在信用證到期時,浙江建行收到嘉利珂(中國)償付的人民幣貨款,浙江建行隨即付款給第三方合作銀行。
此時,人民幣匯率正一路飆升,延遲一個月付匯,就相差0.5%~0.7%的利率。“對于企業來說,光是利率節約一年就節省600萬~700萬人民幣。”浙江建行國際業務部的總經理劉雁群說。
“企業在到海外發展初期,是非常困難的,中資銀行一個小小的保函,說不定就幫了他們一個大忙。”劉雁群這么說的時候,建行已經在海外有1000多家合作銀行。
而在和企業一起“走出去”過程中,中資銀行也壯大了自己的業務。
“我們這幾年國際業務發展尤其快。2003年國際業務結算量僅為48億美元,而去年就達到288個億美元,短短5年增長了6倍。”劉雁群說。
浙江物產的金融實驗
保函融資這一新型的金融服務模式不僅幫助一些流通企業解決了外匯麻煩,而且一些規模較大的金屬流通企業如浙江物產等還利用這一新型的金融品種創造出更加新型的產業形態,并實現了產業上下游間的共贏。
“浙江物產集團為我們企業做了12條船的保函,他們的大力支持為我們做大做強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7月21日下午,浙江金港船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佩華對于浙江物產提供的融資服務新模式贊不絕口。
此時的船舶工業是受遭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大的行業之一。由于船舶行業周期性強,產品投資金額過高,往往幾艘船的價格就大大超過船廠擁有資產,融資風險較大,擔保無法落實。在經濟發展良好、信貸環境寬松的條件下很行也不愿為船企開具保函,各家船廠往年囿于保函問題,船舶通過外地公司代理出口,造成外匯大量流失。
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國內外部分金融機構將船舶行業列為高風險行業或預警區域,收緊甚至關閉了融資“閘門”,而買船的企業往往先看到造船企業有足夠的信用保證,才敢踏踏實實地交錢,因此造船行業一度出現“交船難、接單難、融資難”的困境。
基于造船業的這種情況,浙江物產開始反思自己以往的經營思路。以前他們只是簡單地賣鋼材給當地船廠,賺的是“一榔頭一榔頭”的錢。如果能針對民營船廠“資金實力不足,開不出動輒上千萬美元的銀行保函,很難做出口生意”的現實,為船廠提供協助開立銀行信用保函等新業務,就可以介入到船舶產業上下游各環節,而且造好的船還能通過浙江物產下屬的國際貿易公司和國際貨運公司運輸出口。
為此,自2006年浙江物產開始與當地進出口銀行開始合作,為金港船業等當地知名的船企提供船舶制造企業開展船舶預付款還款保函等服務。
不僅如此,浙江物產還與臺州政府合資成了一個擔保公司——為民營造船企業提供擔保,讓銀行為造船企業開具信用保函,擔保他們的履約能力。因為船舶大多數出口,在辦理進料加工、進出口報關、商檢、退稅等手續時,大多數民營中小型船廠既缺專業人才,又沒有能力開出銀行保函,而浙江物產國際公司則擁有豐富的進口經驗和大批外貿專業人士,且公司在銀行保函服務上具有整體實力優勢,具有整船以及船舶相關產品的進出口資質。優勢互補,使雙方一拍即合。
浙江物產首先與臺州8家船舶生產企業確定了合作關系,并針對船舶企業經營特點重點推出了銀行保函、進出口代理和材料設備采購3項服務。從此,浙江物產在船舶行業大展拳腳,依托公司在銀行保函服務上具有的整體實力,為船舶生產企業提供全方位的融資服務。
2007年5月10日,浙江物產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出口的第一條大型船舶8000噸多功能船"航暢13號"順利駛離臺州碼頭,開始執行國際貨運任務。這條船的出口標志著浙江物產的產業化發展走上新的征程。這樣一來,浙江物產不僅幫助下游造船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還直接對這些企業提供鋼材原料供應及成品運輸銷售等服務。從此,浙江物產串起了輪船從原料采購到出口交付的各個環節,成為供應鏈上的最大贏家。
僅2007年,浙江物產即實現在手保函合同金額6億美元,相應產生的銷售船用鋼材即達18萬噸。
業內對此評價稱:作為流通企業浙江物產經營策略最關鍵的一點,即不是從船舶生產企業那里擠挖利潤,而是“從船舶融資服務入手,把自身的進出口、原料采購、金融、物流運輸等專業化及綜合性服務優勢整合起來,為船舶生產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從而實現了雙贏、共贏。”
浙江物產的探索和成功還激發了省內船舶金融產業的創新思路。今年5月份,浙江省首個支持船舶業的保函銀團在杭州成功組建,由6家金融機構參加。這意味著浙江省在支持船舶行業發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銀行體制性障礙仍存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看,保函融資等創新性的融資模式還有待大力開發。
華僑大學物流研究室潘文軍表示,流通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資金的流動和商品的流動日益頻繁,對金融服務創新的要求日益提高。目前,中資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模式仍然遠遠滯后于企業的發展。
“在很多方面銀行還是大有可為的,他們需要提供更好的產品、更好更新的服務。”潘文軍說。
然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承惠則預計,這些國有金融機構在短期內很難有較大的創新突破。張承惠認為,由于流通行業是作為貿易企業,不是生產企業,因此在融資上有一些特殊的困難,首先沒有生產設備,缺少抵押品。相對于生產企業可以使用的融資手段,比如融資租賃、中小企業集合發行債券等可能對于流通企業來說不太適應,或者不太容易得到監管部門的批準。
浙江國際貿易研究中心一位人士則表示,目前國內金融領域的壟斷色彩仍然較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他個人并不看好現有的金融體系能在流通企業的金融配套上有多大作為,根據他的調研,許多國有銀行的業務仍然顯得僵硬、落后,無法滿足流通企業個性化的資金需求。
他同時預言,如果國內的金融體制不進一步改革,鼓勵民營金融機構發展,流通企業的配套金融服務很難在根本上得到滿足。
不過,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銀行間日益激烈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加快了的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步伐。
許多銀行正在為流通企業客戶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務或與大型國有流通企業進行金融業務合作,“我們需要這樣的服務以防客戶被其他銀行挖走。”一位銀行人士坦言。
鋼鐵物流有“融”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