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金融業與“保八”的關系
2009-8-18 14:0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在去年底提出了GDP增長“保八”的目標,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手段,來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1%,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9%,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8個百分點。由此來看,全年GDP“保八”的目標應該不難實現。這也在客觀上說明去年底以來的宏觀調控起到了一定作用。
眾所周知,除了財政手段之外,金融手段是政府用于刺激經濟的另一核心工具。而從金融業自身來說,在與貨幣政策調控方向努力契合的同時,也能不斷拓寬自身的盈利空間與穩定性。
具體來看,金融業支持“保八”,可以從影響GDP的投資、消費、凈出口這三駕馬車入手,在金融產品和服務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首先,從投資方面來看,上半年投資拉動GDP增長6.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7.6%。應該說,投資迅速增長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銀行信貸高增長的支撐。
當然,在銀行業對投資的信貸支持背后,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也體現了出來。例如,在本輪刺激投資的過程中,基本是政府資金帶動信貸資金進入投資,民間資金并不積極。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銀行信貸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是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或許這反映出本輪財政金融刺激計劃使大企業趨于穩定,小企業則受惠有限,這也值得金融業充分反思。
除了銀行業之外,證券業和保險業也應該對“保八”做出貢獻。就證券業來看,對于投資的支持途徑,包括上市公司的IPO和再融資等。而就保險業來看,對于投資增長也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如用保險資金購買國債等。
其次,從消費方面來看,上半年消費拉動GDP3.8個百分點,比2007年的4.4個百分點、2008年的約4個百分點都小,客觀上反映了消費的拉動作用有所下降,在應對危機時仍然延續了投資拉動的傳統模式。長遠來看,“保八”還要注重可持續的發展內涵,擴大內需也應有清晰的規劃。
金融業對消費的支持雖然做了許多工作,但仍有很多不足,而且在優先考慮投資的背景下,甚至可能弱化了對消費的支持。對于銀行業來說,支持重點應該從農村消費、住房消費、日常消費等幾方面入手,商業銀行在這些方面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有待完善,而證券業和保險業在促進消費方面也大有可為。
最后,從凈出口來看,上半年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2.9%。這一方面表明了外部需求的萎縮,另一方面也是近年來中央調整出口結構的政策效果。對于金融業來說,未來的重點應放在支持出口結構優化方面。
銀行業應創新融資方式,擴大對特定出口企業的融資支持。同時,商業銀行要適應企業出口貿易需求,提供結算、匯兌、轉賬和財務管理等多種金融服務,并且提供更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出口企業有效規避匯率風險。證券業則應在促進出口方面找好切入點,適當支持出口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支持出口企業的證券化產品創新、支持出口企業海外上市等。
由此可以看到,金融業在支持“保八”方面確實有很多抓手。而金融業在支持“保八”的同時,也不能犧牲自身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如果只是一味為“保八”而忽略內在風險,則會在將來產生經濟金融的新危機,“保八”的質量也會大幅下降。
以銀行業為例,當前商業銀行面臨的金融環境也有眾多不確定性,能夠影響銀行信貸安全的因素在增加。
目前,利率政策走勢可能導致銀行利差縮小甚至倒掛。2004年以來,商業銀行的凈利差持續提高,但去年后期以來該趨勢有所變化。由于利差收入仍然是國內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因此利差的變動情況是關系到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核心因素。
在當前大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下,銀行的集中性風險開始顯現。在政策指導和市場環境限制的雙重作用下,商業銀行傍大戶的趨勢重新抬頭,這導致銀行貸款集中投向少數大型企業和項目,尤其是財政刺激項目。
當前,過度依賴間接金融模式來支持擴大內需,可能會增加商業銀行的非市場風險。如在當前我國金融體系中,城商行等地方金融機構受地方政府的影響仍然較大,雖然此前的改革旨在扭轉這一局面,但在地方政府面臨政績壓力的前景下,很可能會施加更多影響,要求地方銀行提供符合政策方向的軟約束貸款,從而增加了潛在的地方金融風險。
銀行面臨的監管壓力可能會增加。雖然前幾年在經濟上升周期,銀行改革取得了較大成就,但面臨經濟周期性下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也可能有較大幅度反彈。監管部門也表示,如果信貸增速過猛,將考慮調增撥備覆蓋率等形式約束銀行。
總之,經濟增長“保八”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基本要求,金融業理應在此方面做出貢獻,但與此同時,也需要高度重視安全性、盈利性、流動性,爭取實現支持實體經濟與自身發展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