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寧:建設“一區三中心”發展縣域經濟
2009-8-17 10: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北湖區成立于1995年,現轄5鎮9鄉4個街道辦事處,共128個行政村、3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6.7萬人,總面積828.8平方公里,屬典型的城鄉結合型市轄區。近幾年特別是去年以來,我區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區廣大干部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各項部署及要求,夯實“一化三基”工作,落實“兩城”建設要求,推進“一區三中心”(全市的核心城區、商貿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休閑中心)建設,加快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步伐,縣域經濟發展持續實現新突破。2008年,全區實現GDP115.9億元,比上年增長11.3%(以下簡稱“增長”);完成財政總收入6.47億元,增長18.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2億元,增長17.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04億元,增長3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3852元、6254元,分別增長10.3%、12.7%。自2002年以來我區連續8年在全市經濟社會年終綜合考評名列第一。
一、培植龍頭企業,鑄造工業發展引擎
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通過政策扶持、稅收獎勵、財政貼息貸款等措施,培植壯大龍頭骨干企業,著力鑄造工業發展引擎。一是立足優勢抓招商。立足區位、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以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為抓手,加大招商力度,2008年全區新引進和輝物流、華納石材、雄森酒店、萬源達石墨等外資項目10個、內資項目48個。全年實際利用外資4123萬美元,實際到位內資13億元,分別增長16.9%、13%;續建、新建重點項目18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達19億元。二是突出重點抓項目。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扎實推進宇騰化工8萬噸電鉛溶池熔煉、云南錫業、湖南有色、華新水泥、華能電力、華明錳業等市、區重點項目建設,初步形成了以郴州經濟開發區為軸心,以境內的107國道和郴資桂高等級公路為兩翼的“十”字架工業走廊。全區現有區屬規模工業企業80家,年產值達62.5億元,其中投資上億元工業企業6家,新型工業化水平躋身全省十強縣(市、區)行列。三是明確定位抓園區。按照先行先試的要求,北湖工業園成功轉型定位為湘南國際物流園,并先后引進了全省第一家二類公路口岸、湖南省供港澳農產品集中驗放場兩大支撐現代物流發展的平臺。華塘科技產業園重新定位為我區承接產業轉移基地,并被列為市級承接示范工業小區。石蓋塘工業小區啟動三期開發,重點發展食品加工,打造現代農產品加工基地,形成了食品工業產業集群。同時,各類園區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區財政從今年起連續3年從產業引導資金中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的資金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承載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加快資源整合,推進礦業轉型升級
為改變我區新田嶺、芙蓉、魯塘三大礦區“小、散、亂”局面,實現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區委、區政府痛下決心,頂住各方壓力,匯聚各方力量,加快礦產資源整合步伐,被省、市喻為“新田嶺模式”,并在全省推廣。一是科學決策,分類指導。按照“環境優先、統籌規劃、規模開發、集約利用、協調發展”的原則,科學編制了《北湖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并分別制訂了三大礦區的整頓整合方案,對各礦區分類實施、分別整合。新田嶺礦區原14家持證礦與湖南有色控股集團平等協商談判,成立了新田嶺鎢業有限公司;魯塘礦區按區塊劃分,由各區塊內企業相互自由協商、買斷、關閉,優勝劣汰,自愿整合。二是以大并小,以優逐劣。通過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組建礦業聯合開發主體,由云南錫業集團牽頭將芙蓉礦區整合為6個采選區,由湖南有色控股將新田嶺礦區14家開采企業整合為一個開發主體,將魯塘礦區324條礦井規劃整合成36個區塊進行開采,推進資源的規模、集約開發。三是立足長遠,著眼治本。把明晰和規范礦山產權作為礦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點,不斷完善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和運行機制,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導、部門聯動、依法有序、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通過整合,新田嶺鎢業有限公司年產值將過10億元,云南錫業的采選、精深加工項目投產后可年創產值20億,魯塘礦區的規模開發、集約利用步伐也將大大加快。礦業經濟成為全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三、實施品牌帶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面對冰災重創,全區以農業救災補損為契機,在狠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綜合效益不斷提高。2008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4億元,增長11.8%。一是不斷加強基地建設。大力實施“一區四品”工程,引導農民發展生態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重點鞏固發展了萬華巖1000畝紅提基地、華塘草莓基地、石蓋塘小溪村2000畝香蔥基地、南岸村生豬標準化養殖場、市郊海泉村的葡萄基地、下鳳村黑山羊養殖基地、同和長廊村千畝金秋梨生態果園等,全區具有一定規模的農副產品基地達到49個,基本形成“一鄉一特色”、“一村一品”的產業化發展格局。二是精心打造農業品牌。加強政策扶持,突出地方特色,積極引導企業開發品牌,做大做強。指導企業開展“三品”認證工作,一批優勢農產品成功申報為無公害產品或綠色食品。裕湘面業系列產品成功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繼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后再獲“中國馳名商標”;天湖野鴨獲得了第四屆(國際)農博會金獎;宏源肉業等6家企業成功申報為市級龍頭企業。全區擁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4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3家、市級20家,有力提升了農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三是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通過加大投入,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改善了廣大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2008年籌集各種支農資金9236萬元,推進了14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三清五改一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興建文體活動場所112個,全區128個行政村已有109個村修通水泥路,并有望在今年5月全面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四、狠抓城鎮建設,促進商貿物流發展
按照“南延東進,西擴北提”城市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化,推動全區商貿物流業飛速發展,城鎮化水平達到76%。一是按照區塊功能,構筑中心城區發展體系。著力抓好槐樹下組團、武廣福城新區、郴城西區的開發建設。以湘南國際物流園為主體的槐樹下組團致力打造為湘南物流中心,通過調整規劃,園區面積已擴張到6平方公里;正如火如荼建設的武廣福城新區致力打造成郴州商貿中心;郴城西區致力打造為休閑旅游中心。三大區塊的建設可將中心城區擴大近20平方公里。二是著眼城鄉一體,推進城鎮化建設。按照“一鎮一特色,一鎮一功能”的原則,加快實施城鎮規劃編制,城鎮發展框架全面拉開。加快衛星城鎮建設步伐,先后投資1億多元用于衛星城鎮的交通、供水、燃氣、供電、通信一體化建設,并重點實施了魯塘鎮政府搬遷工程,開發建設了鄧華將軍廣場項目,城鎮面貌大為改觀,新型城市化建設初步形成了“一點一軸一帶”的發展格局(以中心城區為中心點,沿107國道的市郊至石蓋塘呈南北向城鎮發展軸,沿郴資桂路和郴仰路呈東西向的城鎮發展帶),城鎮體系逐步完善。三是依托城區優勢,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英皇至尊、雄森國際、東方摩泰、財富盛匯、旺鳴軒等服務業項目先后建成營業,中皇城、興隆步行街、沃爾瑪、新一佳、步步高等商貿企業持續發展,義捷物流、郴州煙草物流、和輝物流等項目運行良好,龍女溫泉、萬華巖、“四湖一園”、仰天湖等生態休閑旅游業方興未艾。第三產業正成為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的主要力量之一。且隨著省級公路口岸、湖南省供港澳農產品集中驗放場和京廣鐵路物流口岸三大平臺建設的推進,大商貿物流業更將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