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濟滄海
2009-8-17 10:4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水上高速
一路奔涌的江水,倏忽間掉頭南下。
浩渺的長江由東北而東南,在武漢陽邏犁開了一個半圓的奇象,也成就了華中第一良港——武漢陽邏港。
陽邏集裝箱轉運中心港口。寬闊的江面上舟楫穿行,碼頭上10多層樓高的巨型橋吊正緊張而有序地吊裝著集裝箱。“南方78”號貨輪停靠在1號泊位上,現場調度喻國正忙著指揮裝船,“最近兩個月忙多了,工作任務比以前增長了一倍。”
48個小時后,集裝箱里的紡織產品、農副特產、醫藥和器材就可抵達上海洋山港,遠涉重洋。
一鳴驚人。統計數據顯示,陽邏港今年1月至7月轉運集裝箱13.9萬標箱,增長44%,位居長江沿岸港口首位、全國港口第三。在受金融危機影響,全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下降逾10%的背景下,陽邏港成了全國港口界的“明星”。
奇跡,源于“水上高速公路”——武漢陽邏港—上海洋山港直航航線的成功運營。“貨到漢口活”。自古以來,長江中上游的“水上門戶”地位,使得河南、湖南、四川等周邊省份的許多貨物經武漢周轉出海,下游的貨物經武漢發散到內地。
全球化時代,物流更成為企業的生命線。內地產品進出口歐美,多走上海近海的洋山港,長江沿線貨運須由江海通行的5000噸級船舶來擔當。眼下,沿長江口溯流而上,5000噸級船舶最遠的停靠地是武漢。再往上,長江航道枯水期只有3.5米,5000噸級貨輪無法通行。
陽邏,無疑是長江上的明珠港口: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碼頭港區前沿水深7米以上;從港口一直到出海口的所有長江主航道,全年水深4米以上,萬噸級貨輪和300標箱以上大型集裝箱船舶暢通無阻……
在“快運”、“捷運”的時代潮流中,“江海直達”,成為不可回避的選擇和時代賦予武漢的最佳“招牌”。
早在2006年,陽邏曾開通至洋山港的江海直達航線。然而,由于虧損嚴重,航線時開時停。
2008年4月,省委書記羅清泉在新洲陽邏新港考察時明確指出,建設陽邏港,對促進全省及長江中游經濟發展、武漢城市功能提升和產業提升均具重要意義。要加快陽邏港的建設步伐,把陽邏港建成武漢長江航運中心。
省及武漢市提出,盡早設立專項基金,布局江海直達。
2009年2月28日。令人激動的汽笛聲中,“陽洋直航”復航,武漢又一次融入集裝箱國際運輸市場。
短短數月,陽邏-上海“水上高速”已經顯現出磁鐵效應。從上游的重慶、宜昌、荊州等地過來的中轉集裝箱,每月約在1萬標箱左右;不少以往在九江等地中轉的客戶,也紛紛選擇武漢。
“江海直達”,使得武漢成為中西部最快的出海口。
新港核心
20年前,陸路稱雄。如今,水運控制一個地區的經濟前景。
一個發達的城市必須有一個成功的港口。
長江“黃金水道”上,港口升華為綜合性“航運中心”的競爭已然火熱展開。上海,定位于“國際航運中心”。南京,定位于“江海型國際港”。重慶,定位于“長江上游航運中心”。
武漢,承東聯西、輻射南北,鐵水公空立體交通構成中國最大交通樞紐之一,理應成為促進沿江城市經濟高效運作的“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2008年5月,新構想翻開湖北交通歷史新的一頁:跨越武漢、黃岡、鄂州三地,沿江長71公里的岸線上,打造一座億噸級、千萬標箱的現代港、國際港——武漢新港。
新洲區委書記張林說,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將陽邏建成武漢新港的核心港區。
新洲的雄心與專家觀點形成共鳴。“20多個港區力量過于分散,難以形成核心。應找到合適的核心港區,做大做強。”這是中國著名城市規劃專家陳秉釗的建議。美國海事專家安納托尼·霍克斯坦則直言:“要確立集裝箱在武漢新港中的優勢地位。”
宏偉的藍圖已經為陽邏定位。武漢新港首批將啟動16個項目,陽邏就占了8個。這些現代化碼頭的建設,將初步形成陽邏港區7000萬噸吞吐能力和500萬標箱的規模。
在交通部、省政府通過的新港總體規劃中,陽邏的吞吐能力,將占整個武漢新港規劃目標的1/3。
陽邏集裝箱碼頭上,集裝箱如小山一樣堆放。泊位北,新建的4個泊位已具雛形,到明年,這里將形成100萬標箱的吞吐能力,成為長江第一大集裝箱碼頭;泊位南,可裝卸單件重量600噸貨物,讓西門子、阿海琺等企業所造巨型產品漂洋過海的重件碼頭正在進行水下爆破。
溯江而上、順流而下,但見亞東水泥專用碼頭、武鋼江北基地、長江武漢航道局等重大項目碼頭工程建設,正在緊鑼密鼓施工當中;而即將開建的中石油、中交二航局、武船重工、平晉煤炭等10多個項目碼頭,總投資將達40多億元。
陽邏的分量,在長江中游沿線港口中絕無僅有。核心港的藍圖,也使新洲澎湃出前所未有的責任感。“陽洋直航”汽笛聲聲,但相關補助方案尚未出臺。財政并不寬裕的新洲區先行墊資,每趟往返航班補貼10萬元,并積極爭取相關優惠政策。
在全力服務協調8個重點碼頭項目的同時,新洲迅速啟動老港區拆遷,騰退開發空間,南下北上招商,社會公用碼頭、武漢巡航救助綜合基地碼頭等相繼動工興建。
物流天堂
一個成功的港口,必定成就一個物流樞紐。
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至3000美元階段時,綠色交通地位將在國民經濟中凸顯。長江黃金水道不僅能耗省、污染輕、成本低,運輸能力更相當于我國南北交通大動脈——京廣線的5倍。
武漢新港,猶如長江經濟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直接拉動著湖北經濟的發展:武鋼、石化、神龍等大型企業,均依靠水路大進大出;長江常年完成的貨物周轉量占流域地區貨物周轉總量的30%以上;長江沿線的石化、冶金、能源、機械等企業的原材料運輸80%是靠水路運輸來完成的。
京珠、滬蓉高速一線貫通,京廣、京九鐵路穿境而過,106、318國道及武漢繞城高速緊密相連,陽邏長江大橋連通兩岸,水、公、鐵、空立體交通區位優勢格局,凸顯了陽邏“物流天堂”的潛力。
江海直達“水上高速”的開行,展露了陽邏成為“華中航運中心”和“綜合性港口物流基地”的曙光,一批巨人級的物流項目紛紛扎堆陽邏,一個華中最大的物流基地呼之欲出。
國內最大物流企業招商物流來了,國家糧食現代物流中心來了,華中鋼鐵物流基地來了,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這些項目投資均超過20億元。屆時,這里將年吞吐鋼材3000多萬噸,形成鋼材、鋼構加工、倉儲、貿易、配送為一體的鋼材物流產業鏈;日儲煤量達100萬噸,滿足武漢城市圈及全省企業用煤需求;年中轉稻米626萬噸,成為國家重要糧食儲備中轉和加工基地……
建設核心港,不僅是港口建設,更是城市功能的一次重大升級。
升級港口的集疏運功能,漢口至陽邏的江北快速通道年內有望動工,另外4條疏港路已列入新洲的大項目目錄;
提升保稅功能。與武漢(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聯動,今年4月初,從東西湖保稅物流區“出口”的集裝箱,由陽邏港直航洋山港,成為我省“區港聯動”快速通關模式下的第一個國際物流大通關實例,同時積極申報保稅港區;
一座占地190余畝、專為武漢新港服務的航運服務中心即將在陽邏開建。屆時,相關企業將在家門口享受“一站式”服務,及時掌控全球航運信息。
未來,陽邏港將成為全省乃至中部“通往世界的門戶”,而陽邏港的崛起,必將加快大武漢重振往日榮光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