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龍:治通脹和保增長有沖突 同一政策不能滿足兩目標
2009-8-16 10:0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我們該不該擔心通貨膨脹?通貨膨脹離我們有多遠?抑或我們更該擔心的應是通縮或者是資產價格的飆升?8月14日,搜狐新視角月度經濟學人論壇召開,數位專家將就以上問題展開充分討論。以下是搜狐財經從現場發回的報道: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楊瑞龍表示:我想今天圍繞這個主題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根據我們現在的指標和經濟態勢,我們判斷在不遠的將來會不會發生通貨膨脹。
第二個問題,如果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會發生通脹的話,我們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方向、結構要不要做調整? 我先談第一個問題,現在判斷在將來的某一個不太遠的時刻,比如說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會不會發生通脹。盡管我們的CPI、PPI同比都是負增長,但是我認為發生通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這個可能性還是蠻大的。
理由主要有兩大類: 第一大理由,我們從已有的貨幣政策實施情況來看,通脹從根本上來講還是一個貨幣現象,講通脹不能不講貨幣。上一期已經討論過了,我們國家最近半年多來是一種貨幣政策,是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因為我們有貨幣供給、貨幣存量等綜合而成的民意貨幣調節指數和實際貨幣調節指數來判斷,我們的貨幣政策是相當寬松的,上半年我們發了將近7.4萬億的天量的貸款。這么大規模的貨幣數量的發行,無論從理論還是從中國的實踐上來看,我們發現長期來看貨幣供給和通貨膨脹有顯著的關系。貨幣供給大約會在一到兩個季度傳遞到通貨膨脹中去。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經驗數據來看,M2和GDP增速之差。往年經濟來看,兩者之間的差和最后的通脹之間有很大的關聯。94年兩者之間的差達到24點幾,通脹也達到24點幾。今年我們的M2和GDP之間的增速達到22%左右。我們97到98年的差是11個百分點。巨大的M2和GDP增速差,從經驗上來看,他會反應到通脹方面去。所以從貨幣的角度來看,它存在可能性。
另外一個角度,我們從外部的角度來看,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對外依存度非常大,中國進出口總額占到GDP60%左右。從外部情況有幾個因素,一個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采取的一些政策導致大量的貨幣投放,導致了美元貶值對中國的影響。除了這個因素以外,還有大宗產品價格,三月份以來的大宗產品價格、農產品價格,大宗產品價格的上漲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我們也可以做一些測算。中國食品價格戰CPI權重達到34%,高出其他國家20%個百分點左右。因此,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對中國農產品價格的影響高出很多。2008年中國輸入性價格上漲,食品價格上漲占比高達40%左右。大宗商品價格,特別是石油價格、原材料價格上漲,這些價格的上漲肯定對發達國家的影響不大,但是對于我們中國這樣一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來講,影響非常大,特別是中國是一個重化工業階段。這些價格的上漲對中國的影響比任何一個后工業化國家要大得多。目前事業價格對我們總體價格的影響非常顯著。
因此,我們預期,如果今后會發生通脹,這種通脹仍然會延續我們上一階段的前幾年通脹的基本情況,就是結構性和輸入性的特點,所謂結構性就是以食品為中心的價格上漲,輸入性價格上漲就是工業產業如果大量利用大宗商品價格作為非常重要的成本部分,價格上漲會比較顯著。 有人說西方國家現在還沒有提通脹,中國怎么老喜歡提通脹?因為中國經濟產生的下滑邏輯和發達國家不太一樣。發達國家金融危機主要來源于金融領域。而中國經濟的下滑來源于外部經濟的沖擊和中國本身經濟增長模式的內在矛盾。美國的貨幣擴張政策在美國的經濟中并沒有帶來M2和信貸的大幅度上升。美國的流動性處在下滑的壓力,如果大家看一個圖表,非常顯著的可以看到09年3月份以后,發達國家M2的增速是一個平穩狀態,而中國是一個積極向上走的過程。因此,通脹如果來的話,肯定不是在西方國家出現,而是在新興市場國家出現。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率先談通脹,是有一定的邏輯道理的。
中國通貨膨脹形成了一個特別的機制,會導致中國出現由通縮到通脹有一個突發性的逆轉。它不是一個平滑的,是瞬間的。因此,從目前情況來看,通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們已經有通脹預期。但是問題在于我們出現通脹的可能性,我們是不是就要調整我們的宏觀調控政策?現在可能發生通脹,我們馬上就要掉頭了,不可能。因為這是對整個中國宏觀經濟面的判斷。經過上半年,我們的經濟至少走出了低谷。但是我們從細節來看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我們只能說我們走出低谷,但是在低谷處在徘徊,還沒有走到直線上升的通道。很多指標顯示,比如說CPI、PPI,進出口的狀況、上市公司盈利狀況、消費者信心指數,這些指標都沒有完全走出。所以我們說現在中國經濟走出低谷,完全是在強力宏觀經濟刺激下面,走出了政策性反彈,還沒有走出經濟性反彈。靠近市場面的產業、靠近市場面的中小企業,都沒有處在理想的上升通道。因此在這么一個格局里面,我們現在馬上要轉向,肯定是弊大于利。我們中國目前的基本矛盾是馬上要自己可能出現通脹還是我們繼續保持中國的增長。 從總體來說,治通脹和保增長兩者之間是一個沖突,同一個政策不可能同時滿足這兩個目標。
因此我們肯定是一個權衡。在當前的宏觀經濟下面,我們從權衡的角度看,我們仍然不能放棄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的價值取向,就是刺激經濟的政策,特別是寬松的財政政策,這尤其重要。對于貨幣政策來講,調整尤其困難,但是在我們現在來看,有一些結構性的調整,我們把今后可能出現的通脹,放在宏觀經濟政策一攬子方案里面加以考慮,在這里面,保持經濟增長還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如果今后出現通脹,我們的經濟沒有完全走在上升通道,這個結構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所以我們覺得總體面上來講,我們國家繼續要保持一個繼續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是確實要堅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的。現在人們的預期連續性還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讓他感覺到政策轉變了。
我們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避免大起大落。在這種情況下,適度的貨幣政策,我們需要在商業貸款中考慮到他的不良債券問題,要在貸款過程中更多的鼓勵到貸款走向實體經濟。避免過多的貸款以投資項目為名,進一步的轉入股市、樓市,導致資產價格過度泡沫化。比如說結構性調整的貨幣政策,我們可以更多的引導中小企業的貸款。比如說我們的貨幣政策在規模上面、節奏上面可以做適度的調整。在適當的場合里面,我們可以傳遞一些信號出來。以信號來顯示出我們貨幣政策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在這個前提下,我很同意劉院長講的,中國真正要走出低谷,還要靠結構性政策和體制改革。
結我的觀點是兩個:第一通脹可能出現。第二,從宏觀經濟面上,我們要繼續保持原來的方向,在結構上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