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貨幣政策,向左還是向右?
2009-8-16 0:3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左小蕾
8月7日,央行發布的 《2009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最引人關注的是貨幣政策的 “新”思路。這是自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以來,央行第一次提出 “注重運用市場化手段進行動態微調”的貨幣政策思路。當中提到的 “微調”、 “動態”、“市場化”頗受關注。關鍵詞之一: “微調”
“微調”首先就是要 “調”,而不是 “方向性”的轉變。實際上,貨幣政策不可能在經濟增長沒有完全穩定之前改變取向。只是現行的實施 “狀態”將會有所調整。根據《報告》發布的相關數據,我們也看到了 “調”的必要性。
值得指出的是, “微調”與“堅定不移地繼續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過度寬松”偏離了 “適度寬松”的政策范疇,收回經濟運行中多余的貨幣的“微調”,正是為了使 “過度寬松”向 “適度寬松”靠攏和回歸。 “微調”正是為了 “堅定不移地繼續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微調”還意味著不會大動干戈。可能動用的貨幣工具,應該是結果比較確定,針對性較強,目標取向比較清晰的手段和方式。比如發放定向票據,信貸的 “窗口”指導等,規模和力度都應該在溫和范圍之內。
關鍵詞之二: “動態”
這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深入理解。
首先, “動態”意味著貨幣政策將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不斷適時調整。經濟是 “動態變化”的,貨幣政策當然也該 “動態調整”。關鍵是要把握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重點、力度和節奏”,能加強貨幣政策決策的靈活性,彈性和科學性。這對于經濟形勢的穩定,非常重要。
其次, “動態”有漸進調整的含義。貨幣政策一般不會采取 “突變”的方式, “突變”不符合貨幣政策的實施原則和規律,除非經濟形勢發生 “突變”。對一般經濟周期和經濟運行中出現某些 “過度偏離”的現象,貨幣政策通常采取漸進溫和的方式調整。 “動態微調”正進一步強調了貨幣政策的這種漸進平穩操作的一般原則性思路。
貨幣政策引導 “預期”,對于穩定經濟非常重要。在經濟活動中,“可預期”,意味著經濟運行平穩,“不可預期”,意味著經濟運行非常不確定。關鍵詞 “動態”傳遞了貨幣政策所引導的預期,因此對于穩定經濟運行是非常 “關鍵”的。
關鍵詞之三: “市場化”
“注重運用市場化手段”的表達比較含糊。央行實施貨幣政策一般可動用的政策工具是三板斧:基準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中國的央行還有另外兩招,信貸額度管理和窗口指導。在這些中外央行的貨幣工具之中,屬于 “市場化”的工具,嚴格意義上應該只有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
所以,筆者認為,下半年如果形勢變化,不排除央行微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性。另外,央行也可能通過更靈活公開的市場操作,引導銀行間市場的利率向更市場化的方向變化。這也可能成為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時機。
不過,調整基準利率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對企業投資,消費信貸,資金成本,以及對經濟活動的各參與主體都有直接影響。今年下半年,經濟增長仍然在穩定的過程中,民間投資還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國際經濟形勢也沒有根本好轉,國際資本流入則在增加。在這樣的國內外大環境下,央行對于可能牽一發動全身的利率調整,會比較審慎。從 “微調”的基調來分析,筆者的判斷是,只要國內外經濟形勢不發生重大突變,利率調整的概率就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