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部全面進入海岸經濟時代
2009-8-15 15:5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自國務院討論并原則通過《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后,由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深圳經濟特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遼寧沿海經濟帶構成的沿海經濟區域布局已經基本形成。這些經濟區域的發展規劃的完成,意味著我國新一輪沿海開放戰略已逐步完成。
專家認為,加快沿海經濟帶發展,要緊密結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際,充分考慮現有開發強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著力優化空間布局。發揮沿海地區出海通道和對外開放門戶的作用,全面參與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提升沿海地區對外開放水平。
區域協調發展政策已初見成效
自5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于近日相繼獲得國務院批復。中國區域經濟戰略布局呈現出全面開花態勢。
目前我國初步形成了以促進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四大板塊協調發展為核心內容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把四大板塊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落到實處,在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規劃、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區域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明顯變化。
近年來,國家在區域政策方面著力采取了兩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努力增強區域政策的有效性。根據各地方的特點和需要,加強對地方發展的具體指導。通過組織制定省級或跨行政區的經濟區規劃或政策文件,細化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要求,指導各地方明確發展定位。
另一方面,努力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注重對不同類型區域的分類管理,對于發展條件比較好的地區,特別是一些城市群、都市圈,鼓勵其繼續加快開發開放步伐;對于少數民族聚居區、貧困地區和邊疆地區,加大扶持力度,堅持實行有中國特色的扶貧協作、對口支援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促進這些地區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
沿海經濟布局基本形成
2008年以來,我國陸續批準廣西北部灣、天津濱海新區、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江蘇沿海地區以及遼寧沿海經濟帶等發展規劃,這是完善沿海經濟布局、應對世界經濟調整的重大舉措。除此之外,2008年我國的海洋生產總值接近3萬億元;海洋產業提供就業崗位超過3000萬個;以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為代表的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迅速…… 一系列的數字與事實都在表明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一個新的增長點,沿海經濟區域布局已基本形成。
“通過國家、地方層面的規劃來啟動區域經濟發展,進而由點帶面,促進整個地區的發展。”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維這樣告訴《中國聯合商報》記者。他表示,“目前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網絡,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已經日益普遍。”
今年5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通過《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以及《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相繼獲得國務院批復。
“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就有五個區域發展規劃獲得國務院的批準,這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大動作’。在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獲批后,現在國家的區域發展戰略布局已經是‘全面開花’,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地,中國區域經濟已呈現多極發展、齊頭并進的態勢。中國新一輪的區域改革試驗也由此進入到一個深化的階段。”陳維繼續分析。
對外開放的前沿和橋頭堡
目前,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和開發開放已形成了“三大四小”的基本格局。“‘三大’是指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四小’是指北部灣、海峽西岸、江蘇沿海和遼寧沿海。
“‘三大’在改革開放后率先發展起來,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接下去還要扮演中國經濟領頭羊和體制改革探索者的角色,‘四小’的經濟發展程度和‘三大’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新的發動機。區域經濟成為中國各地經濟發展引擎的作用日益顯現。不僅是北部灣,長三角、珠三角和中部6省均以一個局部的經濟總量帶動著周邊一大片省份的經濟發展。而內地則形象地成了沿海經濟發展的‘后花園’,沿海經濟的布局體現了國家科學發展觀的總戰略,這些地區高效快速的發展也為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減輕了很大的經濟壓力,沿海經濟區的建設對于完善中國沿海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陳維分析道。
事實上,在我國沿海劃分的經濟區域中,這些沿海城市帶無一例外都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發達的區域性基礎設施網絡和完整的城市等級體系,擔負著承南啟北的作用。比如淮海經濟區,它地處沿海中心位置,位于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南接長三角,北連環渤海灣,并面向大海背靠華中經濟區,全國近一成的人口集中在此,其本身就是具規模的市場。這個區域在全國經濟總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承擔著中國經濟東靠西移的接力站的重任。
這一輪沿海大開發的典型特征是以臨港的重化工業為主體,主要是鋼鐵、化工以及其他海洋產業等,它改變了我們國家的區域產業結構,這種調整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我國目前重要的原材料資源大進大出的特點。
“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和橋頭堡區域,這些地區一定要注重發展一些技術比較密集的現代制造業,其次,需要對產業結構進行提升化,對技術進行升級,尤其是發展一些能夠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我們應該對沿海地區的功能定位有更清醒的認識。”陳維告訴記者。
差異定位構建特色沿海經濟
“區域經濟不能走結構雷同的發展模式,否則就要為此付出重復投資、資源大量浪費等沉重的代價。形成區域經濟協調快速發展的新局面,從根本上講,要通過提高區域自身的競爭力來實現。而區域競爭力要依靠市場競爭主體競爭力的不斷提高來實現。”上海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專家陳維告訴《中國聯合商報》記者。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區域內的市場競爭主體應遵循經濟規律辦事,需要做大做強的企業就必須努力創造條件做大做強,從而培育出一批骨干,形成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要依靠企業集群推動區域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快速發展。通過發展企業集群,把眾多的大中小企業凝聚起來,發揮它所具有的能量聚集效應、規模擴張效應和范圍經濟效益,從而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不僅如此,要想提高區域競爭力,就必須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快速發展。沿海地區應依托當地城市群優勢,應努力打造現代制造業基地的特色優勢,凸顯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優勢、外向型市場競爭優勢和區域核心競爭力強等優勢。例如:東營作為山東省的窗口城市,應發揮其特有的窗口城市功能,凸顯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金融和物流業等現代服務業優勢,充分發揮其特有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黃三角地區的迅速崛起。
在環渤海地區,應抓住新的發展機遇,借力環渤海經濟圈的協作優勢、港口經濟優勢、海灣經濟優勢等,積極推進綜合開發。盡快打造出優質農產品(10.67,-0.58,-5.16%)加工、能源和煤化工,以及重要的建材和商貿物流集散地等優勢,同時要做好與沿邊省市的經濟合作、協作,實現共贏發展。
區域專家認為,沿海地區應實現區域專業化分工協作,形成差異化發展模式,因為差異化本身就是特色與優勢。沿海地區的差異化應體現為產業結構的差異化、企業集群的差異化、產業鏈的差異化、外向度的差異化等等,從而形成內外有分工,在分工基礎上形成特色優勢、專業化優勢、規模化優勢、創新優勢,并可將產業鏈在區域里相互延伸,達到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這樣既可避免產業結構雷同、產品“內耗”嚴重的不良現象,又可通過產業鏈的延伸來加強區域內的協作,實現共同發展之目的。
此外,構建區域經濟新格局僅僅依靠市場的力量是完不成的,還要靠政府的力量和社會的力量,創造出良好的環境條件。政府研究機構要強化研究,為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引導。同時,還要加大機制和政策的引導和扶持,有效地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向沿海地區,使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向沿海地區傾斜。
(陳文喜)
優化沿海港口布局 積極參與世界經濟分工
港口經濟作為對內、對外的雙向開放型經濟,在一國經濟的發展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只有使港口經濟率先與世界經濟接軌,才能促進整個國民經濟與世界經濟對接,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的分工與合作。
隨著資源在國際范圍內的大流通,將明顯帶動商品進出口的增加,這就極大地擴大了港口的吞吐量。
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按照其規則和國際慣例,繼續堅持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同時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的限制,鼓勵對包括港口、鐵路、管道設施等建設投資,并為順利投資的外國企業提供相應的便利條件,這些無疑將有力刺激外商對港口建設,特別是對運輸體系的投資,這就為我國港口體系的進一步建設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隨著我國服務業、金融、保險等領域對外資的逐步開放,港口城市作為港口經濟的首要載體和港口的直接依托,憑借其明顯的地理優勢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會吸納到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資,有力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多種現代服務業的開展。同時,我國將依據國際準則,進一步通過轉變政府職能,規范和完善相關政策,修訂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等,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與確立。顯然,這些港口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都將為港口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國的港口經濟由于起步晚,發展速度相對較慢,而且尚有部分計劃經濟的色彩存在,所以改革開放之后,雖然港口經濟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但其涵蓋地域和發展程度仍顯不足,更存在南北發展的明顯不平衡問題。因此面對來自世界的激烈競爭和挑戰,我國的港口經濟發展還略嫌不足。所以如何應對經濟一體化帶給中國港口經濟的挑戰,就顯得尤為重要。
區域經濟專家認為,要改變現狀,必須要從三點出發:首先,應盡快建立健全涉外經濟法律法規體系。這就要求我國政府在了解和掌握國際準則和有關規則的基礎上,根據經濟一體化的要求和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盡快建立和完善既符合國際準則又適于我國港口經濟發展的涉外法規體系。
其次,進行戰略創新,有效地整合港口資源,以變應變,適應國內國際大市場,搞好現代大流通體系。科學地進行港口經濟結構調整,必須與市場創新密切結合起來,把握國際化的市場動態基礎,進行戰略創新,使港口經濟的發展適應國內國際的大市場。
另外,要優化沿海港口布局,集中力量建設重點港口,盡快搶占國際航運干線的有利位置,提高樞紐港口的國際競爭力。應從以項目審批作為主要調控手段逐步轉變到由市場配置和優化港口資源。同時致力于優化港口城市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的進入,加強交通運輸業的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外資在促進港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